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之間
  • 瞿小松
  • 5617字
  • 2021-08-30 18:40:37

文選

(三篇)

一 桃花源記(并詩)

晉太元(1)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2),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3)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1)太元:晉孝武帝年號,376—396年。

(2)髫(tiáo):古時小童垂發。

(3)詣(yì):拜訪。

今譯

晉太元年中,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以捕魚為業。

偶爾沿溪流而行,漸忘路之遠近。忽然之間,見一桃花林,兩岸數百步,純然無有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武陵漁人驚異,嘆為觀止。

再往前行,欲深探其林。

林盡,見水源,亦見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漁人離船而從山口入。起初山路極狹窄,僅供一人過。續走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坦寬闊,良田、美池、桑竹環繞,屋舍清朗。其間路徑通達,雞犬相聞。往來勞作的男女,衣著皆如外來人,老幼皆怡然自樂。

乍見漁人,村人大驚。探問漁人從何來,漁人答了。村人欣喜,邀漁人進家,備酒殺雞做飯款待。

村中另有人聞訊,都來問候。并告知漁人,村民先輩避秦時戰亂,率妻兒老小并族人來此絕境,從此不再遷徙,逐漸與外人隔絕。

問當今何世,竟不知有漢一代,更不知有魏、有晉。村民聽漁人細說,盡皆嘆惋。

眾人心熱,相繼邀請漁人至家,皆待以美酒佳肴。

武陵漁人盡享村人盛情款待,數日后辭別而歸。臨行,桃源人叮囑:此間境況,切莫說與外人。

出村,上船,武陵漁人沿來路處處細作標記。

回到郡下,見太守,將奇遇細細報告。太守立馬派人隨武陵漁人前往。

一行人循之前所作標記,卻莫名其妙迷失,不復得路。

南陽高士劉子驥,聽聞此事,欣然計劃前往,未能成行。不久病逝。

此后,再也無人問津。

會意(一)

自陶淵明寫下這篇奇文,后人始終猜疑不定,是實錄,抑或虛擬?

我愿信其實。

美國費城遠郊,住有一支歐洲早期移民,敬重古制,堅持農耕,自有其不同于周遭的裝束風習,自有其不同于時下的教化系統。交通載物一概用馬,不仰慕現代文明。年輕后生即令外出求學,畢業之后也都情愿返鄉。

不愿無禮打擾,我在遠處留意過這幫族人。但見他們,神情肅然,松弛內斂,對周遭現代文明視若無睹,不慕不攀。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

美國,現代文明頂級象征,尚有這般奇人奇事。4世紀的陶淵明時代,當不難想象。

會意(二)

回說《桃花源記》。

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甚異之”,于是,繼續前行,好奇林子的盡頭到底有怎樣一番景象。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行文至此,陶淵明留下一個微妙的細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虛室生白。修靜入深,時有光感。氣與光都是能量,能量響應能量。文后賦詩有句:“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這“仿佛若有光”之光,陶潛之意,靈光?神光?

此事,自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會意(三)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

特意與世隔絕的桃源人,拙樸敦厚,各各將武陵漁人邀請到家,好酒好食盛情以待。

臨了,請求這位不速之客,莫向外人多言。

既“不足為外人道”,自然不愿被外人攪擾其清靜。

武陵漁人卻不守信,回程路上,一一仔細留下標記。更報與當地長官得知。

想來,桃源人敏感,猜到了漁人的不老實,尾隨其后,將留下的標記一一消除。爾后舉村遁避。

惹不起,躲。

避戰亂,躲是非,已然躲避好幾百年。

抱樸含真,持之不易。

千多年之后,神州大地,形跡之遁幾無可能。

幸好,有桃源情結的,尚有素心可以躲避。

會意(四)

其中深意,《記》之外,陶潛另賦一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1)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2)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3)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4)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5)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6)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7)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8)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9)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10)
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11)

注與疏

(1)嬴氏:嬴政,秦始皇。

(2)“黃綺之商山”:秦末,有四名士隱居于商山,其中有夏黃公、綺里季二人。商山:地處今陜西商洛市東南。

(3)浸:逐漸。湮:淹沒。相命:相依為命。肆:事,致力于。

(4)菽(shū):豆類。稷:百谷。時藝:季節農藝。

(5)俎(zǔ):與“豆”皆為古代祭祀用具。

(6)節和:溫和適宜的節氣。

(7)四時:四季。

(8)“奇蹤隱五百”:秦至晉,五六百年光陰。

(9)淳:桃源人淳厚。薄:世事涼薄。幽蔽:幽隱遁避。“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桃源人淳厚,深知世人涼薄寡信。無奈,只好再次幽隱遁避。

(10)游方士:混跡于機巧俗世之濁士。“焉測塵囂外”:如何能解方外之樸拙天真?

(11)躡(niè):追隨。高舉:崇尚其高潔。吾契:契合吾心之志趣者。

會意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辛勤播殖,抱樸含真。稼穡自足,沒人派官稅。不開山鑿路,依順天地,珍惜自然。

且看莊子筆下,又是怎樣的景象:

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一而不黨,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莊子·馬蹄》)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歲月天然,沒曾想紀歷志。

耕,耘,斂,儲,四體辛勤,人順天律,不勞動圣賢智。

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

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莊子·天地》)

“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會意《桃花源記》,我有一個體會,現今世界,無論陶淵明的桃花源,抑或莊子的“至德之世”有無現實可能,抱樸含真,自凈其意,體悟心之桃花源,體悟心的“至德之世”,卻是真真實實的,古今可行,古今通行。

二 歸去來兮辭(并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1),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2)。脫然有懷(3),求之靡途。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4)。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5)。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6)

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

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7)

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8)。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9),當斂裳宵逝。

尋程氏妹喪于武昌(10),情在駿奔(11),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順心(12),命篇曰“歸去來兮”。序乙巳歲十一月也(13)

(1)“生生所資”:經營生機所需的“本錢”,資本。

(2)長吏:縣令。

(3)“脫然有懷”:有所動念。

(4)“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江州刺史劉敬宣有德,惠愛四方。

(5)“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由家叔引薦,得取用為小城卑吏。

(6)風波未靜:戰事未息。憚(dàn):忌憚,害怕。

(7)“質性自然”:本性率真。矯厲:造作刻薄。

(8)人事:仕途。口腹自役:為口腹之需自投羅網,自服刑役。

(9)稔(rěn):成熟。猶望一稔:期待機緣成熟。

(10)尋:不久。

(11)“情在駿奔”:心切情急如奔馬。

(12)因事順心:終于自免去職,如釋重負。

(13)“序乙巳歲十一月也”:本文作于義熙元年(405)辭官彭澤之初。

今譯

余(本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子滿屋,罐無儲糧。維生所需,苦于不知經營之術。親朋好友勸我求個官職。無奈,心有所動,卻尋不著途徑。

幸有江州刺史劉敬宣,有德有仁,惠愛四方。于是家叔引薦,得取用為小城卑吏。是時,戰事未息,風波未靜,心中忌憚遠離家鄉之職。

彭澤,離家百十里地,距離合適,公田之利可糊口養家,于是求而得之。

不多日,暗生歸返之心。

何故?本性率真,難為造作刻薄之舉。

此番嘗試隨從仕途,皆因口腹之需而自設囚籠。雖迫于饑寒交加,然,一旦違背真性,靈難安,心病頓生。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待機緣成熟,當決然棄官,布衣回返。

不久,程氏妹于武昌過世。心切情急如奔馬,正好自免去職。仲秋(八月中)至初冬(十一月),在官八十余日。

終于,棄官還歸,如釋重負,遂愿順心喜作此篇,曰“歸去來兮”。

序,乙巳歲十一月。

正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1)

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2)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3)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4)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5)
依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6)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7)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8)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9)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10)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11)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12)

已矣乎!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13)
胡為惶惶欲何之(14)

富貴非我愿,帝鄉不可期(15)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16)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17)

注與疏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昔日已往,不受勸諫,來者將臨,尚可抉擇,典出《論語》。“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覺今是而昨非”:今是,歸田之醒,昨非,仕途之迷。

(2)征夫:行人,行者。前路:前方之路。熹微:微弱。

(3)“乃瞻衡宇,載欣載奔”:遠望衡門,欣喜急奔。

(4)三徑:小路。就荒:眼見就將荒蕪。

(5)眄(miǎn):斜視。庭柯:庭園內的花草樹木。

(6)“依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依南窗望云天,觀斗室頓心安。

(7)扶老:扶竹。因可做拐杖,故稱“扶老”。矯首:舉首,抬頭。遐觀:舒心遠眺。

(8)岫(xiù):山穴。

(9)息交:息止應酬,息止虛交浮往。

(10)疇:田地。

(11)巾車:帶帷幔的車。窈窕:溝壑幽深。

(12)“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萬物自順天律,善應節氣,適時而生,適時而盛,適時而衰,適時而亡。我之生滅盛衰,也就這樣了吧。

(13)寓形宇內:典出《莊子·知北游》:“(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身既非我有,生亦無長久,何不任情隨意,憑心馳自由?

(14)“胡為惶惶欲何之”:任心去留隨意,何由恓恓惶惶?

(15)帝鄉:仙境。

(16)耘:除草。耔(zǐ):收成。

(17)“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乘化而去,歸復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至樂,更有何疑?

會意

歸去來兮,歸去來!
昔違己著轡,今脫韁放浪。

但恨晨光熹微,隱見田園疏朗。
衡宇依稀在即,三并兩步慌忙。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松菊猶存,三徑就荒。
田園眼見將蕪,回頭適時恰當。

依南窗望天,觀斗室心放。
舉杯自斟獨飲,心怡然兮神曠!

日將入兮微暗,原野漠漠蒼莽。
獨撫孤松盤桓,昨非今是俯仰。

歸去來兮,歸去來!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
風飄飄以吹衣,舟遙遙而輕揚。

隨日出兮肩犁,望月升兮負耒。
抱拙樸兮含真,絕泛交與浮往。

歸去來兮,歸去來!
致虛極兮守靜篤,物云云兮吾觀復。
復歸根兮歸根靜,靜復命兮復命常。

歸去來兮,歸去來!
性愛丘山,誤落塵網,自解紆轡,脫韁放浪。
曠世詩杰,淵明陶潛,大美希文,千古共賞!

三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靖(1)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2)去留。

環堵(3)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4)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略)

(1)靖:安定。

(2)吝情:不在意。

(3)環堵:四壁。

(4)晏:安閑。

今譯

不知先生何許人,亦不詳其姓名。因宅邊有柳樹五株,便以五柳為號。

先生性情閑靖,寡言,無意于虛名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靈通感悟(會意),便欣然忘食。

好酒,因家貧,不常得飲。親朋好友知其窘境,不時置酒而招之。一旦機會來臨,召之必來,來必盡興,盡興必醉。每每大醉而辭,從不在意去留。

四壁蕭然,不蔽風日。衣衫襤褸,飯簍水瓢空空如也,卻安閑淡然。

時常著文自娛,頗示己志。

得失俱忘,以此自終。

會意

《與子儼等疏》一文,淵明自述:“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因而史上素有共識,《五柳先生傳》,即陶潛自傳。

這位姓名不詳,以宅邊五柳樹為號的五柳先生,忘懷得失,閑靖少言,不慕榮利,嗜酒,每飲必醉,安貧樂道,放浪形骸,正是淵明陶潛自己。

《莊子·刻意》有段話,寫莊子心中圣人德行:

“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

“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陶淵明不是圣人,更非刻意而高自以為圣,卻無疑是一真人。

我的會意,如果說莊子這段話也可作真人寫照,于淵明陶潛而言,正好,不多不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淮安市| 郧西县| 北辰区| 小金县| 榆林市| 绥棱县| 依兰县| 昌江| 丹江口市| 和平县| 贡嘎县| 高青县| 通州区| 青河县| 天峻县| 彭阳县| 庆元县| 三台县| 灵川县| 安国市| 林州市| 宁乡县| 尤溪县| 临武县| 南溪县| 海南省| 夏邑县| 环江| 桐庐县| 深圳市| 三台县| 中宁县| 乡城县| 常德市| 同仁县| 太湖县| 武冈市| 孝感市| 北安市|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