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圖 錄

圖一:1.婦好墓出土獸首刀;2.河北之東北角青龍抄道溝出土獸首刀;3.陜西榆林綏德墕頭村出土獸首刀;4—5.東西伯利亞與后貝加爾地區通見的錐形杖(bulawa);6.婦好墓出土錐形杖;7.青龍抄道溝出土的小刀;8.殷墟出土的小刀;9.內蒙古出土的銅鏡;10.婦好墓出土的銅鏡。

圖二:殷墟1004號大墓的鹿方鼎。

圖三:殷墟1004號大墓的牛方鼎。

圖四:西北岡1001號大墓隨葬坑出土大理石虎神像。

圖五:1.龍虬莊文化陶豬形壺;2.花廳遺址發現陶豬形壺;3、4.薛家崗文化三足盉;5.金壇三星村文化帶把壺;6.金壇三星村文化三足盉;7.湖北武穴鼓山文化三足盉。

圖六:1、2.龍虬莊文化三足盉;3.青墩文化三足盉;4.薛家崗文化帶蓋陶鼎;5.龍虬莊文化帶蓋陶鼎。

圖七:1.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顴魚石斧圖陶缸;2.臨汝閻村遺址本土的石斧。

圖八:1—3.汝州李樓遺址陶鳥;4.石家河肖家屋脊遺址陶鳥;5—6.石家河鄧家灣遺址陶鳥;7.駐馬店楊莊一期石家河文化陶鳥;8.偃師二里頭遺址鳥頭。

圖九:石家河玉鷹筓:1—2.陜北神木石峁遺址埋藏的石家河玉鷹形筓;3.禹州瓦店玉鷹形筓;4—5.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鷹形筓;6.武漢黃陂盤龍城玉鷹形筓;7.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鷹形筓。

圖一〇:長江中游青銅早期城址位置圖:1.城頭山城;2.雞叫城;3.雞鳴城;4.青河城;5—6.走馬嶺和屯子山兩城;7.蛾子山城;8.荊南寺遺址;9.石家河城;10.龍嘴;11.笑城;12.陶家湖城;13.門板灣城;14.葉家廟城;15.張西灣城;16.陰湘城;17.馬家垸城;18.城河城;19.盤龍城。

圖一一:城頭山古城平面圖(摘自《文物》1993年第12期)。

圖一二:江澧平原雞鳴古城平面圖(摘自《古代文明》第4輯)。

圖一三:江澧平原雞叫城平面圖(摘自《文物》2002年第5期)。

圖一四:馬嶺城和屯子山城平面圖(摘自《古代文明》第4輯)。

圖一五:走青河城平面圖(摘自《古代文明》第4輯)。

圖一六:1.江漢平原馬家垸城平面圖(摘自《文物》1997年第7期);2.江漢平原陰湘城平面圖(摘自《考古》1997年第5期)。

圖一七:石家河古城平面圖(摘自《考古》1994年第7期)。

圖一八:1.羅家柏嶺長方形土臺、圍溝平面圖;2—3.羅家柏嶺玉坊制作的玉蟬;4.羅家柏嶺玉坊制作的玉龍柄;5.羅家柏嶺玉坊制作的玉鳳;6.婦好墓出土的玉鳳。

圖一九:盤龍城遺址平面圖(摘自發掘報告)。

圖二〇:1.馬王堆一號墓帛幡上女媧圖;2—3.石家河偶像女偶抱生殖器;4.石家河偶像生殖器。

圖二一:1.鄭州西山城平面圖(摘自《文物》1999年第7期);2.鄭州古城平面圖(摘自《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3.偃師古城平面圖(摘自《偃師商城初探》)。

圖二二:二里頭古城平面圖。

圖二三:1.淮陽平糧臺古城平面圖;2.平糧臺古城南門和衛房;3.登封王城崗古城平面圖(皆摘自《文物》1983年第3期)。

圖二四:江河中原(先楚文明范圍):1.長江;2.漢水;3.唐白河;4.丹江、淅川;5.黃河;6.淮河;7.潁河;8.沙河;9.涢水;10.中條山、三門峽;11.渭、汾平原;12.成都平原;13.先吳文化范圍;14.盤龍城;15.石家河;16.荊南寺;17.城頭山;18.王城崗;19.駐馬店楊莊;20.漢北西花園、廟臺子等遺址;21.禹州瓦店城址;22.鄭偃地區;23.大別山地區。

圖二五:1.二里頭和馬橋陶紋對照(據許宏教授分析);2.馬橋陶豆紋飾;3.馬橋鴨形器的紋飾;4—5.馬橋兩把黑灰陶觶;6.馬橋黑灰陶的器蓋;7.二里頭帶夔紋陶片。

圖二六:1.宜昌鹿角包遺址神紋硬陶片;2.宜昌中堡島遺址神紋硬陶片;3.宜昌三斗坪遺址神紋硬陶片;4—5.宜昌楊家嘴遺址神紋硬陶片;6—7.三峽庫區長府沱遺址神紋硬陶片;8—9.澠池縣鄭窯遺址神紋硬陶片;10.秭歸大沙壩遺址神紋硬陶片;11.路家河遺址神紋硬陶片。

圖二七:1.二里崗遺址硬陶饕餮型的神紋;2—5.江陵荊南寺遺址神紋硬陶片;6.汝州李樓二期遺址神紋紡倫;7—8.駐馬店楊莊遺址三期神紋硬陶片;9.偃師二里頭遺址神紋硬陶片;10.洛陽皂角樹二里頭遺址神紋硬陶片。

圖二八:秭歸柳林溪遺址大溪晚期的神紋彩陶片。

圖二九:1.江西牌嶺青銅早期的神紋陶片;2.吳城一期的神紋陶片;3—4.小張家遺址吳城一期的神紋陶片;5—7.九江神墩遺址神紋陶片;8.江西新余市拾年山遺址神紋陶片。

圖三〇:1.馬橋出土的鴨形器;2.二里頭出土的鴨形器;3.石家河鄧家灣出土的鴨形器。

圖三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1.新津寶墩城址;2.都江堰芒城址;3.溫江魚鳧城址;4.郫縣古城址;5.崇州雙河城址;6.崇州紫竹城址;7.大邑鹽店城址;8.大邑高山城址(摘自《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

圖三二:新津寶墩城址平面圖(摘自《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

圖三三:1.湖北江陵荊南寺遺址二里頭時期“蜀尊”的陶片;2.二里頭遺址“蜀尊”的符號;3.石家河文化玉器神人頭像;4.殷墟小屯發現石家河系統的玉器神人頭像;5.新石器中晚期豫中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龜甲上眼睛符號;6.二里頭綠松石眼形器;7.金沙遺址出土的銅眼睛形器;8.新砦二期器蓋上龍面圖;9.路家河二期硬陶眼形圖畫符號。

圖三四:1—2.孫家崗出土的石家河玉刻;3.棗林崗出土的人頭玉像;4.信陽光山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人頭玉像。

圖三五:多孔長刀:1.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玉長刀;2.湖北黃石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的三孔石刀;3—4.陜北石峁遺址埋藏玉長刀;5—7.薛家崗文化長刀;8.偃師二里頭遺址玉長刀。

圖三六:1.凌家灘玉戈;2.偃師二里頭出土的玉戈;3.陜北神木石峁遺址埋藏的玉戈。

圖三七:盤龍城李家嘴3號墓出土的玉戈。

圖三八:1—2.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銅牌;3—4.三星堆遺址真武倉包包祭祀坑出土的銅牌。

圖三九:鉞形:1—2.盤龍城四期李家嘴出土銅鉞;3.福泉山出土良渚石鉞;4.浙江出土馬橋石鉞;5—6.浙江吳興出土馬橋銅鉞;7.夏家店下層文化大甸子遺址石鉞。

圖四〇:1.盤龍城二期楊家嘴陶豆;2.荊南寺二里頭時期陶豆;3.石家河陶豆;4.二里頭一期陶豆;5.石家河陶甑;6.荊南寺二里頭時期陶甑;7.肖家屋脊出土石家河陶缸;8.荊南寺出土二里頭時期陶缸;9.石家河器蓋;10.盤龍城器蓋;11—12.二里頭器蓋;13—14.肖家屋脊出土石家河陶觚;15.盤龍城一期陶觚;16.二里頭陶觚。

圖四一:1.石家河陶罐;2.盤龍城陶罐;3.石家河陶罐;4.盤龍城陶罐;5.石家河陶罐;6.盤龍城陶罐;7.石家河陶壺;8.盤龍城一期陶壺;9.盤龍城二期陶壺。

圖四二:早期的楚式鬲:1.盤龍城二期陶鬲;2.荊南寺二里頭時期陶鬲。

圖四三:1.鄧家灣祭祀區屈家嶺陶祖偶像;2.屈家嶺器蓋;3.石家河周索狀堆紋陶壺;4.二里頭周索狀堆紋陶壺;5.王家嘴盤龍城三期周索狀堆紋陶缸。

圖四四:1.石家河肖家屋脊遺址的陶鷹頭蓋;2.盤龍城陶鷹頭蓋。

圖四五:1.石家河文化陶鬹;2.石家河晚期袋足陶盉;3.三星堆帶袋陶盉;4.二里頭二期袋足陶盉。

圖四六:1.石家河早期袋足盉;2.石家河早期陶斝;3.二里頭袋足盉;4.荊南寺出土二里頭時期陶斝;5.盤龍城四期陶斝;6―7.盤龍城二期陶斝;8―9.盤龍城三期袋足器。

圖四七:1.肖家屋脊出土石家河陶缸;2―4.荊南寺出土二里頭時期陶缸;5.楊家嘴盤龍城五期周索狀堆紋陶缸;6.盤龍城六期王家嘴陶缸。

圖四八:1.秭歸柳林溪遺址石人偶像;2—3.馬王堆三號墓“太一將行”帛畫圖(局部)。

圖四九:陰湘城出土屈家嶺文化漆鉞柄。

圖五〇:渭汾平原。

圖五一:1.陶寺文化單把鬲;2—3.朱開溝遺址單把鬲。

圖五二:1.石家河玉琮;2.陶寺玉琮;3.石家河殘缺的玉琮;4—5.良渚玉琮;6.齊家玉琮。

圖五三:夏縣東下馮出土的二里頭神紋硬陶片:1—3.一期文化地層;4—6.二期文化地層;7—9.四期文化地層;10—16.二里崗時期文化地層。

圖五四:1.孫家崗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璜;2—5.陜北神木石峁遺址殘缺的石家河玉璜;6.盤龍城李家嘴1號墓玉璜。

圖五五:陜北神木石峁遺址埋藏的石家河牙璋。

圖五六:1.松滋桂花村出土大溪文化斜刃微弧璋;2.廣漢高駢公社出土二里頭時期的牙璋;3.山東臨沂大范莊出土牙璋。

圖五七:1—2.石家河汪家屋場遺址出土的牙璋;3.武漢黃陂鐘分衛灣出土青銅早期牙璋;4.山東海陽司馬臺出土龍山時期的牙璋;5—6.廣漢中興鄉出土二里頭時期的牙璋;7—9.金沙遺址出土玉制牙璋;10.淅川下王崗文化遺址出土殘缺牙璋;11.鄭州花地嘴遺址出土石家河時期的牙璋;12—13.湖南石門桅崗村官山坡頂墓出土的牙璋。

圖五八:1.三星堆二號坑金屬牙璋;2.三星堆二號坑跪人舉牙璋銅像。

圖五九:1.福建漳浦眉力出土青銅早期牙璋;2.廣東曲江樟拱橋嶺石硤類型遺址出土殘缺牙璋;3.廣東樂昌圓嶺山出土殘缺牙璋;4.廣東紅花林遺址發掘牙璋;5—6.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牙璋。

圖六〇:甘肅出土的綠松石銅牌。

圖六一:松遼平原夏家店燕北文明范圍:東北青銅文明的發祥地。

圖六二:1.康家屯城平面圖(摘自《考古》2001年第8期);2.康家屯城東城墻局部;3.康家屯城東城墻的馬面;4、康家屯城出土的銅刀。

圖六三:夏家店下層彩陶禮器:1.陶尊;2—3.陶鬲;4.平底罐;5.長筒罐;6—7.圈足罐;8—9.異形鼎。

圖六四:1—2.夏家店下層文化大甸子遺址陶爵;3—5.夏家店下層文化大甸子遺址袋足盉;6—7.二里頭陶爵。

圖六五:1.夏家店下層文化陶鬲紋飾;2.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牌。

圖六六:1.大溪文化晚期劃城崗遺址的陶制禮器紋飾;2.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1115號墓長筒罐;3.馬橋遺址出土的陶觶;4.馬橋遺址出土的黑陶飾帶;5.馬橋遺址出土的小盆;6.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的1201號墓陶紋飾帶;7.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的866號墓陶紋飾帶;8.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的1150號墓陶紋飾帶。

圖六七:1.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的761號墓陶鬲紋飾;2.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的371號墓陶罐紋飾;3.石家河人頭像;4.三星堆出土的神面;5.山東兩城鎮出土的玉圭。

圖六八:1.江蘇寧鎮咎廟遺址出土鏤口紋的豆把;2.鄭州洛達廟遺址二里頭文化陶豆;3.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的713、806、371等號墓陶紋飾帶;4—5.夏家店下層文化大甸子遺址石鉞;6.內蒙古敖漢旗出土夏家店下層玉斧;7.張光直分析殷商紋飾中的鳥紋。

圖六九:1.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的827號墓陶罐紋飾;2.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收藏的殷商時期神人蹲坐圖像銅鼓。

圖七〇:水泉遺址出土的青銅器:1.銅鑿;2.銅斧;3.銅泡。

圖七一:夏家店下層黃金裝飾品(以劉家河和琉璃河金器為例)。

圖七二:三座店的石城防御建設的局部。

圖七三:牛河梁石城的馬面(摘自《內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1期)。

圖七四:1.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巴嘎塔拉蘇木哈日敖包村出土夏家店下層晚期寧甗;2.寧甗族徽符號;3.夏家店類型銅甗族徽。

圖七五:1.劉家河大墓出土的銅面;2.劉家河遺址青銅器龜紋;3.吳文化新淦遺址銅器龜紋;4.劉家河遺址蟾蜍型的銅泡;5.劉家河遺址青銅器魚紋;6.劉家河大墓出土的鐵刃銅鉞。

圖七六:下七垣文化遺物:1.鶴壁劉莊墓葬出土袋足陶盉;2.鶴壁劉莊墓葬出土陶爵;3.潞王墳遺址出土周索狀堆紋陶罐。

圖七七:藁城臺西遺址一期的遺物:1.平底大口陶尊;2.平底陶罐;3.陶缸;4.銅刀;5.陶鬲;6.盤龍城七期楊家灣陶鬲。

圖七八:1—2.石家河石鏃;3—4.盤龍城三期銅鏃;5.盤龍城七期銅鏃;6.大坨頭遺址夏家店下層灰坑出土的銅鏃;7.張家園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出土的銅鏃;8—9.殷墟出土的銅鏃。

圖七九:1.婦好墓銅鉞上的圖案;2.司母戊方鼎耳上的圖案;3.在鄭邑出土陶片上的圖案。

圖八〇:1.安徽阜南縣朱寨鎮出土的龍虎尊的紋飾;2.據傳曾自湖南寧鄉出土殷商時期的虎食人卣,兩件現分藏于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館(Paris,Musée Cernuschi)和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3.巫山大溪遺址出土人面形佩;4.三星堆出土的龍虎尊。

圖八一:1.弗瑞爾藝廊收藏的龍食人刀;2.弗瑞爾藝廊收藏三足觚上的龍食人圖案;3.殷商時期龍食人玉。

圖八二:1.兩河流域北游高拉土丘遺址的四輪車;2.蘇美爾基什的雙輪車;3.神王駕獅戰車(蘇美爾烏爾的石刻);4.蘇美爾烏爾的戰爭與和平旗旌上的驢駕戰車的造型;5.埃蘭早王朝時期的陶器上的牛架車造型。

圖八三:1.Dur-Kurigalzu出土彩陶人頭(公元前14—前13世紀);2.加喜特宰相(公元前14世紀Dur-Kurigalzu宮殿壁畫);3.乘馬車狩獵(加喜特印章)。

圖八四:馬骨器:1.柏臺遺址馬骨鑿;2—3.柏臺遺址馬骨錐;4—6.柏臺遺址馬骨漁叉。

圖八五:1.柏臺遺址居房復原;2.咸湖遺址居房復原;3.Kojai-1遺址居房復原。

圖八六:馬骨禮器:1.柏臺遺址馬肋骨骨刻;3—4、6—8.柏臺遺址馬腿關節骨刻;5.Kojai-1遺址馬腿關節骨刻;9—11.Livanovka遺址馬腿關節骨刻。

圖八七:馬骨禮器:1.柏臺遺址馬腿關節骨刻;2—5.Kojai-1遺址馬腿關節骨刻;6.Livanovka遺址馬腿關節骨刻。

圖八八:馬骨禮器:1—3.Varfolomeevskaya遺址馬腿關節骨刻和馬骨刻馬的造型;4.S'ezjee遺址馬骨刻馬的造型。

圖八九:1.阿爾泰草原青銅初期骨刻禮器馬頭棒杖;2、4.哈薩東北草原克謝米巴拉金斯克(Semipalatinsk)州青銅初期的遺址骨刻禮器馬頭棒杖;3.西西伯利亞草原鄂木斯克(Omsk)州青銅初期的遺址骨刻禮器馬頭棒杖。

圖九〇:柏臺遺址馬骨器被哈薩克的考古學家視為轡勒零件。

圖九一:草原古城遺址:1.Aldanskoe;2.Paris;3.Jurumbai;4.Kuisak;5.Rodniki;6.Usenei;7.辛塔施塔A、B區。

圖九二:也里可溫城(據Зданович,1997):1.也里可溫古城的模型;2.也里可溫古城復原平面圖;3.也里可溫古城地址測量;4.也里可溫古城的外環房復原平面圖:a.保衛墻;b.居房;c.內苑;d.城內道路。

圖九三:1.辛塔施塔文化Berlik II遺址的車馬坑;2—3.Berlik II遺址的輿轙(車衡上貫穿韁勒的零件);4.Krivoe ozero遺址的車輪在車馬坑的輪溝里。

圖九四:辛塔施塔的馬車(距今4000余年):1.車馬墓;2.雙輪馬車復原;3.辛塔施塔類型的馬車總體復原(據Чечушков,2011)。

圖九五:出自亞洲草原青銅時代的遺址輿轙:1—6.彼特羅夫卡遺址;7.Stepnoe遺址;8.Novonikolskoe遺址;9.Kulevchi遺址。

圖九六:也里可溫的金石器:1.青銅馬飾;2.殘缺馬的造型(半寶石類);3.灰石人面;4.銅鏡。

圖九七:辛塔施塔遺址的七馬墓坑。

圖九八:1.辛塔施塔別斯塔馬克遺址雙馬墓坑;2.Uvarovo II遺址人馬合葬;3.Kamenniy Ambar遺址雙馬墓坑。

圖九九:1.殷墟郭家莊147號墓坑雙馬一人合葬;2.西周洛陽北邀窯724號馬墓坑;3.西周張家坡340號葬馬墓。

圖一〇〇:殷墟郭家莊52號車馬墓。

圖一〇一:從哈薩克草原經里海到兩河流域的傳馬的路線圖:▲1.烏拉及哈薩克草原柏臺及辛塔施塔文化范圍;▲2.兩河流域;▲3.高加索魯查申文化范圍;▲4.土庫曼草原哥諾爾土丘文化范圍;▲5.伊朗山脈;▲6.里海。

圖一〇二:哥諾爾土丘遺址平面圖。

圖一〇三:哥諾爾土丘馬羊墓:右室葬有一只幼馬骨骼,中三室則葬有三只羊,左三室為陶器、青銅器、石飾等隨葬品。

圖一〇四:1.哥諾爾土丘幼馬墓和隨葬品;2.王墓3200:上右為四輪馬車;3.哥諾爾土丘四輪車N.A.Dubova的復原。

圖一〇五:1.魯查申1號陵墓;2.魯查申2號陵墓。

圖一〇六:1.魯查申11號陵墓二輪車G.Kochoyan的復原;2.殷墟二輪車型狀;3.魯查申9號陵墓四輪車G.Kochoyan的復原;4.魯查申11號陵墓四輪車G.Kochoyan的復原。

圖一〇七:1—2.魯查申發掘二輪車青銅模型;3.魯查申士兵腰帶銅飾;4.夏家店上層文化南山根遺址102號墓刻紋骨板。

圖一〇八:1.烏拉爾圖Athala王墓士兵腰帶銅飾;2.烏拉爾圖Toprah-kale出土的印章。

圖一〇九:上、烏拉爾圖戰車銅箙刻紋;中、公元前858年亞述帝國撒縵以色三世打敗烏拉爾圖亞述宮銅門刻紋;下、公元前858年亞述帝國撒縵以色三世打敗烏拉爾圖后,帶著烏拉爾圖的馬回亞述,亞述宮銅門刻紋。

圖一〇〇:南草原地區巖畫圖案:1.阿爾泰古巖畫馬車;2—3.蒙古巖畫馬車;4.塔吉克斯坦巖畫馬車。

圖一一一:1.殷墟西北岡高加索人頭骨(正、側):2.殷墟西北岡出土古代中亞草原白種人頭骨;3.一號蚌雕白人頭;4.二號蚌雕白人頭。

圖一一二:西周早期的車轅:虎神吞噬白種人頭。

圖一一三:殷都大理石的禮器:1.殷王大墓出土的大理石跪人像;2.殷王大墓出土的大理石的神鸮;3.婦好墓出土的白石簋。

圖一一四:1.安徽安慶市望江縣汪洋廟遺址出土薛家崗文化陶牛頭;2.殷商大墓大理石臥牛。

圖一一五:郭沫若的巴比倫與殷商禮器對照圖。

圖一一六:1―2.凌家灘8號墓雙頭虎形玉器;3—4.石家河獸面飾;5.陶寺遺址出土的石家河獸面飾。6.新石器時代遼東后漥遺址的石刻老虎造型;7.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西伯利亞藏寶斯基泰黃金。

圖一一七:殷墟婦好墓玉器:1.虎頭鸮身像;2—3.坐熊像。

圖一一八:新開流遺址6號大墓。

圖一一九:新開流遺址7號大墓和5號人牲祭祀坑。

圖一二〇:鄭州出土帶字的卜骨。

圖一二一:1—4.古埃及早王國第一王朝時代圣書體文字:1.Aha法老象牙版(局部);2.Den法老象牙版(大英博物館收藏);3.Snefer-ka-serek名牌;4.Sneferka名牌;5.古埃及僧侶體(hieratic);6.古埃及圣書體與僧侶體對照。

圖一二二:1.米諾斯文明象形文字(距今4000—3600年間);2.米諾斯文明線形文字A(距今3700—1400年間);3.斐斯托斯陶版(米諾斯文明線形文字A);4.克諾索斯Mavro Spelaio黃金戒指刻文(米諾斯文明線形文字A,發掘自距今2900年的墓里);5.米諾斯文明線形文字A的陶版;6—7.邁錫尼文明亞該亞語文線形文字B的陶版(距今3500—3200年間)。

圖一二三:米諾斯文明象形文字:斐斯托斯陶盤(距今3700—3470年間)。

圖一二四:1.塞浦路斯米諾斯音節文字的陶版;2.塞浦路斯音節文字。

圖一二五:1—2.距今5000—4600年左右先埃蘭象形文字(陶版);3.埃蘭線形文字:4.公元前23世紀Kutik-Inshushinak埃蘭王的石碑(埃蘭線形文字);5—6.埃蘭波斯楔形文字大流士一世的石碑(公元前4世紀)。

圖一二六:蘇美爾距今5200—4800年帶象形文字的陶版。

圖一二七:蘇美爾象形文字與蘇美爾和巴比倫楔形文字對照表。

圖一二八:山東沂南縣北寨的東漢畫像石:倉頡造字圖。

圖一二九:山東沂南縣北寨的東漢畫像石版。

圖一三〇:半坡文化陶器符號。

圖一三一:雙墩侯家寨器底刻畫文字。

圖一三二:徐大立先生對侯家寨刻畫文字分析:1.復合符號的組成;2—4.雙墩侯家寨文字與甲骨文字對照。

圖一三三:1.楊家灣遺址陶器刻畫文字;2.城頭山遺址陶器刻畫文字;3.柳林溪遺址器底刻畫文字;4.秭歸柳林溪遺址支座圓盤刻畫文字;5.陶寺遺址陶壺上的朱書文字。

圖一三四:余秀翠先生對楊家灣文字分析。

圖一三五:1.鄧家灣祭祀區屈家嶺偶像;2—5.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的石家河玉柄形器。

圖一三六:1—7.后崗殷墓出土的祖子形器(摘自《考古》1993年第10期和1995年第7期);8—11.甲骨文字形(摘自《考古》1995年第7期);12—13.太平洋社會群島石廟石表的形狀(摘自《考古》1995年第7期);14.《合集》22062卜辭;15.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的石家河玉柄形器;16—18.盤龍城四期李家嘴出土的柄形器;19.偃師二里頭出土的石家河類型柄形器;20.陜北神木石峁遺址埋藏的石家河類型柄形器。

圖一三七:1.城背溪文化石碑;2—3.雙墩侯家寨器底刻畫文字;4.舞陽賈湖帶符號的陶罐;5.鄧家灣擂缽。

圖一三八:1.吳城帶字陶缽;2.吳城帶字陶罐。

圖一三九:吳城文字。

圖一四〇:1.馬橋陶文符號;2.良渚馬橋雙鼻壺陶文(藏于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3.良渚馬橋帶文字陶壺。

圖一四一:龍山丁公遺址陶文。

圖一四二:南蕩文化文字陶片。

圖一四三:曹定云先生的二里頭陶文與甲骨文對照(筆者補充)。

圖一四四:臺西一只陶文符號。

圖一四五:1.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帶符號陶缸;2.鄧家灣帶符號陶缸;3.鄧家灣石家河符號;4.肖家屋脊偶像陶罐。

圖一四六:1.湖北隨州湘河出土殷商之前銅戈上的符號;2.陜西岐山縣出土殷商之前銅戈上的符號;3.殷商之前銅鼎上眉形符號(出處不明)。

圖一四七:1.《集成》1401銘文;2.《集成》1403銘文;3.《集成》11392銘文。

圖一四八:《合集》1402卜辭。

圖一四九:1.《合集》1657卜辭;2.《合集》1401卜辭。

圖一五〇:《周原》H11:84卜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探索| 高尔夫| 潜江市| 遵义市| 南漳县| 万宁市| 黔南| 施秉县| 凤台县| 句容市| 林甸县| 红安县| 垦利县| 呼伦贝尔市| 常山县| 泰州市| 墨竹工卡县| 贵港市| 繁峙县| 大足县| 乌兰察布市| 北碚区| 东乌珠穆沁旗| 丹巴县| 丁青县| 东乡族自治县| 积石山| 会同县| 广元市| 乌鲁木齐县| 苏尼特左旗| 昌乐县| 镶黄旗| 启东市| 临沂市| 防城港市| 镇原县| 城固县| 罗城|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