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萊松風:黃易與乾嘉金石學(附武林訪碑錄)
- 朱琪
- 3800字
- 2021-09-03 19:59:42
第二節
黃易的生平與仕履
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黃易出生在錢塘湖墅,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家族中排行第九,所以朋友又常稱其為“黃九”。乾隆十五、十六年(1750、1751),黃易的次兄黃經與父親黃樹穀相繼去世,父親去世時黃易年僅八歲。黃易自幼聰穎,悟性極高,故“自兒童凜然如成人”[1]。受家學影響,黃易自幼好學,喜愛書法,尤其長于篆隸,其玉箸篆書得黃樹穀真傳(圖1),十三歲所作篆書《云松巢志》就已被摹刻上石。由于黃易具有良好的篆書功底,據傳能信手縱橫作十九畫,成圍棋棋局,不差分毫,時稱絕技。黃樹穀生前的至交好友也毫無保留地指授故人之子,黃易親炙于丁敬學習書法、篆刻,又得從“北墅八子”中的何琪、陳燦等學習詩文。少年黃易養成了持重謙和的品性。因為家徒四壁,生活困頓,他早年以教讀奉母,然不能給。

圖1 黃易篆書“聽松” 日本古田雅夫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五歲的黃易就隨伯兄黃庭幕游楚北歷練,這也是他游幕生活的開端。在這一段時間里,他的篆刻、書法、繪畫都取得很大的進步。乾隆二十九年(1764),黃庭因事所累被遣塞外輪臺,黃易只得旋里負米養母。自這一年開始,黃易“館固安三年、武岡五年、佐直隸方伯鄭公,由伍祐場歷清苑者四年”[2]。乾隆三十年(1765)春,二十二歲的黃易自杭州就館北直隸鄭制錦處,父兄舊友汪舸為他送別。面對故人之子,汪舸感慨萬千,寫下《送黃九小松就館北直二首》,寄托了作為長輩的殷切期望:
挾策去故里,遙遙向友生。關河燕薊遠,冰雪布裘輕。前路無他慮,先人多舊盟。陽春二三月,一馬至京城。
青年赴蓮幕,白首養萱幃。唯望頻頻信,翻期緩緩歸。功名畿輔近,學問室家稀。進業兼修德,行行愿勿違。[3]
黃易作為幕賓,跟隨鄭制錦到揚州、淮安、鹽城一帶周游,也因此結識了不少書畫家和鹽商朋友,如江昉、汪楍、羅聘。在這段時間里,他看到了豐富的收藏,眼界逐漸開闊,特別對金石碑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黃易于元氏縣中訪得《漢祀三公山碑》(圖2),謀于縣令王治岐移置縣城龍化寺。自此之后,每到一地,黃易必訪古尋碑。黃易秉承家學,精究河防事宜,佐治州境輒有能聲。豫工例、川運例開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鄭制錦等為黃易報捐,筮仕東河。[4]此后歷署汶上縣尹、荏平尉,后補主簿,自商丘遷陽谷,擢武城丞、東平州判。是年七月,黃易入都等候派遣,在京城結識了翁方綱、朱筠、張塤、宋葆淳、孔繼涵等人,他們以翁方綱為中心,時常雅集,鑒賞討論碑帖書畫。黃易尤其與翁方綱結下深厚的友誼,之后信札往還,研討金石碑刻二十余年不輟。十月,黃易將離京之官,舊雨新知皆賦詩送行,翁方綱題送黃易詩冊首曰“金石盟言”。[5]居留京城的三個月,對黃易以后的仕途與學術成就影響極大。

圖2 黃易藏《漢祀三公山碑》整拓 故宮博物院藏

圖3 雍正七年(1729)立“濟寧州堤”拓片
黃樹穀生前撰有《河防私議》一書,黃易以此入手,取其法,悉心講求,用于實踐。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黃易到濟寧候補,是年春在山東濟寧任上佐理河防(圖3),河南山東河道總督姚立德亦為雅士,頗為器重黃易的才華。濟寧“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是明清時期北方運河的交通要塞和商業繁榮的城市。[6]至乾隆中期,濟寧州人口達到37萬7千多人,其中城市人口達到了117012人,如果加上漕丁、游宦、外來商賈和腳夫等流動人口,濟寧的城市人口每年至少有四五十萬之多。[7]
乾隆四十三年(1778)起,黃易先后咨補河南歸德府商邱縣管河主簿,四十四年(1779)調補兗州府陽谷縣管河主簿;四十六年(1781)咨升山東臨清直隸州武城縣丞,四十七年(1782)升署泰安府東平州判,四十八年(1783)九月十二日到署任,次年(1784)實授。五十年(1785)六月初三以泰安府東平州州同到署任,次年(1786)實授,是年又升署河南衛輝府衛河通判,旋調署山東兗州府捕河通判,五十二年(1787)五月十二日到任。
在山東,黃易與同有金石之好的李東琪、李克正等人相互切磋,又在治境之內廣搜古碑,收藏日豐。乾隆五十年(1785),畢沅出任河南巡撫,其幕僚中有大量雅嗜金石之士,由于地理位置相鄰近,黃易與他們的金石交流日益頻繁。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黃易于嘉祥紫云山訪得漢建和元年《敦煌長史武君之碑》(圖4),后又陸續訪得武氏石闕銘、武氏祠闕畫像題字甚多。次年六月,經黃易首倡,天下好古之士醵資于紫云山就其原地重修武氏祠。同年冬,浙江糧艘十余幫阻凍于山東七級閘,舵下水手乏食,黃易力請借帑,活萬余人性命。[8]這兩件事,可謂黃易生平兩大善舉。

圖4 黃易《得碑十二圖》之《紫云山探碑圖》 天津博物館藏
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黃易兩遇南巡回鑾經運河的乾隆皇帝,以辦差無誤,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晉秩別駕,由衛糧調捕河,權下南同知,至五十三年(1788)暫署河南開封府下南河同知。
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初四日經河南山東河道總督蘭第錫舉薦,黃易升任蘭儀同知(圖5),次年(1790)九月調署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五十六年(1791)十二月十三日實授。乾隆五十七年(1792),阮元出任山東學政,黃易又得與阮元幕中好古嗜學之士交流研究。據黃易的好友兼親家潘庭筠記載,阮元“旌節頻臨,檢閱儲藏,講論不倦”。至此,黃易的交游達到極盛,錢大昕、桂馥、申兆定、錢坫、王昶都是黃易相與探討金石的好友。乾隆六十年(1795)閏二月丁內艱,扶柩歸葬,于胥江舟中結識瞿中溶,此后書札往還日密。同鄉好友吳錫麒也在此時致札,邀黃易趁南歸之際,與趙魏等協助阮元搜訪兩浙金石遺跡。[9]

圖5 乾隆五十四年(1789)蘭第錫奏請以黃易升署河南省署開封府蘭儀同知折
嘉慶元年(1796)九十月間,黃易攜拓工二人,赴嵩山、洛陽一帶訪碑,作《嵩洛訪碑日記》與“嵩洛訪碑圖冊”。嘉慶二年(1797)正月至二月,黃易又攜女婿李大峻訪岱,登頂遍拓諸碑并記有訪碑日記,歸而作“岱麓訪碑圖冊”。服闋,黃易于嘉慶三年(1798)二月初十日題請借補兗州府捕河通判,十一月十二日議準。黃易素有肝患,嘉慶三年(1798)冬又在南旺感寒濕疾,此后數年中日益加劇,然未嘗一日在告。在約作于此時的詩中,黃易日益感到身心衰憊,他感嘆道:“漸覺年來壯氣銷,歸心最怕路迢迢。”“手障狂瀾不易成,宦情渾似踏春冰。”“人到衰年厭官場,凋零師友最凄涼。官貧幸守圖書在,遣悶時時味古香。”[10]對于黃易來說,此時的慰藉,只有回到家中,與老妻稚孫以及金石書畫相伴。
大學士慶桂、河東河道總督吳璥等舉薦黃易題補兗州府運河同知(圖6),[11]嘉慶四年(1799)十一月二十七日議準,五年(1800)正月十三日準署到任,六年(1801)五月二十三日實授。六年(1801)兩次護理山東運河道(圖7)。[12]在嘉慶五年(1800)黃易致趙魏的信中,他感慨地寫道:“弟服官至今,貧病交深,愿拂袖而去,無奈家無擔石,何戀此一官,真是萬不得已,幾乎右體不仁,服參羮二年,始得漸好。然作畫刻印竭蹶之至。只有翻弄碑帖扇面,為娛悅而已。”嘉慶七年(1802)春,黃易寒濕疾頓劇,二月二十日,致信故交陳燦,尚有“賤體尚好”之語,二月二十三日,即溘逝于濟寧任上,享年五十九歲。嘉慶八年(1803),長子黃元長載柩歸里,十一月朔安葬在杭州西馬塍上泥橋北東岸之原,并請潘庭筠為撰《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錢唐黃君墓志銘》(圖8)。

圖6 《山東運河全圖》兗州府運河同知管轄境程


圖7 嘉慶六年(1801)奏為委任黃易護理運河道篆并阮廣曾兼署運河同知事折

圖8 魏謙升錄、潘庭筠撰《黃易墓志銘》 浙江省博物館藏
根據摯友翁方綱與潘庭筠的相關記述,黃易性孝友,伯兄黃庭遠戍塞外,事嫂謹,撫慰子女有恩,昏嫁以禮。又為季弟黃童昏娶,聚居官署,怡怡然十余年。為人誠信重然諾,戚友過山東者必留款盡歡,鄉人流寓無歸者周恤之。黃易逝世后誥授奉政大夫,元配陳氏封宜人,側室項氏以子貴,例封儒人。
[1] 汪啟淑《黃易傳》,《續印人傳》卷五,清道光二十年海虞顧氏刻本。
[2] 潘庭筠《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錢唐黃君墓志銘》,經魏謙升抄錄,浙江省博物館藏。
[3]汪舸《崌山人集》卷七,清乾隆刊本。
[4] 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全國大面積水災。黃河決口,河南受災尤甚。弘歷從大學士劉統勛之議,開“豫工事例”,實際上是通過捐納謀取官職,自此清廷捐目日多,如平定金川所開川運例等。詳見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1950年版,頁17、21。
[5] 沈津《翁方綱年譜》,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頁109。
[6] 濟寧自元代開通會通河后,逐漸成為重要的軍事、運輸要地。明永樂中山東運河全線貫通,《明通志》稱:“岱宗東峙,大河西流,南控江淮,作齊魯之屏障,北通燕趙,為畿甸之咽喉,水陸交通,舟車云合,郊原沃饒,崗阜星稠,地勢高亢,關津險陰,自來東方必爭濟州。”
[7] 李泉、王云《山東運河文化研究》,齊魯書社,2006年版,頁111—112。
[8] 翁方綱《黃秋盦傳》,《復初齋文集》卷十三,清刊本。
[9] 吳錫麒《有正味齋尺牘》卷上,清光緒刊本。
[10] 黃易《秋盦遺稿》,續修四庫全書本。
[11] 黃易所居兗州運河同知官職,所轄為南旺湖辛莊橋王家口到東平州一段,全長二百七十五里,共轄十八閘。見董醇《江北運程》卷四十。另清代運河輿圖載錄更詳:“兗州府運河同知經管運河南自沛汛界王家水口起,北至靳口閘上東平汛界止。計程二百七十五里零一百八十步。”
[12] 翁方綱《黃秋盦傳》記黃易是年“兩護運河兵備道”,所謂“護理”,指小官暫代大官篆務。據許雋超先生細致考證,黃易兩護山東運河,分別在嘉慶六年(1801)正月至三月、嘉慶六年十月至七年(1802)二月。黃易即病歿于交卸運河道前夜。參閱許雋超《黃易兩護山東運河道考》,《許昌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