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吶喊
- 魯迅
- 3616字
- 2021-09-01 19:11:54
導讀
魯迅(1881—1936),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樹人,浙江紹興人。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魯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2年留學日本學醫,后痛感于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更重于醫治肉體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藝運動。1909年回國,在杭州、紹興任中學教員。1912年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后隨部遷北京。1920年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講師。1918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并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其后又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并撰寫大量雜文、散文,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吶喊》,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后任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從事文學寫作,參與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實際領導者和旗幟。生前出版小說集三種、散文(詩)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一種、文學史著作兩種。魯迅在翻譯外國文學和整理中國古籍方面也成績卓著。其全部著譯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匯編為《魯迅全集》(最新版共十八卷,2005年出版)、《魯迅譯文集》(十卷,1958年出版)、《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四卷,1999年出版)。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當時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作者創作小說意在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并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尖銳的批判,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書中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一個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對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雜糅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他因此生出一種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的“吃人”本質,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中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困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對象。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于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藥》表現的是現代史上一個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講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的“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藥”,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造成的人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后和無知。
《故鄉》是魯迅反映農民生活的著名小說。作品以濃郁的抒情筆調,描繪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敗的圖景。少年時天真活潑、聰明勇敢的閏土,經過十多年生活磨難,變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小說通過對閏土少年時期和成年后生存和精神狀態的對比描寫,揭示了農民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折磨和封建觀念的侵蝕下承受的深重災難和人格的傷害。作者深情地希望他們走出一條新的“路”,希望他們的后輩有“新的生活”。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農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特征的貧苦農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一無所有,靠打短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存的危機中,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變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但“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并且勾結官府,把他充作“革命黨”拉上法場槍斃了,而阿Q對自己的悲劇至死不悟。小說通過阿Q的命運,表現了農民在封建制度的壓迫和傳統思想中的腐朽及消極面的毒害下人性的扭曲,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魯迅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情塑造了阿Q這個具有巨大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表現了對中國農民問題的深刻思考。作品發表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新文學的杰作。
反映農村生活的還有《風波》和《社戲》。《風波》描寫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水鄉引發的一場小風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沒有給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農民除了剪去一條辮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勢力的統治之下。張勛復辟帝制的消息傳來,封建勢力囂張,失去辮子的農民陷入被殺頭的恐慌,惶惶不安。隨著張勛復辟失敗,風波平息,農村又一切如舊。作品通過對風波的描寫,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社戲》以優美抒情的筆調,追述童年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記憶,刻畫了農村兒童天真勇敢、淳樸無私的性格,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感情。
《明天》和《一件小事》反映城鎮勞動者的生活。《明天》中貧苦無助的寡婦單四嫂在救治病兒時盼望“明天”能出現好轉,但“明天”給她帶來了喪子的更大不幸。作品以沉重的筆調描寫了勞動婦女的凄慘處境。《一件小事》贊頌人力車夫舍己助人、真誠無私的品質,表現了作者的自愧自省。
其他幾篇作品都反映出魯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思考,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嚴肅的主題。《頭發的故事》敘述在剪辮子問題上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和斗爭,表現了中國社會改革的艱難。《端午節》通過對方玄綽形象的描寫,批評一些知識分子的自私狹隘、軟弱妥協、隨遇而安等弱點。《白光》描寫一個夢想升官發財的舊知識分子在科舉落第后發瘋致死的故事,鞭撻了這類人的卑污心理。《兔和貓》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鴨的喜劇》記述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在居住北京期間用“養成池沼的音樂家”來排除寂寞的失敗嘗試,說明打破沙漠的寂寞還必須靠高唱反抗之歌,靠勇猛的吶喊,靠徹底改造那死寂的沙漠。
《吶喊》作品寫作于我國新舊文學交替的時期,它們以深廣的歷史內容和高超的文學技巧的結合,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座高峰。魯迅曾說:這些作品的出現,“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又因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作品著力于揭示生活的本質意義,取材靈活,表現形式多樣。
魯迅小說的藝術特點首先在于真實。魯迅主張文學創作用“白描”手法,“如實描寫”,“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作品中展現的生活場景、水鄉風情、民俗風貌、城鎮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態,就像生活本身那樣真實、自然,讀之猶如身臨其境。
魯迅擅于發掘蘊含深刻社會意義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場景,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吶喊》中的作品都沒有對人物生活經歷作細致敘述,甚至不注意故事情節的連續性,人物的性格和命運都是通過特定的生活片段和場景表現出來的。例如孔乙己這個人物,我們并不知道他的生活經歷;他的迂腐性格和悲劇命運,是在咸亨酒店的場景中表現出來的。《故鄉》中也沒有敘述閏土的具體生活情況,他的性格、命運,在“我”記憶中的生活場景和現實見面的場景的強烈反差中表現出來。魯迅小說的這個特點,使它們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出豐富的社會內涵,達到取材嚴、開掘深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強烈深刻的藝術感受。
魯迅擅用“畫龍點睛”的手法描寫人物形象,運用具有特征性的細節刻畫人物性格。如《阿Q正傳》用阿Q被打后說是“兒子打老子”,或被打后說自己是“蟲豸”等一系列細節,鮮明地表現出這個人物自欺欺人、自輕自賤的性格特征。《藥》用夏瑜被獄卒打了嘴巴反而說打人者“可憐”的細節,突出了革命者大義凜然的品格。“畫龍點睛”的藝術手法,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令人難以忘懷。
魯迅是現代文學語言大師,他的文學語言純凈、簡潔、生動,富有藝術表現力。他善于根據作品內容,調整語言色調,營造藝術氛圍,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用抒情的筆調,如《故鄉》《社戲》等,使作品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有的作品用冷峻的筆調,如《狂人日記》《藥》等,使作品表達的思想更有沖擊性。有的作品用詼諧風趣的筆調,如《孔乙己》《阿Q正傳》,用喜劇的色彩表達悲劇內容,使作品具有耐人尋味的特質。有的作品集揶揄諷刺于一體,如《端午節》《白光》,增強了作品的批判效果。魯迅小說的語言藝術,給讀者多方面的享受,令人常讀常新。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