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競爭
吾國大學之職責,在求本國學術之獨立,此今日之公論也。……至于本國史學文學思想藝術史等,疑若可以幾于獨立者,察其實際,亦復不然。近年中國古代及近代史料發見雖多,而具有統系與不涉傅會之整理,猶待今后之努力。今日全國大學未必有人焉,能授本國通史,或一代專史,而勝任愉快者。東洲鄰國以三十年來學術銳進之故,其關于吾國歷史之著作,非復國人所能追步。昔元裕之、危太樸、錢受之、萬季野諸人,其品格之隆污,學術之歧異,不可以一概論;然其心意中有一共同觀念,即國可亡,而史不可滅。今日國雖幸存,而國史已失其正統,若起先民于地下,其感慨如何?
《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二編》
現燕京與哈佛之中國學院經費頗充裕,若此項檔案(按:內閣大庫檔案)
歸于一外國教會之手,國史之責托于洋人,以舊式感情言之,國之恥也。
1929年致傅斯年函,《書信集》
弟擬將波斯人所著蒙古史料及西人譯本陸續搜集,即日本人皆有之者,以備參考。此等書不可必得,乞寄其名目與歐洲巴黎、倫敦書店,托其購覓。庶幾日本人能見之書,我輩亦能見之,然后方可與之競爭,此意諒荷贊同也。
1930年致傅斯年函,劉經富《陳寅恪未刊信札整理箋釋》
日本人常有小貢獻,但不免累贅。東京帝大一派,西學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國史料能力較佳。
楊聯陞《陳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講筆記》,《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