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10月,我們三人(楊碧漪、譚千保及本人)正式接受《社會心理學》教材的編寫任務,到今天完成編寫工作,已經過去了四年多的時間。編寫期間由于各種原因,編寫工作斷斷續續。好在編寫之初,我們三個人反復討論,確定了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從而保證了教材的內容與質量。
這些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包括:第一,教材內容只含基礎社會心理學部分,不包括應用社會心理學部分。第二,為體現社會心理學的新進展,主要理論視角采用社會文化視角(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進化論視角(evolutionary perspective)、社會學習視角(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和社會認知視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摒棄傳統的社會心理學四大理論,即行為主義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符號互動理論和認知相符理論。為貫徹這一思想,尤其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當前此領域不同文化的差異是怎樣的,以及從進化的角度看是怎樣解釋的。第三,每章開頭用一個與本章主要內容有關的案例導入。第四,概念第一次出現時需注明英文,再次出現時不再注明英文了。第五,每章以傳統的研究內容為主,適當介紹最新的理論,但不能太多,否則學生學習起來會有困難。第六,描述一種心理現象時,注意盡量從“知(冷)”“情(熱)”“意(行)”進行完整的分析。第七,引用資料時注意注釋,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在編寫過程中,除了遵循以上幾點外,我們還特別注意內容的更新。因此,本書大量參考了國內外的同類資料,尤其是最新的國外社會心理學教材、著作與相關研究,盡量吸納社會心理學研究發展的新觀點、新內容,并在本教材中體現出來。略舉數例,例如,在第一章中把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定為“兩個基本原理、三個動機原則和三個信息加工原則”,在“兩個基本原理”中我們總結認為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社會過程與認知過程這兩大過程,而在“三個動機原則和三個信息加工原則”中同時強調了人們社會心理“熱”與“冷”的兩大方面。在第二章中,把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細分為七個時期,而不是傳統的三個階段,并以介紹近現代的歷史為主;根據社會心理學以“中型理論”見長的特點,我們主要介紹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社會學習視角、社會文化視角、進化論視角與社會認知視角,而不是傳統的社會心理學四大理論流派:行為主義理論流派、符號互動理論流派、精神分析理論流派和社會認知理論流派。在第四章的“自尊概念”部分中,重點介紹了更為復雜的低自尊者的特點,以免學習者誤認為低自尊者就是與高自尊者有著相反的表現。在第五章“社會認知”中,加入了“具身社會認知”的內容。在第七章“人際關系”中,介紹了較新的自我拓展理論。在第十一章“社會影響”里,我們加入了源于歐洲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眾從(即少數派對多數人的影響)”,并對其主要的依據“皈依理論”與心理機制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等等。另外,每一章除了展示傳統的觀點外,也不乏有新穎的內容介紹。
本書各章節編寫者情況具體如下:第一章“社會心理學簡介”(楊碧漪);第二章“社會心理學簡史和理論”(楊碧漪);第三章“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譚千保);第四章“自我”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鐘毅平、楊碧漪),第四節(鐘毅平);第五章“社會認知”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鐘毅平、楊碧漪),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楊碧漪);第六章“態度與態度改變”(楊碧漪);第七章“人際關系”(楊碧漪);第八章“侵犯行為”(譚千保);第九章“親社會行為”(譚千保);第十章“群體行為”(楊碧漪);第十一章“社會影響”(楊碧漪);第十二章“偏見與歧視”(鐘毅平)。
特別感謝出版社的領導與編輯,正是由于他們的優質服務與不斷提醒,才使我們完成了這本教材。如有錯誤與不當之處,是編寫者水平有限所致,歡迎廣大讀者批評并不吝賜教。
編者
二零二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