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觀樂史:人文視野下的中華禮樂文明
- 林大雄
- 1628字
- 2021-09-03 16:29:05
三、怎么學“國學”
如何學“國學”我講三點,由淺入深,由外轉內,由下而上。我上次課和這次課所講,講的是我自己幾十年來的學習心得、自己的體會。我的體會對也好,不對也好,大家再來討論,但卻是發自內心的。
第一是由淺入深,李學勤老師說國學的主流是儒學,由淺入深。你上來就學“中”了,其他什么也不學,那學不來的,“中”是“求中得中”,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中華文明幾千年,內涵豐富,但是主流一定是儒學。中華文化以儒學為主流不是價值判斷,是歷史事實。中華5000年的文明,儒學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個不用討論,由淺入深,要明白“國學”的主流是儒學。
第二是由外轉內。我們今天強調心性之學,不向外求,要向內求。
“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怎么學?由外再轉內,儒學的核心是經學,《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經學典籍。《詩》《書》《禮》《樂》《易》《春秋》我今天不細講,我認為《詩》和《書》是一對,《禮》和《樂》是一對,《易》和《春秋》是一對。這三對和咱們今天講的禮樂又有關系了。我體會,《詩》和《書》更多講的是“器”的層面。雖然“詩言志”,思想很深刻,但是嚴格地說,《詩》和《書》更多的是“器”的內容,記載著史實、史事。《詩》里邊有“風”“雅”“頌”,“國風”記載了各國的歷史事實、文化風貌。《尚書》更不用說,更是記載的歷史事實。“六經”已經是形而上的了,但是可以再把“六經”分一分。《詩》和《書》是形而下的,是“器”的層面;《易》和《春秋》是形而上的,是“道”的層面;《禮》和《樂》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集中體現,也可以說是“中”的外在表現。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禮樂文化的重要性,禮樂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在表現。我剛才說,要作好一支曲子,沒有深刻的內涵,你做不到。一個科學家,他的“器”要想做得好,沒有“道”不行。國學主流是儒學,儒學核心是經學,經學就講“六經”,這就是由外轉內,體現我們的禮樂文化。“六經”本來就是“道”的東西了,但我們還可以再細化一下,《詩》《書》可以做“器”的層面,《易》和《春秋》可以做“道”的層面,《禮》《樂》是“器”和“道”結合的外化表現,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集中體現。從這里就能看出,我們研究禮樂文化,研究音樂史,必須植根于中國的歷史,植根于國學。
第三是由下而上。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冠冕是易學。前面講的這些東西對于《周易》來說都是形而下,《周易》是形而上。要由下而上。
最后,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提出讀五本書。第一本書是《周易》,第二本書是《道德經》,第三本書是《黃帝內經》,第四本書是《論語》,第五本書是《孫子兵法》。
為什么主張讀這五本書?這五本書是從“五觀”說的:先有宇宙,宇宙觀;有了宇宙再有自然,自然觀;有了自然就有生命,生命觀;有了生命就有倫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倫理,倫理觀;有了倫理還不夠,互相之間怎么處理,還有運籌,運籌觀。《易經》講人類社會,有天地,有萬物,有男女,有夫婦,有父子,講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本來是宇宙發生的順序,我們人類認知也是這么個順序。有宇宙,有自然,有生命,有人類,有人與人的關系,我們人類對它的認識也是如此。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從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找出代表“五觀”的書,就是這五本。這五本書是用“易道”貫穿下來的。《易經》是講宇宙的;《道德經》的關鍵點講的是自然;《黃帝內經》是講治病的,講的是生命觀的問題;《論語》講的是倫理觀的問題;《孫子兵法》講兵法,主要講的是運籌觀的問題。
怎么學國學?過去孔子講“六經”,后來變成“五經”,朱熹講“四書五經”。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們學什么?學“新五觀”,學這五本書,學《易經》,學《道德經》,學《黃帝內經》,學《論語》,學《孫子兵法》。把這五本書學好了,國學也就可以了。國學龐大精深,只能抓住要義。什么是國學,為什么學國學,怎么學國學,最后我就告訴大家去讀這五本書。
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1)講座時間:2019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