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老徐的困局
- 大明奇葩一籮筐
- 孤臨易水
- 5065字
- 2021-08-22 22:54:36
我們說明太祖朱元璋的逆襲之路。25歲加入起義軍開始義軍活動,41歲就在南京定都稱帝,這一過程歷時僅僅16年,他就從一個饑不果腹的乞丐和尚變成全中原權(quán)勢地位最高的人。
遍觀整個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歷史,起家之快,起點之低,成長之迅猛,權(quán)術(shù)之精,除了漢高祖劉邦,無人能敵,而且他執(zhí)政30年,享年71歲,也是皇帝這個高危職業(yè)中罕見的長壽者。
咱們每每讀中國史,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一個繞不開的神人,他的人生是一個現(xiàn)實版的開掛逆襲,比任何網(wǎng)文小說讀來都要讓人熱血沸騰,大呼過癮。但是,細品之下你會發(fā)現(xiàn)他并非天生皇帝命,他的一切都是被逼出來的!
25歲時的朱八八到底是撞了大運,還是他自己的努力成果呢?客觀公正的分析,他兩者都有,第一是他之前有一個活靶子已經(jīng)完蛋了,就是老徐的天完政權(quán)。
我們把視線切回小朱這里,娶了雖然是大腳,也就是日后的馬皇后。溫柔賢惠且支持丈夫的馬氏,她是郭大帥的義女,也就是說他小朱是郭大帥的半個兒子。如果郭大帥當了皇帝,小朱就是正兒八經(jīng)的駙馬都尉。雖然不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但是也是妥妥穩(wěn)穩(wěn)的榮華富貴對不對?
那么老郭現(xiàn)在混得怎么樣呢?
他混得并不怎么樣,要知道正是這一年公元1353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名叫朱興宗,字國瑞的小朱正式投奔明教。其時天下大亂,元王朝搖搖欲墜。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一年的泰州張士誠率起義軍攻陷泰州及興化縣。
六月,小朱募兵得七百余人,郭子興任命他為鎮(zhèn)撫。
十二月,徐壽輝部退入黃梅山中及沔陽湖中。王善破羅源,攻入福州。時泉州大饑,死者無數(shù),能行動之人都扶第攜幼,就食永春。泉州從五代后,日益繁榮,南宋與元時,尤為發(fā)達。
《島夷志略》一書說至正十年張翥序,記與泉州貿(mào)易的亞非國家、地區(qū),不下一百多個。自經(jīng)元末喪亂,遂告衰落,這一座貿(mào)易之城的重新崛起還得等到一個番王造反奪取政權(quán),開啟一個并不長但是輝煌的航海時代再說。
是年,哈麻與脫脫親信汝中柏爭權(quán)。脫脫出哈麻為宣政院使,哈麻由是深恨脫脫。就是前面說的那個文武全才脫脫丞相。
同樣是這一年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呢高郵之戰(zhàn),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的正月,泰州人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聯(lián)合李伯升等起兵反元,一舉攻下泰州今江蘇泰州,聚眾至萬余;元朝政府遣高郵知府李齊前去招降,張士誠接受招安,受任民職,且乞從征紅巾軍以自效。
然部下諸將意見不一,相互攻殺。后元淮南江北行省參知政事趙璉移鎮(zhèn)泰州,命張士誠治兵船,北征濠,這里的濠也就是老郭,小朱現(xiàn)在的根據(jù)地、泗,泗是指的山東地區(qū)泗水一帶。
此刻的張士誠不從,再次起義,破泰州,陷興化今天江蘇興化,駐扎德勝湖。五月,張士誠攻下江蘇高郵,元行省左丞偰哲篤出逃。高郵知府李齊再次勸降,被張士誠所殺掉了。
這里不難看出張士誠的為人如何。
次年正月,張士誠在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建立了政權(quán)。張士誠突起高郵,占據(jù)要沖,阻絕南北,成為元朝政府的心腹之患。
十四年九月,丞相脫脫在鎮(zhèn)壓了徐州芝麻李之后,總制諸王、諸省各路軍馬,號稱百萬,出征高郵。高郵被圍三月,城中日益不支。張士誠準備投降,又恐“罪在不赦”,害怕投降還是被殺。
在這危急關(guān)頭,十一月,元中書右丞哈麻挾私忿,連上三章,彈劾脫脫“老師費財”。順帝下詔削脫脫官爵,淮南安置,尋移置亦集乃路,以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書平章政事月闊察兒、知樞密院事雪雪代領(lǐng)其兵。
十二月,詔至高郵,全軍聞之嘩然,百萬之眾,一時四散。張士誠乘機出兵,大敗元軍。高郵之戰(zhàn)是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
關(guān)鍵時候“豬隊友”內(nèi)部出了問題,這一“神助攻”搞得本來必敗的張士誠又挺過來了。
元軍從此喪失了對農(nóng)民軍的優(yōu)勢,元朝政府轉(zhuǎn)而主要依靠各地地主武裝對付農(nóng)民起義軍;各地農(nóng)民起義軍利用元軍的大失敗,重新壯大自己,原已處于低潮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開始轉(zhuǎn)入高潮。
這一年的高郵之戰(zhàn)看似對于老郭沒有什么影響,然而這一年是公元1353年即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在瑞州今天的江西省高安縣,今天位于南昌市西南之戰(zhàn)中看老領(lǐng)導老郭犧牲了。
還有一種一說他在至正十二年攻克徽州今天的安徽省歙縣,位皖南屯溪市東北、浙江杭州時,因元將董搏霄之反撲,犧牲于杭州。所以說他很有可能沒見到徐壽輝稱帝。
老郭這位反元義士就這么早早的謝幕,實在是有些惋惜。但正因如此朱元璋,不對,應(yīng)該是朱國瑞的命運悄悄的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他的人生軌跡正在往另一種可能轉(zhuǎn)移。
這一年的中華大地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相繼有稱王稱帝者,要知道,法統(tǒng)這個東西看似不重要,一切以實力為上。為什么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在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那么重要。
王莽當年當皇帝,實事求是的說他當皇帝是正兒八經(jīng)的民選皇帝,當時沒有太多人反對。找姑姑王政君太后拿玉璽的時候還是吃了憋,玉璽磕在地上壞了一個角,用黃金補齊,“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俗語就是粗略的出自這里。
雖有波折但是倒也順利,沒有什么劇烈的反對。若不是他的新朝太過新潮,那些政策不是倒行逆施復古搞開時代的倒車,就是搞一些稀奇古怪的經(jīng)濟改革,發(fā)行好多奇奇怪怪的錢。再就是改奇怪的地名官名等等一些神仙政策,根本就沒有后來劉秀什么事。
王莽搞雖然搞砸了,但是法統(tǒng)上他是合法的繼承了漢朝的帝位。這個無論是什么史料,都有記載的,所以王莽的“中華第一民選皇帝”坐實了。
這樣的禪讓的把戲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列舉了。那么老郭的這個皇帝當?shù)妹徽圆豁槪€有后來的各種草頭天子,法統(tǒng)其實很重要,不能操之過急。比如說,雖然吳三桂在岳陽匆匆登過基,當過皇帝,但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承認過他的合法皇帝地位。平西王爵已經(jīng)到頭了,等等如此的例子還有很多。
湊巧的是筆者現(xiàn)在工作所在的縣城據(jù)考證就是當年吳三桂稱帝的“吳集鎮(zhèn)”,然而他當年登基稱帝的饅頭嶺已經(jīng)無處可尋了。
回歸當年,那么你既然第一個先稱帝了,元朝不打你打誰?打垮了你,就有力震懾其他造反的人,不過貌似沒什么效果,只是當了一回擋箭牌。
其實按法統(tǒng)理法來劃分正統(tǒng)王朝的繼承順序應(yīng)該這么看,中國經(jīng)歷過第一帝國,和第二、第三帝國時期。
從秦朝滅亡后秦王子嬰把帝國的國祚合理的傳給了劉邦,那么漢帝國就是繼承的秦帝國的法統(tǒng),中間雖然經(jīng)歷過王莽的斷代,但是要為王莽正名一下,前文有提過,他是合理合法的繼承的漢的國祚,他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民選皇帝,是他自己理念過于超前復古,其實他就是個書呆子。把自己和他的短暫的新朝葬送了,他當皇帝的時候,全國是沒有太多人反對他的。
詳解下來就是,以后的位面之子劉秀得了天下,然后就是東漢末年殺豬將軍何進聽了袁紹的忽悠,把董卓搞進京城一通亂搞,把自己搞死了。然后就是董卓忽悠呂布的那句千古名言:“奉先吶,我要是當了皇帝就立你當太子。”明顯就是哄騙他安心讓他賣命的胡說,當然歷史上他到底有沒有這么說過,還有待考證。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分天下歸一統(tǒng),老曹家合理合法的從老劉家得了天下,逼得人家禪位,然后又是司馬家逼得老曹家禪位。法統(tǒng)就是這么一步步繼承過來的。第一帝國的完結(jié)有一種說法是元兵把南宋的小皇帝逼在了崖山,然后末代宰相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崖,其中就帶著傳國璽。
在這里元朝是沒有傳國璽的,所以他的法統(tǒng)不正,即便是威加海內(nèi)的大元在法統(tǒng)問題上來看都得位不正,那么更何況你們這些個草頭天子呢?
書歸正題,按照權(quán)威的劃分,不按傳國璽的繼承法。
今年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里的那個小胖子傅斯年在《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中說“今吾斷言曰,自陳以上為‘第一中國’,純粹漢族之中國也。至隋至宋亡為‘第二中國’,漢人為胡人所挾,變其精神,別成系統(tǒng),不蒙前代者也。”
“如上所云,‘第一中國’、‘第二中國’者,皆依漢族之變化升降以立論者也。“
歷史沿革:秦,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宋,齊,梁,陳。
秦朝首創(chuàng)統(tǒng)一帝國,兩漢發(fā)揚光大,魏晉短暫復興,然后南北對峙,最后的陳朝被隋朝統(tǒng)一。
主線:從儒學的獨霸到舊儒學部分衰落后佛教道教的并立,權(quán)力從貴族向士族轉(zhuǎn)移,政治中心的東移與南移。這是中華第一帝國的劃分。
第二帝國從北魏開始,然后西魏、北周,在隋唐時期走向星球興盛,安史之亂讓第二帝國走向分裂和混亂。
從李淵稱帝到安史之亂爆發(fā)有137年,從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有152年。
然后,是梁唐晉漢周五代,然后趙匡胤兄弟結(jié)束亂世,統(tǒng)一了除燕云十六州外的所有國土。
后來宋遼對峙,遼和北宋相繼滅亡,南宋在南方偏安一百五十二年,最后被元朝所滅。
歷史沿革: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南宋。
第三帝國從遼開始,金滅遼,蒙古滅金,它們中間在制度和文化上有一定的繼承關(guān)系。然后明朝推翻元朝,繼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并加以改良,清取代明朝,并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文化。
主線: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長期斗爭與融合,游牧民族的興起,農(nóng)業(yè)社會高度穩(wěn)定,趨于保守,皇權(quán)登峰造極。
歷史沿革:遼,金,元,明,清。
三大帝國時間上有先后,沒有明顯的繼承關(guān)系,但有一定程度的借鑒。
如果簡單來看,如果粗暴的劃分。就只有兩個帝國的傳承。
秦傳漢傳新再到漢,然后就是三國歸晉,之后就是一路傳承到宋,因為跳崖了,傳國璽沒了。所以元的合法性就有問題。
然后就是明和清相傳承,雖然明朝的皇帝沒有一人投降清朝,但是明朝的擁有繼承權(quán)的皇族都被消滅得干干凈凈,就連臺灣鄭氏的延平郡王一脈也消滅得干干凈凈。簡單粗暴。
清朝有沒有傳國璽是存疑的,很多人都相信南宋崖山以后傳國璽就不存在了。
因為有傳說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有人在海里打魚,撈出來了傳國璽,送去南京領(lǐng)取了豐厚的賞賜。朱元璋龍顏大悅,希望帝國安寧長治久安。
然而老朱想不到的是他的寶貝兒子太子朱標死得早,皇長孫朱允炆當了皇帝,是為建文皇帝,緊接著四叔就造反,朱允炆生死不明,就連那顆傳國璽也就在南京紫禁城的沖天大火中隨著這個失蹤少面無影無蹤。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有編劇用浪漫的大團圓的手法描寫了朱棣和朱允炆在佛塔里相見的表面,并且送還了傳國璽的場景。這一切都是文人的臆想。
歷史上關(guān)于建文帝和傳國璽的去向迷霧重重。正史里的記載,野史里的記載沒有充分的證據(jù)可以證明,我們只能期待未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能解開這兩大關(guān)于明朝的千古迷題。
講了這么多關(guān)于傳承法統(tǒng)的事情,還有傳國璽的政治意義。
《大明風華》里孫若微說得好,這一方小小的印可以決定千萬人的生死,可是他連自己的命運都決定不了。這個東西豈不是很無用?
雖然如此說,但是要知道無論在那個時代,法統(tǒng)的承認。都是一個政權(quán)能不能存在延續(xù)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首先就得有大多數(shù)人承認你。
現(xiàn)在的老徐是很風光了,老郭的日子不是很好過。
老徐當了皇帝,老張張士誠也沒閑著,元兵不會閑著,而他老郭現(xiàn)在官不官。民不民匪不匪的夾在中間很難受。
上文用大量的考證和文獻資料證明了法統(tǒng)的重要性,那么老郭郭子興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事情是這樣的。
當初,與郭子興一同起兵的有孫德崖等四人,加上郭子興為五人,各稱元帥,互不相讓,典型的沒有大局觀的思想。
孫德崖等四人剛烈而魯莽,經(jīng)常打劫搶掠,郭子興有意要削弱他們。四人為此不悅,便合謀想推翻郭子興。郭子興因此便經(jīng)常住在家里不管事。
小朱有一次乘無人在身邊時對老郭說:“他們越來越與下層士卒合起來,而我們卻越來越背離,時間久了必然會被他們所控制。”
然而當時郭子興對朱元璋的勸告聽不進去。
當初元軍攻破徐州時,徐州守帥彭大、趙均用率余部投奔濠州。孫德崖等因為他倆以前是有名的強盜首領(lǐng),便一同推舉他倆,使他們的地位居于己上。
彭大很有智謀,郭子興便厚待彭大而輕視趙均用。于是孫德崖等趁機挑撥趙均用說:“郭子興只知道有彭將軍,而不知道有你趙將軍啊。”趙均用大怒,乘機捉拿郭子興,將他幽禁在孫德崖家中。
朱元璋從其他部隊回來后,大吃一驚,急忙帶領(lǐng)郭子興的兩個兒子將此事告訴彭大。彭大說:“只要有我在,看誰敢傷害你們的父親。”然后與朱元璋一起沖到孫德崖家,砸破械鎖救出郭子興,將他攙扶回家。”
直到元軍圍攻濠州時,雙方才排解以前的不滿,共同守城五個多月。城圍解除后,彭大、趙均用都自稱為王,而郭子興與孫德崖等卻仍然是元帥。不久,彭大死去,其子彭早住統(tǒng)領(lǐng)父親的部隊。
趙均用一天比一天專橫,挾持郭子興進攻盱眙、泗州,并企圖加害郭子興。
此時朱元璋已攻取滁陽,便派人對趙均用說:“從前大王窮迫之時,郭公開門接納你,恩德非淺。大王不但不報恩,反而聽信小人之言要殺他,這樣的話,大王將會自剪羽翼,失去豪杰之心,我私下認為大王不應(yīng)該這樣做。而且郭子興的部隊仍然很多,殺了他,你不會后悔嗎?”
趙均用聽說朱元璋的軍隊十分強大,內(nèi)心懼怕;朱元璋又派人賄賂他的左右,郭子興這才得以幸免一死,于是率領(lǐng)他的部隊一萬多人靠近在滁陽的朱元璋。
與諸軍不和,無處棲身的老郭投靠女婿小朱以后的結(jié)局是怎么樣,我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