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中的上帝
- (加)羅伯特·索耶
- 5780字
- 2021-08-26 16:06:20
五
霍勒斯的到來被博物館的會員部到處宣揚(“請支持博物館,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還有世界以外的”)。游客人數在弗林納人到來的第一個星期也有顯著上升。但后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外星人飛船再也沒有降落,外星人也沒有出現在人行道上,或是爬上博物館的臺階,或是在博物館的大廳里蕩來蕩去。因此,慢慢地,游客數量又回到了正常水平。
我再也沒碰到情報局的探員。總理克雷蒂安倒是親自來到博物館會見了霍勒斯。克雷蒂安把這次會面變成了現場攝影會。一些記者要求克雷蒂安做出個人承諾,保證外星人的工作不會被中斷——麥克林民意調查顯示多數加拿大人都希望如此。他明確給予了保證,但我還是懷疑情報局的工作人員就在周圍,躲在我們的視野之外。
在霍勒斯到達多倫多的第四天,他和我再次去了醫藥中心地下收藏室。我打開鐵抽屜,給他看一片保存得非常好的廣翅鱟頁巖。我把頁巖放在工作臺上。霍勒斯的右眼柄對著一臺裝在靈活的機械臂上的巨型放大鏡。一圈熒光管圍繞著透鏡。我有些好奇地想象著其中的物理現象:放大后的影像被一個虛擬的眼睛觀察著,然后信息不知怎么的被傳送到了真實的霍勒斯那兒,而他此刻正盤旋在厄瓜多爾上空的軌道上。
我知道,我知道——我原本應該忘了它的。但是見鬼,自從霍勒斯說過之后,它使我徹夜難眠。“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終于開口了,“宇宙有個創世主?”
霍勒斯的眼柄彎向我。“宇宙很明顯是被設計出來的。如果它是件作品,那么肯定有個創作者。”
我擠了擠前額的肌肉,在過去這是個抬眉毛的動作。“對我來說,宇宙看上去很隨機。”我說,“我是說,星星看上去不像是按幾何圖形來排列的。”
“在這些隨機之中存在驚人的和諧。”霍勒斯說,“但我要說的是更基本層面的設計。這個宇宙有一些基本參數,它們被微調到幾乎是小數點后面無窮位,使宇宙能夠支持生命。”
我十分確信我知道他所說的參數是什么,但我還是問道:“什么參數?”我猜他可能知道一些我不懂的東西——隨后的事實表明的確如此,而且令我大為震驚。
“你們的科學家知道四種基本力——實際上應該有五個,但是你們還未發現第五個。你們知道的四個是萬有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第五個是一種作用距離極長的排斥力。這五種力的強度差別很大,而且如果它們的強度值與它們的當前值有一絲差別的話,我們所處的宇宙將不復存在,生命也無從談起。以萬有引力為例:如果它稍強一點,宇宙早就坍塌了;如果它稍弱一點,恒星和行星就不可能形成。”
“可能是吧。”我回應著。
“就上述這兩種情況而言,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我說的是這幾個強度值。你想聽一個更好的例子?很好。恒星的萬有引力會引起自身塌陷,而電磁力會將光和熱向外噴發,二者之間必須維持精巧的平衡。只有一個非常狹窄的取值范圍能保證這兩種力達到一個長久的平衡點,使恒星能夠生存。在此范圍內的一個極點附近產生的是藍巨星,另一個極點附近則產生紅巨星——兩者都不會支持生命。幸運的是,幾乎所有的恒星都處于這兩種極態之間——明顯是由于自然界的基本力在數值上的某種巧合而造成的。如果,舉個例子來說,萬有引力在強度上變化一丁點——讓我想想,我必須將數字轉化成你們的十進制——分之一,這個數值平衡就將被打破,隨后所有的恒星都會變成紅巨星或是藍巨星,不會再有黃色的恒星照耀著像地球般的世界。”
“是嗎?只是十的四十次方分之一?”
“是的。與此相同的是,原子中帶正電的質子相互排斥,而強核力卻將各個核子束縛在一起。如果強核力的強度只比實際值弱一點,原子就不會存在——質子間的斥力會把原子撐開。如果它比實際值稍大,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原子只可能是氫原子。無論出現哪種情況,宇宙中都不可能出現恒星、行星及生命。”
“你是說有人選擇了這些值?”
“是的。”
“你怎么能保證它們不是唯一值呢?”我說,“它們之所以如此這般可能是因為它們只能取這些值。”
外星人圓形的軀干跳動著。“有趣的猜想。但我們的物理學家已經證明,在理論上另外一些值也是可行的。而且出現目前的五個值組合的概率是一除以六后面跟著無數個零,這些零的數目如此之多,即使你在宇宙中每個質子和中子上都刻上一個零都不能將其完全表達。”
我點了點頭,我以前也聽到過類似的說法。現在該是我出王牌的時候了。“或許這些常數所有可能出現的值實際上都存在。”我說,“但它們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宇宙之中。世上可能同時并存著無數個平行宇宙,不過它們的物理特性可能不適合產生生命。如果我的說法成立的話,那么我們的宇宙就沒什么特殊的,它其實是無數個宇宙中的一個,只不過碰巧適合生命產生罷了。”
“噢,”霍勒斯說,“我明白了……”
我得意地把雙臂環抱在胸前。
“我明白了,”霍勒斯說,“這就是你誤解的根源。在過去,我們的科學家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他們要么是無神論者要么就是不可知論者。我們很早以前就知道了宇宙是各種力之間微妙平衡的結果。我覺得你們也或多或少知道這一點。然而弗林納過去的科學家用同樣的假設——可能存在無數個宇宙,由宇宙常數的其他可能的量值構成——否決了創世主的存在。正如你所說,如果所有可能的數值組合都存在,那么我們這個出于某一組合之下的宇宙就沒什么特殊的。
“但是,我們后來發現了世上根本就沒有與我們這個宇宙同時長期并行的平行宇宙。我們世界上的物理學家已經完成了你們現在正在探索的:即大統一場理論,一個融合所有現象的理論。我在你們的電視或廣播上很少能得到關于人類宇宙觀的信息,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剛才所說的,那么我猜你們的宇宙學家目前正處于這一階段:即認為熾熱膨脹的大爆炸模型是最有可能的宇宙起源。是這樣嗎?”
“是的。”我說。
霍勒斯跳了起來。“直到新的相互作用——第五個基本力——被發現之前,弗林納的物理學家一直非常鐘愛大爆炸理論,很多人的名譽都建在它之上。第五個基本力的發現導致了能源生產上的突破,我們由此可以將飛船加速到十分接近光速,盡管相對論指出當物體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會變得十分巨大。”
霍勒斯在六條腿之間轉換了重心,然后繼續他的話。“大爆炸模型成立有個必要條件:要求宇宙是扁平的——既不是開放的也不是封閉的,而且能幾乎無限地持續存在。這個模型確實允許平行宇宙的并存。但在導入第五種基本力之后,為了保證對稱,必須對原模型進行修改。在改進模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和諧的大統一場理論,一種融合了所有基本力,包括萬有引力在內的量子理論。大統一場理論有三個重要法則:
1.這個宇宙不是扁平的,而是封閉的:它確實開始于一場大爆炸,并在此之后膨脹好幾百億年,但最終它會在大收縮中塌陷為一個原點。
2.目前這一輪循環之前發生過不超過八次的大爆炸/大收縮振動。我們的宇宙不是一直存在的,它只不過是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少數幾個宇宙中的一個。”
“真的?”我說。我已經習慣于接受宇宙學家向我灌輸“無限”和“唯一”等概念。“八”在此聽上去實在是個不尋常的數字,因此我禁不住發問。
霍勒斯通過離地高的那個關節彎下了腿。“你在我面前提過陳——你們的天文學家。去和他談談。他很有可能會告訴你,即便承認宇宙是扁平的,你們的大爆炸模型也只能允許數目非常有限的前期振動,而且極有可能會說振動從未發生過。我覺得他不會相信目前這個宇宙只是少數幾個存在過的宇宙中的一個這種說法。”
霍勒斯停了一下,隨后又開始了。“大統一場理論的第三個法則是:沒有與我們現在這個宇宙,或是以前的,或是以后的,并存的平行宇宙。某些特殊量態下,一些由相同的物理常數構成的同質宇宙,會從現在的宇宙之中分離出來,但在極短的時間內,它們又會融合到現在的宇宙中去。
“用于證明上述理論的數學無疑是非常深奧的,但好笑的是,呂特人僅僅憑著直覺就構造了相同的模型。統一場理論問世后我們用它做了很多預測,每個預測都被實驗證實了。它迄今為止還未令人失望過。當我們發現我們再也不能接受目前這個宇宙只不過是眾者之一這種說法時,我們的思路集中到了創世學說。由于目前這個宇宙只不過是存在過的不超過九個宇宙中的一個,而它卻擁有概率實際為零的宇宙常數組合,這不得不令人相信它是被一個大智慧創造出來的。”
“即使如果,我是說如果,這四種——對不起,五種——基本力的組合概率近乎為零,”我說,“那也只不過是五個獨立的巧合,雖然概率是低了點,但你也不能完全否認五次巧合在九次循環中隨機出現的可能性。”
霍勒斯蹦了起來。“你有驚人的韌性。”他說,“可是你得知道,并不只是這五種基本力的量值是人為設計的,宇宙很多其他的特性看上去也是被精心調校過的。”
“舉個例子?”
“你我都是由重元素組成的,碳、氧、氮、鉀和鐵等等。事實上在宇宙剛誕生時,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它們之間的比例大致為三比一。但在恒星的原子爐中,氫被熔合成更重的原子,生成碳、氧等等并沿著元素周期表一路上升。所有組成我們身體的元素都是在很久前就已熄滅的恒星的內核鍛造而成的。”
“我知道。就像卡爾·薩根經常說的,‘我們都是星星’。”
“正是這樣。你們和我們的科學家都稱你我為碳基生命。但實際上碳原子中核子間的諧振對于能否在恒星內部形成碳原子起著決定性作用。要生成碳原子,兩個氦原子核子必須先結合在一起,然后再由第三個氦原子的核子轟擊核子對——三個氦原子的核子提供了組成碳原子的原料:六個中子和六個質子。如果碳原子的諧振能量降低4%,那么這種中間態的核子對就不會發生,也不可能生成碳原子,使得生物化學不復存在。”他停頓了一下,“當然,僅僅能夠生成碳和其他重元素是遠遠不夠的。這些重元素能夠出現在地球上是因為某些恒星——叫什么?很大的恒星發生爆炸?”
“超新星爆炸。”我說。
“對。那些重元素之所以會在這兒是因為有些恒星變成了超新星,爆炸把它們內部的物質噴向了太空。”
“你是在說有些恒星會變成超新星也是上帝設計的?”
“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一個停頓,接著——“你知道如果這附近有個恒星變成了超新星,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嗎?”
“如果它足夠近的話,我想我們會被烤熟的。”在20世紀70年代,戴爾·羅素曾認為近距的超新星爆炸是白堊紀末期物種滅絕的原因。
“很對。如果在過去的幾十億年內任一時段發生過本地超新星爆炸的話,你現在根本就不會在這兒。事實上,我倆都不會存在,因為我的世界和你的靠得很近。”
“所以不應該有太多超新星,而且——”
“正確。但也不應該太少。正是超新星爆炸后的沖擊波使得原本圍繞在其他恒星周圍的塵埃凝聚成行星系統。換句話說,如果你們的太陽附近沒發生過超新星爆炸,那么圍繞太陽旋轉的十大行星就不會形成。”
“九個。”我說。
“十個。”霍勒斯堅決地重復道,“繼續找。”他的眼柄揮動著,“看到棘手的地方了?有些恒星必須變成超新星才能提供組成生命的物質,但太多的超新星又會滅絕生命;另一方面,超新星太少的話,就形成不了多少行星系。就像基本物理常數和碳原子的核子諧振一樣,超新星形成的比例是在一個非常狹窄的可能范圍內嚴格挑選的。一個小小的量值飄移就會導致一個沒有生命或是行星的宇宙。”
我仍然在努力維持我的觀點。我的頭漸漸疼了起來。“也可能只是個巧合。”我說。
“它要么是巧合之上的巧合,”霍勒斯說,“要么是有意這么設計的。還有更多;舉個例子,水。所有我們知道的生命都起源于水,都需要水來進行生理活動。雖然水的化學結構看上去很簡單——兩個氫原子綁在一個氧原子上——但實際上它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物質。你知道,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水也有,但那是在馬上要變成冰之前。快要結冰時,它的表現非常特別:它開始膨脹,盡管溫度越來越低。所以當水凝固時,它的密度反而比液態時要小。這就是為什么冰會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我們太習慣于看到這個現象了,無論是浮在飲料上的冰塊或是覆蓋在池塘上的冰面,習以為常,以至于我們不去深究個中原因。然而其他的物質卻不這么表現:凝固的二氧化碳——你們稱之為干冰——會沉入液態的二氧化碳;鉛錠會沉入熔化的液態鉛中。
“但是冰會浮在水上——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湖或是海從底部開始結冰,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話,除了赤道圈外,湖底或海底的生態圈就不會存在。事實上,當水一旦開始凝固,水體會變成固體,并且會永遠保持固態。正是在冰下自由流動的水在春天促進了冰的融化——這就是為什么冰川能夠在靠近水源的陸地上存在好幾千年的原因,它們底下沒有水。”
我把廣翅鱟的化石放回抽屜。“我同意水有特性,但——”
霍勒斯的眼睛搭在一起。“但水的熱力學特性并不只是凝固前的膨脹。實際上,它有七個不同的熱力學參數,在化學界中它們都是或者幾乎都是獨特的。還有,每一個特性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水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出現的概率必須是這七個獨特參數各自出現的概率的乘積。這個概率值幾乎為零。”
“幾乎。”我說,但我自己都聽出來我的聲音不怎么自信。
霍勒斯沒有理睬我。“水的其他表現也非常獨特。在所有物質中,只有液態硒的表面張力比它的大。正是水的高強度表面張力使得它能深入到巖石的縫隙中,并且,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它在凝固時體積增大并把巖石崩裂。如果水的表面張力較小,土壤形成的過程就不會出現。還有:如果水的黏性稍大一點,循環系統就不可能進化——你我體內的血漿只不過是海水,但很難想象有什么生理活動能支持心臟長時間地驅動一種更黏的液體。”
外星人停住了。“我還可以繼續,”他說,“列出很多明顯精心設計過的、使得生命成為可能的參數。事實很明顯:如果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整條長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稍有變化,宇宙中就不會有生命。要么是我們幸運到了極點——比你每星期都贏六合彩頭獎,一直贏上一個世紀還要幸運——要么就是整個宇宙和它內部的物質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從而讓生命能夠在其內部產生。”
我感到胸腔內一陣刺痛,但我沒有理會。“那些也只不過是上帝存在的非直接證據罷了。”我說。
“你很清楚,”外星人說,“甚至在你自己的種族內,你也只是屬于一個很小的團體。根據我看過的CNN的一個節目,這個星球上只有二億二千萬無神論者——總人口為六十億。只占百分之三。”
“科學事實不是什么少數服從多數的問題。”我說,“大多數人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霍勒斯聽上去很失望。“但你是個受過邏輯訓練的科學家,并且我已經用數學語言向你解釋了上帝為什么存在——或至少曾經存在過,他的真實性在科學范疇內不容置疑。盡管如此,你仍然拒絕承認他的存在?”
我胸腔內的刺痛在不斷加劇。
“是的。”我說,“我拒絕承認上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