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收獲

  • 蓑衣
  • 田亞紅
  • 5627字
  • 2022-05-31 08:02:12

我在上學認字之前,就已經學會了下地干活,農歷六月是收麥的季節,天氣燥熱,土地都快被烤熟了。六月初,小麥也差不多已經成熟,偶爾會下幾次雷陣雨,但雨量都不大。雖然六月干熱,大地需要雨水,但是莊稼人卻不希望這個時候下雨。如果連續下好幾天雨,成熟的小麥都被泡在雨里,時間長很容易發芽,損失會很大,這樣一來,莊稼人一年的辛苦就要付之東流了。

俗話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如果早上出現紅霞,預示要下雨。大家要把田里的麥捆摞起來,一排一排碼好,以防被雨泡透,如果麥場里面曬了麥子,也要及時摞起來。有時候人們正在緊張地收拾,天空突然會烏云滾滾,天昏地暗,一道閃電“嘩”地劃過天際,緊接著一個驚天的響雷“轟”地一聲,好像要撕天裂地一樣。不一會兒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一串串雨珠好像織布機上滾動的絲線一樣源源不斷。老家有句諺語說得好“白雨忙,跑不過一面場”,很多在大門外麥場里收拾麥子的人來不及跑回家就被淋成了落湯雞。

有時候會在家里聽見“咔嚓”一聲巨響,就知道又是什么東西遭雷劈了,有時候是一棵樹,有時候是一堵墻,有時候是一座山頭。在山上干活來不及跑回去的人,躲在樹底下避雨的時候都會被雷劈到。有人就會說一定是那個人做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遭到了天譴,這是他的報應來了,這么說還是有點太武斷了,也不科學。晚上天邊如果出現了一片紅霞,就預示第二天是天高氣爽,萬里無云的好天氣。

農村的房子基本上都零零散散地坐落于村莊各處,地廣人稀,高低不平,夜深人靜的時候顯得很寂靜。晚上大家睡覺很早,九點以后基本上就睡了,母親畢竟是一介女流,膽子比較小,凌晨四點不敢一個人上山割麥。不要說一個女人,就算是一個男人,在凌晨四點也不敢輕易到處亂跑。早上五六點其他人下地干活的時候,母親已經割了一大片麥子了,這個時候我們也醒來了。

母親一個人要收割十幾畝小麥,工作量很大,很辛苦。那個時候沒有收割機,所有的小麥全都靠鐮刀一把一把收割。大家基本上都是早上五點起床,天還蒙蒙亮的時候,趁著有點涼氣就去地里割麥子,而我們家的情況卻大不相同。每年夏天收麥,都是母親一個人,她又是急性子,不愿意服輸,所以她只有和時間賽跑,把一天當作兩天用,不然干透的小麥會掉在地上。凌晨四點,天還沒有亮,別人都在滿天繁星的夢里熟睡的時候,母親就叫醒還在睡夢中的我們,上山割麥去了。出發之前帶上被子,到了麥田,母親先割幾捆麥子給我們鋪上,讓我們繼續睡覺,然后她就開始割麥。

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他一年四季都在外面打工,很少回來,所以我很少見到他,到年底才會回來幾天,就算是夏天收麥的時候也經常不回來。所以母親一個人在割麥的時候就感覺身心疲憊,脾氣也變得很暴躁。經常一邊割麥一邊罵人,有時候罵我和姐姐,更多的時候都是罵父親。剛開始大聲叫罵,到后面就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了。因為不管罵得多大聲,隔著千山萬水,父親也聽不到,也不會回來幫忙收割小麥。

雖然是大夏天,但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太陽曬得睜不開眼,晚上睡覺還要蓋被子,俗話說“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抱著火爐吃西瓜”。

最早的鐮刀是上古時期出現的石鐮,距今應該有幾萬年以上的歷史,具體時間已經無法考證。到了春秋戰國,大量的鐵制農具開始出現,鐵鐮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廣泛運用于農業和戰爭。閑時下地農耕,戰時上陣殺敵,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以農耕為主的傳統文明源遠流長,那時候很多諸侯國都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

我們家里用的是直鐮,和傳統意義上的鐮刀還不太一樣。鐮刀類似于新月銀鉤形狀,刀片厚而彎,鐮柄是筆直的,刀片固定在鐮柄上面,適合收割秸稈比較粗壯的莊稼,比如玉米和高粱。而大家通常使用的直鐮,則是根據傳統鐮刀演變而來的,直鐮刀刃本身薄而鋒利,也比鐮刀稍短一點。鐮柄有點像蜿蜒爬行的蜈蚣一樣,前彎后直,前細后粗,刀片安裝在刀架上面。我們老家種的大部分莊稼都是小麥,小麥的秸稈細而短,正好適合直鐮收割,直鐮輕巧而便于攜帶,刀片鈍了或者卷刃了,直接從鐮架上面取下來,在磨刀石上面磨一下就好了。

在我自己能拿動鐮刀割麥之前,都是跟在母親身后撿麥穗,因為母親割麥很快,小麥又干又脆,幾鐮刀下去地上就會掉很多麥穗。這個時候就靠我們姐弟倆來撿這些麥穗,這樣可以加快母親割麥的速度,不然母親一邊割麥一邊彎腰撿麥穗會浪費很多時間。

中午我們一般都不回家吃飯,早上出來帶點干糧,中午了用麥捆搭兩個麥垛遮陰,我們鉆進去吃一點東西,休息一會繼續割麥。后面我稍微大一點,有力氣拿鐮刀了也開始學母親割麥,我一般都是割麥田邊上長的又稀又矮,雜草叢生的那一綹。大概就割一米寬的地方,不一會兒就鉆到前面去了,一般靠近地艮子或者地畔邊緣的莊稼長得都不太好,靠近艮子的被擋住了光線,采光不足影響長勢。靠近地畔邊緣的肥料和雨水不足,也會導致莊稼營養不良,邊緣的土地本身比較貧瘠。

有一次,母親說我割的小麥是屬于我自己的,打下糧食可以拿去賣錢花,一聽到這個好消息,我的眼前一亮,一下子精神抖擻,就拼命割麥,不一會就把腳面割了一條口子,鮮血直流。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我的眼睛總是迷迷糊糊睜不開,好像剛睡醒的樣子,或許是太陽曬得太厲害,傷了眼睛的緣故吧。

母親不僅是麥田里的守望者,還是我們全家人的守望者!

夏天的酷熱漸漸退了下去,夜晚稀疏的蟬聲告訴這個世界,夏天就快結束了。經過六月緊張的搶收,一片片金燦燦的小麥終于變成一摞一摞的小房子被整整齊齊地碼在田間地頭。農民的臉上也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忙活了一年就是為了等待收獲的這一刻。

小麥收割完之后,大家就可以松口氣了。為了讓麥粒快點干透,農民會把收割完的小麥在地里放十天半個月,等太陽徹底曬干了才往回拉。大路可以通到地頭的麥田,大家都用兩輪木架子車把小麥拉回去,一車可以拉十幾摞小麥,一摞是十捆,裝滿滿一架子車,用繩子捆好慢慢拉回去。

鄉間小路大多都是窄小的土路,最多有兩米寬的樣子,還經常被雨水沖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加上山路陡峭,翻車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大部分小麥的秸稈都已經干透,輕而且虛,所以架子車上面裝得太高重心不穩,容易翻車。這些架子車可以通到田里的小麥,很快就被拉回去了,但是有很多地沒有大路,麥田卡在別人家的田地中間,這些地里的小麥只能靠肩膀一捆一捆地背回去。

大人一次可以背二十捆小麥,有些人也用扁擔挑,扁擔兩頭尖尖的呈弧狀。我們太小不會挑扁擔,只能靠肩膀背,濕一點的麥捆我一次只能背兩三捆,干透的麥捆一次可以背五六捆,晚上回去,肩膀會紅腫一大坨,過很長時間才會結疤褪去。

所有的小麥都拉回麥場以后,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環——碾場。碾場之前,大家通常會把摞好的小麥拆開,放到太陽底下好好的暴曬幾遍,等徹底干透了才開始碾場。曬麥捆的這一段時間,母親會挑秸稈比較整齊粗壯的麥捆單獨篩選出來放在一邊。把小麥前面的穗子用剪刀剪掉,剩下的秸稈放到陰涼的地方,晚上把這些秸稈用涼水澆濕,等這些秸稈變得柔韌一點,就能掐麥辮賣錢了。

村里面大多數婦女都會掐麥辮,麥辮可以編草帽草鞋,也可以編筐子籃子。她們晚上吃完飯,睡覺之前這一段時間會抽空掐一些麥辮,白天一直都在干活,騰不出時間。很多人只會掐一些簡單的麥辮,只有極少數心靈手巧的婦女,會把掐好的麥辮編織成草帽筐子籃子之類的生活日用品。空閑了拿到集市上去賣,這樣利潤會翻好幾番,不過也要經歷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勞,手上會起一層厚厚的老繭,黑眼圈里面布滿了血絲,整個人都會瘦一圈。

碾場的時候,大家要互相幫忙,互相合作,一般都是就近原則,鄰居們互相組團。碾場要挑一個晴空萬里的好天氣,要是被突如其來的雷陣雨攪和了,那就損失慘重了。以前碾場的勞力和工具是牛拉轆軸,轆軸也叫石磙,是用天然的石頭打磨的一種圓柱形農具。石磙兩端中心位置有洞,洞里面加上木軸,外面套上架子,用牛拉動起來一圈圈地平場碾麥。后來漸漸有了拖拉機,代替牛拉轆軸碾場,剛開始,一個村里面只有一輛拖拉機,全村的小麥基本上都靠這一臺拖拉機來碾。

我五六歲的時候,姨母家買了一臺拖拉機。從此以后,我們家的小麥每年都是姨父開他的拖拉機過來給我們幫忙碾。這樣一來,我們節約了很多費用,只要出一點燃油費就可以。如果叫別人的拖拉機,不僅要出油費還要出人工費,人工費比油費還要高很多。

一般人碾場,拖拉機后尾都拉一只石磙,而我姨父每次給我們碾場,拖拉機后面都拉兩只石磙。那時姨父正值中年,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所以做事不拘一格,出人意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也成了很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只可惜后來姨父發生意外事故去世了,年僅五十九歲。姨父雖然已經駕鶴仙游,但是他開拖拉機的樣子一直都在我的記憶中徘徊,拖拉機“突突突”的聲音也一直在我的耳邊回響。

大人們忙著碾場,孩子們也跟著湊熱鬧。碾好的麥草秸稈都堆到一起,堆成一個高高的草垛,誰家的草垛大,也就意味著誰家的收成好。當草垛堆高以后,大人就讓孩子們爬到草垛上面去蹦來蹦去使勁踩踏,玩夠了就下來,鉆到草垛底下打洞玩。剛摞上去的草垛還是虛的,所以很容易打洞鉆進去,有些小孩子捉迷藏的時候鉆到里面就睡著了,最后大人忙完了才發現孩子不見了,有時候要找好久才找到。

碾場的時候,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大門口來換西瓜的車,一般碾場都是幾家人在一起互相合作。來換西瓜的車了,碾場的主人無論如何都要象征性地買幾個西瓜意思一下,犒勞一下大家,不然別人會在背后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一般都是用小麥或者玉米換西瓜,也可以用現金買西瓜,不過那個時候大家身上基本上都沒有現錢,所以大多數人都會用糧食換西瓜吃。

我們小時候經常偷人家的西瓜,不僅是西瓜,只要是來換水果蔬菜的車,只要是直接能吃的東西,我們都會順手牽羊偷幾個。當大人把糧食拿過來,上稱交易的時候,換瓜的生意人忙不過來,注意不到我們小孩子,我們就趁其不備偷偷地從車上搬幾個西瓜藏到哪個旮旯里面,等換瓜的走了以后再拿出來吃。有時候拿的太多會被人發現,發現了我們誰也不會承認,一溜煙就跑了,那時候總感覺偷來的西瓜更甜更香。

有一次,村里來了一個換西瓜的三輪車,我們幾個小伙伴一起合作偷人家的西瓜。兩個小伙伴抱瓜的時候不小心被人家發現了,那個換瓜的黑臉中年男人過來就給他們兩個幾巴掌。我們全都嚇跑了,后面我們商量怎么報復一下那個人,有個大一點的孩子就想出了一個餿主意“給輪胎放氣”。農村的小路都是土路,又窄又小,坑坑洼洼,勉強能過去一輛拖拉機或者三輪車。我們找來了一些小釘子,放在三輪車的必經之路上,然后遠遠地看著。果不其然,那個三輪車開到半山腰的時候,輪胎直接爆裂了,三輪車停在半山腰一動不動,那個換瓜的中年人坐在路邊上愁眉苦臉,無計可施。

我在八歲的時候,和自行車結下了不解之緣,第一輛自行車是父親從外地帶回來的,是一輛低梁的彩色小型自行車。我很快就摸索會了,摔倒多次也不會覺得疼,一門心思都放在騎自行車的新鮮感上面了,自行車所帶來的樂趣要遠遠大于摔跤帶來的疼痛。

當時村里自行車很少,所以我為有一輛嶄新的彩色自行車而感到無比自豪,我一起的小伙伴都羨慕不已。有時候他們為了騎一下我的自行車,會拿好吃的東西來換,我們經常把自行車推到山頂上,從最高處快速沖下去,也不拉閘,就用兩只腳磨在地上當剎車,失控的情況隨時發生。

有一次,我和鄰居家的小伙伴萬紅去山梁背后的小賣部買東西,回來的時候,我坐在自行車三腳架里面,他坐在自行車后座上,我們直接從山頂沖下去。兩個人的重量太大,加上當時自行車的剎車壞了,又是非常陡峭的下坡路,我的兩只腳根本剎不住。快到山下的時候,控制不住方向,一下子翻車了,自行車翻了幾個跟頭,我們連人帶車都被推到一個小溝里面了。我沒有什么大問題,就是胳膊肘下面擦破了一點皮,穿著衣服也看不見。萬紅就慘了,他的胳膊以及嘴角鼻子上全都擦破了,一直在流血,我們跑到溝里的清泉邊清洗干凈才回家去了。

回到家,正好他母親在我家幫忙碾豌豆,盡管他用袖子遮住了嘴巴和鼻子,但還是被大人發現了,她們把我們狠狠地批評教育了一頓。我的自行車也被母親沒收了,過了一個多月,母親才又把自行車還給我。

除了偷西瓜,我們四五個孩子也一起合作做過生意,我們一直都以為人家收破爛很賺錢。我們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在車后座綁兩個水泥袋子,到村里去吆喝收一些啤酒瓶和破銅爛鐵之類的。我們打算低價收回來,然后馱到集市上高價賣出,賺取一點差價。但是在我們村里,居然沒人愿意把東西賣給我們。后面跑到隔壁村也沒有收到多少東西,最后收了一點就騎車到集市上去賣,結果沒有賺到錢,收價和賣價一樣,很明顯我們第一次生意以失敗告終。

回來的路上,天氣異常炎熱,我們都沒有吃飯,也沒有帶水,已經饑渴難耐,騎不動自行車了,就到一個大柳樹下面休息了一會,然后推著自行車繼續漫不經心地走。走著走著,碰到一塊西瓜地,里面的西瓜已經有足球那么大。我們環顧四周,發現沒人看園子,就跑進去每人摘了兩個大西瓜,裝進水泥袋子,騎上自行車蹬上跑了。走了很遠,發現后面沒人跟著才停下來,鉆到一塊玉米地里面,準備吃完西瓜再回去,偷來的西瓜也不敢帶回家。我們把西瓜用拳頭砸開以后,發現沒有一個熟的,里面全都是白色的瓤,我們吃了一半扔了一半。

碾完場以后就是揚場,以前揚場都是借東風。到晚上起風的時候,大人就用木掀一掀一掀的揚場,一天下來胳膊就抬不起來了。木掀有點像鐵鍬,只是掀板是一層薄木板做的并且兩邊沒有卷起,不像鐵鍬兩邊是卷起來的。如果一直有風的話,一晚上可以揚出很多小麥來,用不了幾天,所有的小麥就都揚完了。

后來有了手搖木風車代替木掀揚場,速度快了許多,也可以省不少力氣。不過木風車還沒有普及,一個村里面也就兩三臺風車,想要請一個木匠做一個風車代價很大。再后來大家都用拖拉機的發動機帶動三葉鐵風扇來揚場,這樣速度大大提高,既省時間又省力。

碾完場以后,一直到揚完場之前這一段時間,大人晚上都要在麥場里面過夜。一方面起風了方便起來揚場,風停了就睡覺,另一方面是為了看管麥子。碾場之前的麥捆放在麥場里面沒人拿,碾完場以后帶皮的麥粒就有人惦記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五家渠市| 昔阳县| 博兴县| 大埔区| 陆丰市| 井陉县| 正安县| 辽宁省| 河南省| 田阳县| 吴忠市| 栾城县| 绍兴市| 玉龙| 南皮县| 茶陵县| 囊谦县| 贵南县| 南宫市| 特克斯县| 阿拉善右旗| 安岳县| 红河县| 玛曲县| 铜梁县| 滨州市| 临安市| 杭州市| 泉州市| 宜春市| 休宁县| 东平县| 房产| 徐闻县| 包头市| 清涧县| 余干县| 奎屯市| 阆中市|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