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孩子總是大哭大鬧,分分鐘被氣出內傷

收到不少讀者留言,問“只要孩子的要求沒滿足,只要啥事沒依著他,他就又哭又鬧該咋辦”這類問題的太多了,而不同年齡的孩子哭鬧的原因和應對的方法又不太一樣。

一歲之后兩歲之前的孩子,你說他懂事吧,他也不完全懂,你說他不懂吧,他又不是完全不懂。一歲之后,孩子哭鬧的情況明顯增多,哭鬧的原因也越發地莫名其妙,猜不透娃的心思的媽媽們都把它歸結為越大越調皮了。其實,這是一個可塑性最強,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階段。

1.一到兩歲的孩子哭鬧的常見原因

自打出生孩子就明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餓了——哭;

困了——哭;

尿了——哭;

寂寞了——哭。

只要一哭就會有人來回應和滿足自己。哭,成了呼叫媽媽以及讓他人滿足自己需求的手段。

孩子不會判斷某種行為在大人眼里是否正確,他只會判斷該行為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那么就是可以持續使用的。所以,一歲之后,但凡有什么不如意、不順心,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用哭鬧來表達:

搭不上積木,我要哭;

媽媽非讓我睡覺,我要哭;

媽媽不讓我打人,我也要哭。

可是,此時的媽媽為什么變了呀?從前一哭就喂我、抱我、滿足我、讓我開心,為什么現在一哭媽媽就煩躁,甚至生氣了?是媽媽不愛我了嗎?還是我哭得不夠大聲、不夠悲慘?

當然不是,只有我們大人知道,想扔東西、想打人的這種需求,跟想吃奶、想尿尿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1)獨立的小芽萌出,但個人能力明顯不足

一歲之后,渴望獨立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了,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想玩的玩具,有了自己想獨立完成的項目。但是,精細動作、協調能力和認知能力又沒發展到相應的水平,一旦失敗就情緒崩潰:

硬把大套筒往小的里面塞,就是塞不進去!

吃飯偏要用筷子,就是夾不起來!

就是不想睡覺,想當個“永動機”,但是身體卻不給力,玩著玩著就“電量不足”!

……

試問這種渴望獨立的心靈和這個拖后腿的身體嚴重不匹配,能不讓人沮喪嗎?

(2)很多行為開始被限制

一歲之前,除了吃、睡,有人陪玩,有幾個玩具啃啃,孩子基本就能滿足了。一歲之后不行了啊,探索欲爆發了,行動力也能跟上了。

廚房里的壓力鍋突突突地冒氣多好玩啊;

把勺子和碗扔下桌子看自由落體多好玩啊;

打一下隔壁的小妹妹,她就哭一下,像個機器娃娃一樣,多好玩啊;

二狗手里那個小汽車我沒見過,看起來不錯的樣子,搶過來玩一下多好啊。

但是,為什么媽媽什么都不讓我干呢?從前什么好玩,媽媽給我玩什么,現在但凡我覺得“好玩”都要被禁止是什么意思?

所以你明白了,其實一歲之后哭鬧增多,孩子的苦衷也很多,若是這世界順風順水,誰還哭鬧?正是因為孩子看世界的方式變了,世界對待他的方式也不一樣了,這種轉變才會讓媽媽和孩子覺得沮喪。

2.媽媽們該做些什么應對孩子的哭鬧呢

(1)教給孩子除了哭鬧之外的表達方式

這個階段正好是語言爆發期,可以引導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詞匯,比如:要,還要,不要,我的;或者教給孩子一些身體語言,比如:用手指,點頭,搖頭,擺手。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先告訴他:“你大聲哭鬧,媽媽不知道你要什么,告訴我或者指給我好嗎?”

然后幫孩子認識他的情緒并說出來:

“你困了,你很難受。”

“你不想媽媽抱隔壁的小弟弟,你嫉妒。”

“媽媽不讓你扔玩具,你很生氣。”

讓孩子逐漸明白,在今后的日子里,哭鬧這一招并不能達到目的,而是可以用更正確的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想讓孩子明明白白地告訴你他的意圖之前,先要把他的情緒安撫下來,千萬不要在孩子情緒依然失控的狀態下就嘗試教他,這樣只會火上澆油。

比如,孩子內心的獨白會是:你難道沒看見我都傷心得說不出話了,還硬要我表達……

(2)對于能力達不到的事,給孩子探索機會并提供幫助

對于孩子能力達不到的事,我們最容易做兩種反應:一種是迅速滿足;另一種是打擊諷刺。

迅速滿足常見的例子有:

“哎呀,你自己用勺子吃不好的,來,媽媽喂喂。”

“這個襪子你自己穿不上的,別生氣了,媽媽幫你穿。”

打擊諷刺常見的句式有:

“你自己把積木弄倒了有什么好哭的,怪誰啊?”

“不是跟你說了你自己還小穿不上鞋子嗎,非要穿,穿不上還哭。”

以上這兩種都不是好的方式,迅速滿足容易讓孩子學會放棄,遇到一丁點兒困難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求助,而打擊諷刺很容易打消孩子嘗試的積極性。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一些探索機會,最后再提供幫助。

在他嘗試幾次不成功開始哭鬧的時候,先安撫他的情緒:

“自己弄不好這個,你很生氣,媽媽示范給你看怎么樣才會成功好不好?”

有一部分孩子是樂于接受幫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比較倔強的孩子,你越是要幫忙他越是抗拒,比如CC這樣的。通常,她因為能力不足開始發脾氣之后,對我主動提供的幫助,她都是會拒絕的,并且會發更大的脾氣。這個時候我都會再給她一些時間去跟能力不足的自己解決一下“私人恩怨”。我們不需要幫孩子逃離這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沮喪感,相反,這是成長必須經歷的。但是我會告訴她,“CC可以再試試,不過如果需要媽媽幫忙,可以隨時叫媽媽”。

最后的最后,也許孩子就成功了,即使沒有成功,他也能平和地接受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幫助,接受事與愿違這個結果。但此時他回過頭來尋你幫忙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落井下石,賭氣說什么“我想幫你的時候不讓幫”,而是真心教給他更正確或者更容易的操作方式。

(3)對于需要限制的行為轉移注意力或正面強化

一歲之后兩歲之前打人、扔東西這類“不好的行為”其實并非惡意,所以轉移注意力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當孩子咬人的時候,如果你制止他,他還會委屈地大哭,這時候可以給他一個牙膠,跟他說,你可以咬牙膠,如果咬媽媽,媽媽會痛。

轉移注意力的時候,跟孩子解釋原因,慢慢地他就能明白,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不可以。

另外,正面強化也是很好的辦法,簡單地說就是強化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

舉個例子,當我說“不要扔胡蘿卜”的時候,你腦海里出現的是“不要”,還是“扔胡蘿卜”這個畫面?

相信一定是后者。

所以,當你說“不要×××”的時候,孩子腦海中被強化的一定是“不要”后面的概念。知道真相的你是不是很驚訝?所以,你可以直接說“如果不喜歡吃可以把胡蘿卜放在桌子上”,這樣強化的就是“放在桌子上”這個正面行為。

兩到三歲的孩子哭鬧還會翻新花樣,不合理的哭鬧、充滿惡意的行為也悉數登場,該怎么辦?

Trouble 2的孩子就是很難溝通,不管多么逆天的要求都敢提,比如:

如何在睡前拖延上床時間;

如何穿著媽媽的高跟鞋下樓;

如何手里拿著一個比自己臉還大的皮球,在不松手的前提下穿上衣袖。

3.兩到三歲孩子哭鬧的常見原因

(1)秩序敏感期與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會變得非常難以溝通,甚至“不可理喻”。孩子在做事情之前,大腦里會有一個特定的程序,而且認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設想發生,一旦設想的程序被打破,他就會發火。比如:

必須自己上樓梯,誰扶我一把,抱歉,我非但不領情,還要倒回去從第一階重新上;

我要自己拿出餅干,誰幫我拿出來了,對不起,給我放回去,我要重新自己拿。

光是上述情況,還不足以讓孩子哭鬧,大不了滿足他就是了。關鍵是很多執拗的要求,根本就無法滿足啊。比如,非要先穿鞋再穿褲子;比如,在沒帶水杯的情況下,非要用自己的水杯喝水。總之,氣量不夠的媽媽分分鐘被氣死!此時的孩子常常看上去“喜歡胡鬧,而且比任何時候都任性”。媽媽們常常會有無力應對的感覺,能做的都做了,依然平復不了孩子的哭鬧。

(2)走向獨立、證明自身控制力進程中遭遇重重阻礙

兩歲之前,孩子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自我意識,基本都是圍繞自我這個小中心轉圈圈。

掌握的本領越發多了之后,他們就不滿足于控制自己了,從摸索自己能干什么開始,轉變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轉而開始控制別人。所以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開始跟大人作對,試圖讓大人遵從自己的想法,每天說得最多的就是“不”“不要”。

說好了看完電視以后刷牙睡覺。不,還要玩會兒積木。

說好了只吃一個冰激凌。不,吃完了好像沒吃夠,偏要再吃一個。

說好了先到先得。不,現在、立刻、馬上就要玩。

總之,孩子就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拒絕大人,有各種花樣的想法去討價還價。這當然讓爸爸媽媽很動怒啊,從前指哪打哪的“聽話小玩偶”,現在你說東他偏要說西。媽媽們更相信了那句話,果然是越大越調皮啊,最懷念的永遠是養娃的上一個階段。

(3)渴望獨立又渴望被愛的矛盾沖突

兩歲之后孩子既想沖破束縛標榜獨立,但是又時時刻刻地需要驗證:媽媽是愛我的。所以這個階段孩子哭鬧,不像小時候一樣一味地哭,也不像更大的孩子一樣跟你頂嘴或者生悶氣遠離你,而是一邊嘴里喊著不要,拒絕著你的要求;一邊更加黏你,想讓你抱抱他。

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來證明媽媽依然愛著自己,緩解他內心的焦慮。他既渴望獨立,又不想失去媽媽的支持或者讓媽媽失望。一邊惹你生氣,一邊向你索愛,是不是很糾結、很矛盾?說白了就是想在媽媽的支持下“為非作歹”。所以在失去支持的時候,他們會越發地憤怒,憤怒的不僅是事情失敗本身,更憤怒媽媽對自己的不支持,進而懷疑是不是媽媽不愛自己。

4.家長要怎么做

兩歲之后的孩子,說什么他基本都可以聽懂了,對一些簡單的規則也能接受了,這個時候除了延續之前的行為教育之外,語言教育也有一定作用了。

(1)給叛逆期的孩子多一些理解

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既要滿足,又要鼓勵;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則要采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采用強硬手段。

(2)對于一些常規的活動,設立切實可行的規則

何為切實可行?可以參照兩個標準:

一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不要讓孩子許他能力范圍之外或根本做不到的承諾);

二是盡量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可以商量的,家長盡量不單方面設規則)。

規則不僅不會限制孩子,相反,會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因果聯系,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預測,這反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比如,跟孩子說好如果不刷牙,那么睡前故事就沒有了。如果他堅持不刷牙,那么當媽媽不給他講故事的時候,雖然他不想接受還是會哭鬧,但其實也做好了不能聽故事的準備。

一次、兩次、三次可能還是哭鬧,但只要你態度堅決,不妥協、不搖擺,孩子自然會放棄無用的抗議,最終適應這些規則。

(3)對不合理的要求,堅決說“不”,但是態度要溫和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了,他們試探著沖破每一個規則,突破每一條底線。所以適當的拒絕是必需的,而拒絕后會哭鬧也是一定的。

不要粗暴地制止孩子哭,不管大人覺得要求多么不合理(比如,非要搶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秋千),那都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愿望,愿望破滅了,自然是要哭一哭的。不要因為自己覺得是“無理取鬧”就否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甚至打罵。

我們應該做的是:

寶貝,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不能同意你的要求。媽媽知道你很想玩秋千,可是現在不行哦,有小朋友正在玩,我們要等。如果你覺得很難過可以哭一會兒,如果你想要媽媽抱,媽媽也可以抱抱你。當你想好了不再搶、好好排隊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回去玩。

(4)不要打罵

如果孩子讓你特別抓狂,試著從現場抽離出去,去洗手間做幾次深呼吸、去廚房喝杯水,給自己一個“暫停鍵”,避免讓情緒惡化最后失控發火,甚至打罵孩子。發泄完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之中,甚至因此補償孩子,放棄之前的堅持,那就真的前功盡棄了。

(5)爸爸媽媽不要做習慣的破壞者

當孩子已經知道不需要通過發脾氣,好好說話一樣可以達到目的的時候,那么父母就千萬注意不要出現“理所應當”的心態,去破壞這些習慣。很多時候哭鬧是因為被忽視,沒有得到及時的響應,不要因為孩子好好說話,就忽略他的情緒。

其實我自己偶爾也有這個問題,有的時候CC好好跟我說“媽媽給我講個故事”,我卻各種敷衍,直到她生氣了,我才響應。如果這種情況很頻繁,就會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信息:我好好說話媽媽不會聽,非要大哭大鬧才值得被響應。孩子哭鬧,媽媽也別忘了從自己身上找一下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蒙山县| 大悟县| 泸溪县| 北海市| 融水| 浦江县| 龙山县| 长垣县| 毕节市| 沈阳市| 临漳县| 九江市| 长海县| 磐石市| 甘洛县| 全椒县| 通化市| 广安市| 贡觉县| 星子县| 丰城市| 金塔县| 株洲市| 章丘市| 淳安县| 仁化县| 连南| 页游| 巩留县| 达尔| 镇江市| 平远县| 峨山| 三原县| 湾仔区| 霸州市| 屏东市| 晋州市| 梅河口市|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