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家詩話(第一季)
- 方錦龍 牛魔 方頌評
- 2783字
- 2021-08-17 17:28:49
執(zhí)著的追求 水邊的生命力
讀先秦佚名《秦風(fēng)·蒹葭》
鄰家丹青

鄰家妙筆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是水邊最常見的植物。它生于春,盛于夏,在秋天結(jié)出蘆花與荻花,形成一片茫茫的勝景。
古往今來,人們傳誦著《詩經(jīng)》中一首關(guān)于蒹葭的詩詞,也懷想著詩中那個若隱若現(xiàn)的“伊人”。
在《毛詩序》與鄭箋里,她也許是鞏固國家的周禮;在后世的分析中,她可能是勤政廉潔的賢臣;在很多現(xiàn)代學(xué)者筆下,她又變成美好的愛情。
“伊人”到底指什么?如果“伊人”是一種藝術(shù)的想象,那么,伊人當(dāng)然可以是禮樂、賢臣、功業(yè)、朋友、愛人,甚至理想。因此,《蒹葭》傳唱著一個民族的各種美好追求,也傳唱著中華民族從先秦傳承而來的旺盛生命力。
秦人,靠著頑強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從遠離中原的一個弱小部族,成長為強大的“戰(zhàn)國七雄”,最終一統(tǒng)天下。
只要真的認識了“蒹葭”,就會明白《蒹葭》這首詩所象征的美好與追求——“水”可以是各種阻礙和困難,“伊人”可以是不同的理想和目標(biāo)。無論怎樣解讀,都充滿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那樣積極、向上的力量。
回到那時
01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
王室衛(wèi)隊毫無戰(zhàn)斗力,一觸即潰。那犬戎乃“豺狼之性”,勇悍善戰(zhàn),暴烈殘忍。各地諸侯援軍終于來了,其中有一人,帶長劍,挾秦弓,率領(lǐng)騎兵千里馳援,殺入都城,全力救周,并將剛剛擁立的周平王一路護送,東遷洛邑。
這個人就是秦襄公。
此舉乃大功,周平王為表感謝,將其封侯,但封的地,卻是已被犬戎占領(lǐng)的岐山以西:“只要能打下來,這就是你秦國的領(lǐng)地。”
即便如此,反對聲還是接踵而至。
“西邊養(yǎng)馬的家奴,何時也能與我們平起平坐了?”
“秦與戎同俗,有虎狼之心,不識禮義德行,怎可封侯?”
……
他默默攥緊拳頭:我們在西陲與戎人血戰(zhàn)廝殺,沒想到卻被這般看待?
還好,營救功大,讒言未進。
侯已封,他揚鞭策馬,率領(lǐng)騎兵馳騁于岐山腳下。秋日,蘆葦飄蕩,甚是壯美。看著眼前的廣闊土地,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里開辟出一片疆土,好好生存下去!

02
公元前655年,冬。
天還未亮。
秦穆公立于城頭,寒風(fēng)拂起了他的衣襟,讓他不禁打了個寒顫。雖然他剛剛迎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與晉國結(jié)為姻親,但是他很清楚,秦國依舊根基未穩(wěn)。唯有招賢納士,才能有機會成就一方霸業(yè)。
天已經(jīng)蒙蒙亮了,秦穆公向前走了幾步。現(xiàn)今秦國求賢若渴,大夫公孫枝舉薦一人,名叫百里奚,聽說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從晉國陪嫁到秦國,又從秦國逃到了楚國。秦穆公本想重金將他贖回,但若如此大張旗鼓,楚成王必定警覺,只怕不肯放人。于是只好派使者到楚國,佯說有個奴隸逃跑了,愿用五張羊皮換回去。要是這招順利的話,今天早晨他們就該回來了。
太陽已經(jīng)升起來了。
遠處似乎搖曳著幾個小小的身影,隊伍里隱約有個微微佝僂的身影。
看來,百里奚接回來了!
賢人來,秦國強盛有望也!
03
公元前623年,一面金鼓送至秦國。
這是周襄王特意派人送來的,以賀秦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在西戎一帶稱霸。經(jīng)歷了多年的征戰(zhàn),周平王的口頭承諾終于在幾代秦人的努力下實現(xiàn)了!今日,占據(jù)西周故地,秦國總算是站穩(wěn)了腳跟。歡宴之時,秦穆公卻一人踱步至河岸。
月光似水,將茂盛的蘆葦叢鋪滿,他卻無心觀賞,腦子里回響的盡是世人對秦國“不通禮儀”的評辭,說他們只會武力、不懂文化。
恍惚間,穆公似乎看到遠處的蘆葦蕩中有一人,身著薄衣,四處尋覓。他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一會兒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艱險又漫長,他卻毫不畏懼;一會兒順流而下去尋找,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只能隱約看到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從天還未亮,到蒙蒙微光,再到旭日東升,他始終在尋覓。
秋風(fēng)颯颯,蘆葦迎風(fēng)而舞,秦穆公轉(zhuǎn)身邁步,腳步堅定。
縱使前路茫茫、道阻且長,只要志之所向、行之所往,又有何懼呢?
字斟句酌
秦風(fēng)·蒹葭
蒹葭
蒹葭就是蘆葦和荻。《詩經(jīng)》中非常重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叫“賦比興”。“賦”是直陳一個事物的狀貌,“比”是以一物去比喻他物,而“興”就是以眼睛所見的事物去生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和意志。在這首詩中,蒹葭的作用是起“興”——看到蒹葭這種朦朧而美好的事物,想到了心中的“伊人”。
白露
本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還沒有“二十四節(jié)氣”之說,因此詩中的“白露”并非節(jié)氣名稱,而是指秋天的到來。
為霜 未晞 未已
描述了白露的不同樣貌,巧妙地表達了時間的推移:“白露為霜”,白露還是凝結(jié)的固體,天還未亮;“白露未晞”,白露還沒完全干,天已經(jīng)蒙蒙亮了;“白露未已”,白露幾乎都消失了,太陽已經(jīng)完全升起來了。
蒼蒼 萋萋 采采
在一天比一天更寒冷的秋天,蒹葭這種水邊的植物卻蓬勃生長,為蕭瑟的秋天帶來一片蓬勃生機。通過“蒼蒼”“萋萋”“采采”這三個疊詞的使用,呈現(xiàn)出大片蒹葭繁茂生長的勝景,體現(xiàn)了蒹葭頑強的生命力。
長躋右
“長”,指道路漫長;“躋”,意為上升,指這條道路需要不斷向上攀爬;“右”,意為迂回,指道路曲折、不能直接抵達。
追尋者知道這條路上充滿了各種艱難險阻,卻依然追尋著心中的“伊人”,這體現(xiàn)了追尋者一種不懈的堅持。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坻”和“沚”,都是指水中的沙灘。詩中地點的轉(zhuǎn)換,體現(xiàn)出詩人與自己想要追尋的事物之間始終有一段距離——“伊人”似乎就在眼前,卻又觸不可及。雖然詩人不斷地變換角度,卻始終無法清楚地看到她、觸碰她。
鄰家樂府
缶(fǒu)
原本是古代的一種陶器,類似瓦罐,用以盛水或酒。秦人以缶為樂器﹐常在飲宴酒酣之時,一邊敲著瓦缶打拍子,一邊高聲吟唱。
秦人善于征戰(zhàn),以“堅甲利兵”的形象聞名,內(nèi)在性格剛猛強悍。而缶的音色渾厚,演奏起來慷慨壯烈,與秦人粗獷尚武的氣質(zhì)十分相符。因此缶這個樂器雖然也在其他地方出現(xiàn)過,但最終與秦地、秦人的關(guān)系是最密切的。
這首歌曲中,貫穿了以缶為主的中國打擊樂的元素,再現(xiàn)了秦地、秦人的風(fēng)貌。

秦人擊缶
關(guān)于秦人擊缶,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澠池之會。
根據(jù)《史記》的記載,當(dāng)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戰(zhàn)事不順,秦王遂提出與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相見,藺相如陪同趙王赴約。敘談飲酒時,秦王對趙王說:“聽說你喜歡音樂,那就鼓瑟一曲給我們聽聽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得照做。藺相如針鋒相對,走到秦王面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地的樂器,請允許我獻上一只缶,請您也擊缶為大家助興吧!”
這個故事,也可以旁證缶作為秦地標(biāo)志性樂器的地位。

《秦風(fēng)·蒹葭》
〔先秦〕佚名 詞
方頌評 曲

鄰家彩蛋
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