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時期的文藝復興與中人
- (韓)許敬震
- 19字
- 2021-08-19 17:39:27
第一章 仁王山一帶過著詩意生活的文學同人
一、仁王山一帶過著詩意生活的文學同人
中人的天地——漢陽仁王山
委巷,是指蜿蜒的街道或胡同,居住著很多村民的村落。朝鮮時期,兩班階層一般居住在廣闊的區(qū)域,而在狹隘的街道群居的大部分是中人階層。中人被稱之為委巷人,也是因其居住的環(huán)境而定。
漢陽以南村和北村劃分,其中間地帶的清溪川一帶即是委巷人的居住地。狹小的房屋聚集在一起,以樓上洞、樓下洞為中心,仁王山一帶也是委巷人的群居地。清溪川一帶居住的主要是譯官、醫(yī)員以及商人等富裕的中人,而仁王山山麓主要居住的是胥吏和衙前。
朝鮮時代漢陽的住民根據(jù)身份和職業(yè)以鐘路為界,王族和兩班官僚主要居住在景福宮和昌德宮連接的直線以北的地區(qū),即現(xiàn)在的栗谷路兩邊,以及桂洞、嘉會洞、苑西洞、安國洞等北村地帶。
帶有王氣的名山
漢陽的水流發(fā)源于白岳山和仁王山之間,向東流淌,經(jīng)過都城的部分叫開川。在白岳山之南,仁王山東邊的風水寶地建立了宮闕。
朝鮮王朝的正宮景福宮其主山是白岳(北岳)。白岳的左青龍東邊的駱山山勢平緩,地勢平淺;右白虎西邊的仁王山山勢高聳巍峨。仁王山的主峰雖然扁圓,但不像南山那么委婉單調(diào),也不像北岳那樣高邁英挺,不過也比較男性。所以,在定都漢陽建立城邑之時,也有主張以仁王山為主山構(gòu)建王宮的意見。杰出的文章大家車天輅[1]在《五山說林》中曾有如下記錄:
乃問定都之地,無學[2]乃卜漢陽曰:“仁王山作鎮(zhèn),白岳南山為左右龍虎。”鄭道傳[3]難之曰:“自古帝王皆南面而治,未聞東向也。”無學曰:“不從吾言,垂二百年當思吾言。”[4]
這樣的故事成為百姓的閑談話資流傳甚久。其實,在經(jīng)歷了壬辰倭亂[5]之后,仁王山有王氣的傳聞一直流傳,光海君[6]時期在仁王山的山腳下建立了慶熙宮、慈壽宮和仁慶宮。而在這附近居住的綾陽君[7]反叛,驅(qū)逐光海君自己當了國王,即仁祖,或許也證實了仁王山有王氣的傳說。
▲仁王山圖,姜熙彥[8]畫于正祖四年(1780)。在山谷中坐落著規(guī)模較大的住宅,順著山脊蜿蜒的曲城是委巷人散步的路線之一。右上有題詞“暮春登桃花洞望仁王山”,可知此圖是在南山瞭望仁王山所畫。
仁王山景致優(yōu)美,作為漢陽的名勝地也首屈一指。《東國輿地備考》的《國都八詠》中就賦有弼云臺、清風溪、盤松池、洗劍亭的詩篇,可見仁王山一角之名勝就占據(jù)了漢陽名勝的多半。成伣[9](1439—1504)在《慵齋叢話》中說:
漢城都中,佳境雖少,而其中可游處三清洞為最。仁王洞次之。雙溪洞、白云洞、清鶴洞又其次也。(中略)仁王洞則[10]仁王山下,深谷逶迤。[11]
漢陽的五大名勝地中的仁王洞和白云洞都在仁王山,離京城不遠,距市中心也近,也成了城內(nèi)居民的游覽勝地。
在首爾市內(nèi)望向仁王山,只能看到前面山景,而我們則認為就是仁王山的全部景色,事實上朝鮮時期也是前面這部分建有住宅和官廳,居民以此地居住,形成了歷史建筑群。順著山谷有幾處村落,姜熙彥(1710—1764)的畫圖中其面貌清晰可見。從社稷洞開始,經(jīng)過體府洞,再到筆云洞、樓上洞、樓下洞、玉仁洞、孝子洞、新橋洞、昌成洞、通仁洞、通義洞、清云洞、付巖洞,從景福宮瞭望,這些仁王山的村落可盡收眼底。
▲謙齋 鄭敾所畫《壯洞八景帖》中的水聲洞,是登仁王山的主要路徑之一。圖中三位士人和童子正往上走。
和兩班雜居也保留自己的文化共同體
仁王山不僅是景色優(yōu)美的名勝地,也是和景福宮很近的住宅地,所以很多人在此地居住。在壬辰倭亂時因景福宮的建筑被焚毀,此地成為一片廢墟,可是兩班和中人還是代代在廢墟上重新構(gòu)筑房屋居住。雖然此地為名勝地,可是有名的亭子并不多。即使如今,在此地建筑房屋的話也會有諸多制度限制,而在朝鮮時期,國王居住的景福宮距離太近,在王宮上方游玩而下望宮闕的行為也是被禁止的。
所以,仁王山的住宅在每個朝代其區(qū)域都有所改變。景福宮作為正宮,在朝鮮初期其相鄰區(qū)域只建有官廳,住宅很少。安平大君[12]的別墅武溪精舍雖然在仁王山,其位置也是在景福宮下望時看不到的一旁的山谷內(nèi)。安平大君的居家在能聽到水聲而命名的水聲洞麒麟橋附近。柳得恭的兒子柳本藝[13]在《漢京識略》中對漢陽的名勝地有如下介紹:
水聲洞在仁王山麓,洞壑幽邃,有泉石之勝,最好暑月游賞。或云此洞匪懈堂舊基也,有橋名麒麟橋。[14]
▲1950年左右的水聲洞麒麟橋,鄭敾在畫中也一樣有描繪,不過在1960年左右因樓房施工,這些遺跡也蕩然無存了。(金英相 攝影)
壯洞金氏聚居的清風溪(現(xiàn)清云洞),委巷人聚集的玉流洞(現(xiàn)玉仁洞),直到朝鮮后期才興盛起來。壬辰倭亂時景福宮被燒,很長時期都是一片廢墟,即使在高處建立房屋居住也沒有問題,京衙前階層開始聚集在官衙和街道附近的仁王山山腰一帶。根據(jù)仁王山的區(qū)域和山勢,高官的豪華住宅、別墅和委巷人的狹小的瓦房和草屋混雜在一起。即使在近代的韓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樓上洞、樓下洞和弼云洞一帶還都有草屋稀稀落落地坐落在這里。
此外,以山谷居多而有名的仁王山山腳,中人出身的知識人聚集在一起常常賦詩作畫,盡享雅興風流。在精致秀麗的仁王山曲曲折折的山谷中,建立了雖然略顯簡陋,但是卻是讀書人自己的書齋,他們在各家輪流聚集,一起盡興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這些人就是委巷詩人。委巷詩人建立了各種文學團體“詩社”,通過聯(lián)誼詩文學同仁,不僅拓寬了文學的交友關(guān)系,也推動了朝鮮中、后期的“委巷文學”的發(fā)展和昌盛。
這些中人知識分子以漢陽仁王山為中心,形成了文化共同體,對于這些知識人的文藝復興運動,現(xiàn)在就按順序來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