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很多地方也叫學考,反正一個概念。
第一次知道會考是初二的時候,安徽這邊,地理和生物不作為中考內容,就會在會考的時候考掉,當時基本上都是給答案的,所以也沒有放在心上。
再一次聽到會考,就是高中剛開學。
我們學校很特殊,高一就開始文理分科了,選擇文科以后,每周只有一節物理、生物和化學課,理科生同理。
上理科的課的時候老師大多數也就講一下需要記憶和掌握的知識點,記一些筆記就潦草結束,讓我們自習。所以我們的理科可以說,從高中開始,沒有再正兒八經得學習過了。
很多期末考試,和其他高校統考,我們的理科成績那是真的拉垮,我記得有次自己生物帶蒙帶猜考了39分,居然成了班排第一。
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況,得知高二下學期結束要會考的時候,我們是很慌的,理科這種,公式什么的很多,還有很多題目需要計算,臨時抱佛腳是很難學明白的。
快要會考的時候,理科老師們明顯有些緊張,上課也比以前要認真些,還打印了一些提綱讓我們背,可以說“死馬當作活馬醫”了。
快放假的時候,我們也緊張起來,有認識理科班的朋友的,都跑去借他們的筆記,臨時抱佛腳還是要抱一下的,雖然用處不是很大,但至少心理上會覺得,自己是多多少少學了些東西的,上了考場不至于一個字寫不出來。
會考的前一天,QQ空間依舊是鋪天蓋地的轉運說說,或者“懺悔”自己為什么沒有好好學,有很多類似于這樣的動態:“教輔昨天買的,今天看的,明天涼的。”
還有很多符合時事的表情包,類似于“上大學先放一放,我要先畢業!”。
會考那兩天,考場上有各種各樣的考生,有些是“社會哥”,到了考場寫得很快,寫完了就直接睡,等到可以提前交卷的時間就直接交卷走人,渾身上下寫著“老子很拽。”
還有一些應該是“好學生”吧,都要進考場了還抱著提綱教輔翻看,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刻才進考場,提前寫完了也不交卷,要認真地檢查,等到考試最后的結束。
媽媽也讓我別提前交,哪怕是自己很擅長的科目,說什么考試不要浮躁,態度要端正,要靜下心,要沉淀,雖然覺得她說得有點沒必要,但我還算聽話吧,沒有提前交卷。
因為會考的題目都比較基礎,我一個數學很差的學生都覺得題目不難,所以考完了就聽到很多考生走在后面和自己的同伴說:“就這?就這種題?這種題不是有手就行?”
會考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碰到了很多初中同學,在樓梯某個轉角或者在自己的考場里。
一般都是來一段幾秒的對視,然后眼神從不確定變得驚喜“誒,是你!你也在這里考試啊。”
考完試如果遇到,會一起走出校門,問問最近的情況和考試的感覺,會有一種一下子回到初中的感覺,很奇妙。
會考結束,三號的考場離我的不是很遠,三號爸給我媽發消息,說出來慶祝一下高二順利結束。
于是對會考最后的印象變成了媽媽請客的火鍋和三號爸買的超香的羊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