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江城前,江誠接到李秀電話,工程一部的寇喆犧牲在了豫南抗洪搶險的一線。
李秀電話告訴江誠寇部長犧牲的消息后,江誠很難過。
電視臺也相繼播放了寇部長犧牲的新聞:他是在搶修橋梁的過程中,在施工現場被砸死的。電視里不斷輪回播放著寇喆生前的感人事跡。
老實說,以前看到類似新聞,江誠內心是有點兒麻木的,甚至一度有嘲諷的念頭:怎么英雄犧牲了以后,生前做的所有事都成了感人事跡了?但這次,他感受到了深深的觸動,這種震撼是靈魂上的。
從先民遭遇大洪水開始,集體主義情節(jié)就深深地編輯在這個民族的基因里,不論其實現形式如何。為了他人犧牲的人,人們要把他奉成神,他生前的所作所為自然就成了神跡。這是極其樸素也是極其崇高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她的魂!
江誠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他看到電視里在抗災救災一線的各級官兵,頓時有一種使命感在心頭縈繞。這是與抱著李秀時所察覺到的意義感不同的情緒,慷慨激昂。
他想到婁遠功的講話,想到了寇喆犧牲時的瞬間、甚至想起了曹墾農入職培訓時的滄桑臉龐。江誠在成長,他想要為大家做點兒什么。
法務處給江誠放了幾天假,他在回江誠前在BJ轉了轉。他擠了高峰期的地鐵,經歷了大熱天一群陌生人前胸貼后背的感覺;去了集團承建的BJ冬奧會場館,看到了工人們腳手架上的辛勤勞動;吃了國貿附近40多塊錢一碗的牛肉面,里面飄著薄如蟬翼的兩小片牛肉,他驚嘆廚師的刀工,心里計算了自己一個月工資可以換二百多碗牛肉面;他去了國圖,有一些書已經被翻得殘破不堪了……他后來想在走之前見見柳彤道個別,突然反思起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呵呵笑后作罷。
在回江誠的路上,江誠思考著這一年多的經歷。他經歷了集團改革的宏觀設計、見識到了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成長了許多。他現在不只是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成績,希望證明自己。他現在有點兒像婁遠功一樣,想要為這個世界留下點兒什么,留下自己存在過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