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魚記
- 陶旭東 張國剛 張立影
- 1745字
- 2021-12-29 17:57:10
青鳉和食蚊魚的戰爭
這里是一條將湖泊和大河相連的渠道。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向湖泊要田地,大量興修水利和圍墾,用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這之后為了防洪和灌溉,又通過水閘和水渠把幾乎所有的湖泊和它們原本相通的江河隔離,這就造成了魚類洄游通道的隔絕和水體自凈能力的下降,所以我們的湖泊水質在下降,魚類資源在減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沿著河岸漫步,遠遠就可以看到污黑的水面上有一些很細小的灰色的魚兒在迅速地竄游。用網撈起一條放進觀察盒辨認:體似柳葉;嘴向上翹,這嘴型是生活于上層水魚類的典型標志;肚子膨大,尾柄前生有一塊黑斑,看上去就像沒有顏色的孔雀魚。
原來這是一條懷孕的雌性食蚊魚,一種原產于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小型卵胎生魚類。
顧名思義,食蚊魚就是“吃蚊子的魚”,以前人們認為這種魚嗜食孑孓①,是抑制蚊子繁殖的生物,可以預防瘧疾等疾病,因此被大量引入世界各地的水體。從1927年由菲律賓引入我國至今,它們已經成為了最成功的外來入侵魚類之一,僅僅數十年的時間它們就已經遍布我國長江以南的水域,現在分布最北的已到達河北了。
食蚊魚:上雌下雄
繼續沿著河岸走,突然看到和這條渠道一堤之隔的一片荷塘里面也有一群同樣那么小的小魚在水面游動,仔細分辨,可以看到小魚眼睛那里有兩點金色光芒閃爍,背脊有一條閃光的線。這是青鳉啊。青鳉和食蚊魚外形看上去非常像,初學者幾乎難以分辨,可是在專業的愛好者眼里,它們倒是涇渭分明的。趕緊用抄網撈出來仔細辨別,果不其然,是青鳉無疑,它們有著和食蚊魚非常類似的體形和嘴。不過青鳉體色微黃,有一對水汪汪的大眼睛,眼眶發出金藍色的光,先前看到的那道金色光芒就是這個。它們的背鰭和臀鰭相對于食蚊魚更靠后,接近尾柄位置。
青鳉
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們都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輻鰭魚綱的魚類。青鳉屬于頜針魚目-異鳉科魚類,而食蚊魚屬于鯉齒目-鯉齒亞目-花鳉科魚類。
青鳉行卵生,雌性青鳉產卵以后,卵由黏性的絲附著在母親的身體上,公魚使之受精。母魚帶著這些卵活動、覓食,這時卵會在摩擦中掛到水草上,等到12天之后幼魚發育完成,破卵而出。
青鳉掛卵
食蚊魚卵胎生
而食蚊魚行卵胎生,漫長的進化讓食蚊魚雄魚的臀鰭特化成了一根交尾棒。交配時,雄魚瘋狂地尾追著雌魚跳舞,并用交尾棒刺入雌魚體內讓魚卵在雌魚體內受精發育,當小魚長成以后,再由雌魚將小魚生出來,這是一種進化程度非常高的繁殖手段,由于出生就是強健并有很強生存能力的幼魚,食蚊魚的幼魚較之青鳉苗不知道強大多少,它們甚至能吞食青鳉的卵和魚苗。食蚊魚親魚這樣交尾一次可以讓多批次魚卵受精,繁殖率得以大大提升。
事實證明,食蚊魚吃孑孓的能力并不比其他本土原生魚類更強,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胃口出奇地好,魚卵、水生節肢動物、甲殼動物乃至于其他體形比它們大的魚類都會成為它們的捕食目標。它們會撕咬其他魚類的鱗和魚鰭直至殺死它們。加之這些家伙對水質的耐受力又強,無論是沿海的半咸水還是內地的淡水,無論是腐殖質多的酸性水質還是巖石地貌的堿性水域,它們都可以生存,而且它們耐低溫、耐低氧、耐污染。
因此,在和青鳉的地盤之爭中,食蚊魚占盡優勢。這兩種魚在同等的生態位上,有著幾乎相同的活動區域、食物和習性。但是由于食蚊魚有更多樣的食性以及更強的耐受性和適應力,所以它們造成了青鳉在很多水域的區域性滅絕,現在青鳉已經是易危(VU)物種。只要有食蚊魚的水面,幾乎看不到青鳉的蹤影。
我所在的這個堤壩就是這樣的情況,堤壩這邊的渠道全是食蚊魚,一條青鳉都找不到,而兩米外另一邊的荷塘里面全是青鳉,如果哪一天食蚊魚進入這片荷塘,這些青鳉也就該滅絕了。
荷塘到了冬天就會干掉,為了盡量多地保留下這些青鳉,我動手撈出十來尾來,順便撈出一些菹草、金魚藻,將它們帶回我居住的小區里一個完全沒有魚類的小池塘。但愿它們可以在此順利生存繁殖,等明年我再將新生的小魚帶回它們父母的故鄉,讓它們的自然種群可以繁衍延續。
不同層次的魚類在溪流中共同生存
小貼士
IUCN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英文簡寫,它制訂的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是目前世界上比較權威的名錄,由物種存續委員會(SSC)及幾個物種評估機構合作編制,每年評估數以千計物種的絕種風險,將物種編入9個不同的保護級別:絕滅(EX)、野外絕滅(EW)、極危(CR)、瀕危(EN)、易危(VU)、近危(NT)、無危(LC)、數據缺乏(DD)、未評估(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