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力覺醒:探尋人生與職業幸福之路
- 夏勇軍
- 1902字
- 2021-08-13 18:56:03
2.3 人性理論的變化
人們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不同管理者因為個性的不同,對此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人厭惡工作,有的認為人需要工作。但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們生活質量、人們素質能力的不同,會有更加有效的、主流的人性假設。
有學者[4]總結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管理者管理行為背后的人性假設,大概分為三種類型。對這三種人性假設及其變化的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看待個人成長發展所處的人文環境。
2.3.1 X理論
在工業革命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企業和管理者對人性的假設,以及所采取的管理舉措的基本前提,是“人性本惡”。多數企業的管理者會認為:員工都是懶惰的,天生不喜歡工作,他們會拈輕怕重,避免承擔責任,不求上進,沒有內在驅動力,如果有條件最好可以不工作;管理者一不留神,員工就會偷懶,或者損壞、盜竊企業的資產;員工也對企業漠不關心,如果沒有懲罰或者獎勵,員工肯定不會主動去做對企業有利的事情。
基于這樣的假設,企業和管理者對待員工的管理方式,以施加壓力為主。企業會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告訴員工遲到、早退、工作不達標、損壞設備等行為的負面影響。也會有一些獎勵舉措,引導員工做出合乎企業和上級期望的事情。
在人被當作機器的時代,工人們很難從工作中體驗到開心和愉悅,工作只是賺錢養家的痛苦交換。我們現在所享有的5天8小時工作制,也正是源自這種對工作的排斥,才爭取來的勞動者的權利。再加上工廠管理者也不用考慮激發工人創新的動力,只需要工人按照精英所制定的標準無條件執行,所以X理論成了這個階段大部分管理者采取有效管理行動背后的人性假設。
人們會排斥令人痛苦的差事,但是如果工作能夠避免令人疲憊的體力勞動,除去對個人時間和個性的束縛,并能帶來樂趣和成就感時,工作將不再是義務,而是每個人的權力。與之相對的是,對人性的假設也需要做出調整。
2.3.2 Y理論
隨著機械化和智能化的發展,知識型工作者逐漸增多,持有X理論的管理弊病逐漸顯現。基于X理論的管理,只能管得住人們的行為,卻管不住人們的心。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成功與否,對員工內在的能力素質和參與熱情依賴更高,所以Y理論開始流行起來。
Y理論不同意X理論的“人性本惡”的假設,認為“人性本善”: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并沒有那么抗拒,甚至有很多人會很享受工作。人們對企業有歸屬感,期望能同企業一起成長,就算沒有人監督,也會努力把工作做好,愿意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
當人們不再是流水線上的一臺機器時,工作便有可能釋放人們的天性,變成一種內在的需要,一種實現自我的途徑。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會變得更加積極,不工作反而會變成一種煎熬。
基于對人性的正面期望,Y理論的管理方式,以積極引導為主。這些管理者會授予員工更大的權力,以獎勵而不是懲罰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給予員工適當的空間,取消上下班打卡而實施彈性工作制,鼓勵員工自主承擔更大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
2.3.3 Z理論
后來威廉·大內在X理論和Y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Z理論。Z理論更加強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認為管理中的文化特性,包括信任、關心、親密等是員工核心的訴求內容,也是管理中應當被強化的部分。
持有Z理論假設的企業和管理者,會讓員工參與決策和管理,享受充分的自主權,關心員工的福利,與員工建立情感的聯系,重視員工的培養,讓員工能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開開心心地工作。
從X理論到Y理論、Z理論的變化,本身就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管理者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和員工關系的變化。生活改善帶來的人文主義,正在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共識。雖然X理論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下依然還有用武之地,但更多時候,秉持Y理論和Z理論的企業和管理者,更能吸引年輕人。
我們無須成為管理學研究者,但對于這些理論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看到社會發展不僅是對人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讓個人有機會得到更多解放: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發揮自己特長和優勢的渴望、贏得尊重和有尊嚴的生活,讓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再是將就。人們不再像過去那么容易被指使:不合理的要求會拒絕,與自己特長不相符的工作會放棄,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為會抗拒。生活改善帶來的以人為本,正在重新塑造我們選擇和履行工作職責的方式。
社會加速發展導致的競爭加劇,以及生活改善帶來的以人為本,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脫離的兩大環境變化趨勢。每個人要追求的職業幸福,以及實現職業幸福所必需的成長力覺醒,答案都存在于這兩個趨勢之中,只有恰當地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覺醒和幸福才有可能發生。
[1] [以]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3]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8.
[4] 道斯·麥格里格和威廉·大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