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力覺醒:探尋人生與職業幸福之路
- 夏勇軍
- 1231字
- 2021-08-13 18:56:01
第1章 社會加速發展導致競爭加劇
如果地上散落著很多鉆石,你彎腰先撿哪一顆?
人人都知道,先撿最大的一顆。
然后再俯身下去撿哪一顆呢?
當然是剩下當中最大的一顆。
……
如果你也會“撿鉆石”,應該就能理解,為什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工作總是越來越難干,錢也越來越難賺。這個現象廣泛存在于各個領域,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個人成長或商業競爭。后人想要超越前人取得新的成就,在與他人的競爭中獲得勝利,需要解決的問題難度必然要增加。
在科學研究領域,最古老的科學研究,叫“博物學”,也是對大自然的各種要素進行觀察、描述、分類的研究。這種研究廣泛存在于天文學、生物學、氣象學、動物學、物理學等各個領域。雖然博物學的研究奠定了后續其他更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但對事物進行觀察、描述和分類,總是比提出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要簡單。
例如《神農本草經》根據毒性強弱對365種藥物進行了分類:“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薄爸兴幰话俣N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
受限于人類肉眼視力(因為我們無法看到太小和太遠的東西,如細菌和星系),博物學的研究存續了兩千多年。然后在這些豐富觀察的基礎之上,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的各種理論和假設才被提出來,比如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等。相比較于觀察和分類,解釋事物背后的原因的確要困難許多。因為從思維本身的難度差異上來講,因果推理的思維要高于分類思考。
與這些科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如果還滿足于做一個博物學者,很明顯無助于推動科學繼續進步,當然也就搞不出什么名堂。推動工作繼續進步的那些后繼者,不僅理解過去是為什么,更能預測未來會怎么樣。比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了空間彎曲對光線的彎曲,并在1919年出現日食現象時被兩個研究小組分別證實。使用理論來預測未來(并且能夠被證實),比解釋過去更困難一些(因此“馬后炮”的言論通常沒有太大價值)。
預測未來之后就是改變未來:原子彈的爆炸、靶向治療技術的發展,都是在掌握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創造或改變條件,使事物按照預期發生變化。從描述到解釋,從預測到控制,科學的發展在不斷地增加難度。當今各個科學領域,不管是分子生物學、量子物理學,或者別的什么學科,想要取得一點像樣的成績,其難度越來越大,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資源也越來越多。牛頓的物理學研究只需要“一個蘋果”,而歐洲物理學家使用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則花費了近百億美元。
打一個比方,如果現在全部人類所掌握的智慧是一個直徑100米的大餅,那么一名博士研究發表的那幾篇文章所蘊含的新知識,只是撒在大餅邊緣的一粒芝麻。我們感覺科學總是日新月異,是因為在各個學科領域,有更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上不同社會、機構、個體之間的相互競爭,使得科學研究和應用的進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
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不斷推動商業競爭的加劇。雖然我們不都是科學家,但是所有人所面臨的挑戰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