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夢衣被天下:梅自強傳
- 陸慕寒
- 1610字
- 2021-08-12 14:36:31
梅自強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
梅自強在蘇聯求學期間的研究結果多次在蘇聯和國內刊物上發表,并編寫出版了《蘇聯高產量梳棉機》一書。1958年他回國后,歷時八年進行科技攻關,前后三次組織設計制造新樣機,研制成功四種新型梳棉機,其中A186型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成為20多年來國產梳棉機的主要機型,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文化大革命”時期,梅自強因為援外工程需要,堅守技術崗位,一心一意地鉆研科研工作。后來被下放到農場,之后在“五七干校”的工廠里,他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廣大知識分子稱為“蹉跎歲月”的10年間,梅自強在位于湖北安陸的紡織工業部五七棉紡織廠,繼續收獲著專業技術上的研究成果,并顯示出自己的才干。
20世紀70至80年代,梅自強為推廣應用國產第二代棉紡新型設備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78年到1980年,他重點幫助約占當時全國棉紡生產能力1/3、合計556萬紗錠的122個棉紡廠提高了生產技術管理水平,增產的棉紗相當于新建50萬錠的生產能力。
80年代,梅自強任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期間,領導研制國產條干儀替代進口。經過三年努力,國產YG131型條干均勻度測試儀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于1988年獲國家經委技術開發優秀成果獎,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梅自強是我國紡織科技的學術帶頭人,為促進我國紡織技術學術發展和對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1988年他當選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他建立健全了學會所屬各專業委員會組織,發揮各專業委員會下屬學組的作用,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推動紡織工業技術進步。1992年11月,他當選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梅自強多次率團出訪和組織來訪學術交流活動,1989年10月,他在日本和中國臺灣紡織工程學會取得了聯系,并促成1990年2月臺灣紡織教授訪問團首次來大陸介紹臺灣紡織工業情況。改革開放后,他先后率團去歐洲,去澳大利亞、新西蘭、朝鮮等國家及中國香港地區訪問,介紹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促進科技交流與合作。
1987年,紡織工業部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梅自強任常務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期間,他認真調查研究,為紡織工業建言獻策。1990年,梅自強考察新疆,建議從政策上、資金上大力支持新疆加快發展棉花生產,把新疆建設成為我國穩定的棉花生產和供應基地。90年代初,他參與引進技術國產化“重中之重”專項調研評估論證工作,對加快紡織裝備現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擔任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梅自強共提出有關紡織工業發展的提案10余件,其中第九屆第二次會議上關于“建議進一步采取措施拯救絲綢行業”的提案被評選為第九屆政協優秀提案。
年逾古稀之后的梅自強擔任了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領導職務,并兼任陳維稷優秀論文獎評委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紡織卷》編委會主任、《紡織詞?!肪幬瘯魅?、《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紡織科學學科主編、中國現代紡織科學與工程全書編委會主任、香港桑麻基金紡織科技獎評委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獎評委會副主任等社會職務,把自己的全部智慧貢獻給我國的紡織學術建設。
據統計,梅自強在長達近60年的專業生涯中,先后與東華大學、南通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西安工程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蘇州大學、青島大學、中原工學院等大專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工作關系。特別是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后,通過擔任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科研顧問,通過定期講學、作主題報告和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對紡織專業師資的培訓;通過參與學科建設、制定大學發展規劃,通過指導大學科研項目等形式,致力于國內紡織專業大專院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他深知在追逐名利日益浮躁的社會環境下,紡織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具有奉獻精神的年輕科研人員來專注科研潛心治學。他用自己六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的工作,為紡織科技進步默默耕耘,身體力行為年輕人做出表率,充分展示了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的克己敬業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成為激勵年輕科研人員的學術楷模與精神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