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字般若
我們的道途是佛陀的教法、證法,而由于智慧福德不夠,人們會以不恰當的態度對待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法。
持文不持義
認為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對文辭的興趣超過對文句要表達的意義的興趣。當然在言之有物的基礎上,文筆流暢、具有文學美的文章,更有助于佛法的傳播,能讓更多世人與佛法結緣。但是,作為佛法修行者,我們應該總是把思維法義放在首位,而不能舍本求末,把心思用在琢磨辭藻上。
持義不持文
有些人聲稱妙法不著文字,修行是要了知心的本來面目,不能著文字相。希望不聞思教理而自動悟道。試問佛經文字難道不是佛所說?佛陀三轉法輪難道不是為了引導眾生覺悟本性?而且,古往今來成就者們所證悟的難道有與經典相背離的嗎?
有人覺得自己既然能值遇大圓滿法,想必就是傳說中的“上根利智”了,福德深厚,不用聞思,不用費勁,即能成就。對大圓滿法生起信心當然是福報深厚,宿有善根,但是要知道,今生能值遇大圓滿法,我們更應該感激的是大圓滿歷代傳承祖師以及大圓滿法系內無數的成就者、修行者。沒有他們的悲心和努力,大圓滿法脈不可能如黃金山脈般延綿至今。尤其在末法時期,像法王如意寶這樣不可思議的祖師大德,出于對眾生無量的悲心,在較廣大范圍內傳講過去只在小范圍秘密傳授的大圓滿法,使我們有幸值遇此殊勝法門。這不是我們自己的福德,這完全依賴法王如意寶的福德、悲心和歷代傳承祖師的加持。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有這么一則故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為一國國君,境內普降糧食雨和珍寶雨,幾日不停,國民都說:“我們的福報真大!”國君卻說道:“不是你們的福德,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一個人的福德力啊!”
法王如意寶雖然已示現圓寂,但是我們仍然時刻沐浴在他慈悲智慧的光輝中,仍然在承受他的恩澤和護佑。現在還有許多高僧大德住在世間,不遺余力地弘揚大圓滿法。他們是這世間的莊嚴,是眾生的依怙。
根據蓮花生大士的教言,大圓滿修行人根器銳利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視師為佛,具有堅定的信根;不畏懼金剛乘的廣大行為,具備精進根;能證悟金剛乘甚深見解,具有超卓的慧根;能嚴守三昧耶戒,具戒根。我們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在這四個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不足之處要加倍努力改進。總尋思:莫非自己聰明絕頂,大有來頭?莫非已經悟了還不知道?這樣想沒有意義。全知無垢光尊者早就指出:末法時期要想修證大圓滿必須具足資糧以及廣大之聞思,并非普通人就能輕易獲得成就。
大圓滿心滴部的歷代傳承上師,對于所有教派的理論及教言幾乎全部聽受過,這一點從他們的傳記中即可了知。比如,全知無垢光尊者對流傳在藏地的絕大多數修法引導,都曾造過論文講義。藏地修行人尤其注重上師教言。《修心七法》中曾說過:宣聞三世諸佛一切金剛語之功德,不及銘記上師一句教言之功德。許多法本是大成就者修行方法與修證境界的真實記錄,稱為竅訣,字字千金難求。有幸得到者當銘記于心并反復思維熏習。當年華智仁波切叮囑弟子紐西龍多:不要把《龍欽七寶藏》和《四心滴》當成理論著作擱置一邊,要切實用大全知著作中闡述的法義修正自相續。“欲完全把握修行中的究竟津要之道,就需仔細看大全知的秘密金剛語句,并以此印證自己的覺受及證悟。”(6)
阿瓊仁波切在大量實修前行后,他的上師仍然要求他把《普賢上師言教》全文背誦下來。他依教奉行,上師得知后特別高興,勉勵他說:“就應該這樣啊!如果只是一味注重冥頑不靈的盲目安住,而忽視聞思教理,這是行不通的。上等修行者能成為上等的說法者;中等修行者能成為中等的說法者;下等修行者只能成為下等的說法者,此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往今來,能把《普賢上師言教》背誦下來的修行者非常多。晉旺堪布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根據自己的修證境界,從密法的角度對《現觀莊嚴論》進行注釋。在他幼年時,被大成就者玉科夏扎仁波切認出是華智仁波切的轉世,并為他取了跟華智仁波切一樣的名字——晉美旺波(晉旺)。但是晉旺堪布非常謙虛,他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是華智仁波切的轉世,他說:“如果我是華智仁波切的轉世,那么佛豈不成了凡夫了?”晉旺堪布對華智仁波切具有極大的信心,他把仁波切的著作《普賢上師言教》倒背如流,一生中為他人完整深入講解此法本達七十多遍。即使在動蕩年代,有時只有兩名聽眾,他也想盡辦法堅持講解。他說:法王如意寶在動蕩時期擔受巨大風險和壓力,堅持為有緣眾生傳授大圓滿灌頂,傳講大圓滿法,他是法王如意寶的弟子,也要像法王如意寶一樣無所畏懼地為有緣者傳法。他自己一生當中每天都閱讀《普賢上師言教》,從未間斷。
未領會而持
不知如何區分不了義法和了義法。要對治這種現象,應做到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法義不依法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法又分為心識與智慧兩種,我們要依止智慧。
所謂依法不依人,因所處時代、社會環境、受眾的特點不同,說法者對佛法的詮釋會有所不同,如果這種詮釋與大乘佛法的基本義理,比如因果、悲心等相一致,則不論說法者是多么名不見經傳或行為乖僻的人物,他所說的都值得信賴和遵循,也就是不因人廢言。如果詮釋與大乘佛法的核心義理相違,不論說法者名氣多大、地位多高、看上去多么清凈莊嚴,都不能想當然地全盤接受。不是說他講的法本身不對,而是他對佛法的解釋有待進一步考察。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學法者選擇具德上師的重要性。凡是自己求過法的上師,都應該恭敬。如果是灌頂、講解續部教言或傳授密法竅訣的根本上師,則必須恭敬,以惡分別念對根本上師妄加觀察、評判,是觸犯甚至破密乘戒的。所以,在一位上師成為你的根本上師之前,要以佛法為標準去判斷這位上師的言行,看他是否具備做上師應有的功德。而一旦確立根本上師與弟子的關系后,弟子就當視上師為佛,上師的教言必須信受奉行。如果是具德上師,他的所想、所言、所行必定符合大乘佛法,弟子謹遵師訓不僅不與依循佛法相矛盾,而且在上師的慈悲攝受、善巧引導下,還能更迅速準確地了達佛法的意旨。由此可見,選擇并依止具德上師后,依法和依人是一致的。
顛倒而持
錯誤領會意義。現在社會上對密法就有很多誤解,認為求了密法以后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喝酒、行淫、殺生等等。要知道,密法中的一些行為是與修行人的證悟境界、修法的場合等密切相關的。只有達到境界才能做相應的行為,否則就會造下嚴重惡業。有句老話:“普通人不能做瑜伽士的行為,瑜伽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順序錯亂而持
密法修行很講究次第,在沒有求得前行的情況下就聽講正行,外前行、內前行順序倒置而受持等,都是不如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