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神話歷史流水賬:推古天皇卷(第二卷)
- 北國散人
- 9160字
- 2021-08-06 18:05:50
第二章 推古朝歷史細述
公元592年12月,推古天皇即位。
推古天皇其父是第29代天皇欽明天皇,欽明天皇的諸多子孫中,有三子一女先后任天皇,分別是:
第30代天皇敏達天皇,在位572年至585年。
第31代天皇用明天皇,在位585年至587年。
第32代天皇崇峻天皇,在位587年至592年。
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在位592年至628年。
推古容色端正,行止規矩,18歲時,曾成為異母兄敏達天皇的皇后。
崇峻天皇死后,群臣推戴原皇后推古繼任,皇后再三辭讓之后,奉玉璽及鏡、劍等神器即位。
593年4月,圣德太子開始主持國政。
要說圣德太子,先說蘇我家。
權臣蘇我家第一代家主叫蘇我稻目。
蘇我稻目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蘇我馬子。
蘇我家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第29代天皇欽明天皇。
欽明和蘇我家大女兒生了第31代用明和第33代推古。
欽明和蘇我家小女兒生了第32代崇駿和一個女孩。
這個女孩名字很難記:“穴穗部間人皇女”。
我簡稱她“穴公主”。
第31代用明又娶了這個異母妹穴公主,生了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后來又娶了蘇我馬子的女兒。
圣德太子、推古、蘇我馬子三人之間就存在這樣一種親戚關系。
關于圣德太子還有一些傳說:
一是,“穴公主”在預產日那天巡視宮中,走到養馬處門口時,動了產意,生下了圣德太子。因此,圣德太子又稱“廄戶皇子”。
有人說,這個傳說可能是日本古人從基督教《圣經》里抄的,《圣經》里說耶穌也是出生在馬廄。
二是,太子生后不久,即能言語,似有圣人智慧。待至成人,可一次聽十人講話,而所記內容不差。太子通佛經、熟儒典。富有遠見而又虛心好學。
三是,太子宅心仁厚,嘗路遇倒臥道旁、衣服襤褸之饑人,太子憐之,分食與之,脫衣贈之。
同年(593年),太子始創建四天王寺。
594年2月,推古天皇詔示太子與蘇我馬子,稱要在日本光大佛法,興隆釋教。
群臣拜領此詔后,競相建寺。
595年5月,高句麗僧慧慈來日,太子師事之。
同年百濟僧慧聰亦來。
慧慈、慧聰被尊為“三寶棟梁”。
596年11月,法興寺落成。
蘇我滅物部之后,即發愿建法興寺。
待其落成,蘇我馬子令長子住持該寺,復請慧慈、慧聰二師移住之。
600年2月,新羅和任那再次開戰。
天皇聞訊,決意派兵征討新羅,大軍連陷新羅五座城池,新羅王惶懼,舉白旗至軍營前,稱情愿割地,但求罷兵。將軍不敢做主,奏報天皇,天皇遣使赴新羅、任那查實后,批準和議。大軍亦隨之撤還。
日軍一撤,新羅再次攻打任那。
注:上卷書提到562年,新羅滅任那,但此后的日本史書,仍常見新羅與任那開戰的記載。有人推測,562年被滅的是任那的“官家”,任那并未完全滅亡。
日韓較中國,其文明萌生大為遲晚,中國是壯年時,他們還在童年,就如每人想了解對自己的兒時的情況,常須倚賴長輩的回憶,如果長輩也沒給他留下詳細記錄的話,那也就只能付之闕如了。
同年(600年),日本始遣使大隋,隋文帝召見其使,垂問其國情。
使節回答:“我大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待日出,則稱,政務可委之吾弟矣。
隋文帝說:“此太無義理。”并訓令使臣告其王改之。
601年2月,圣德太子在一個叫“斑鳩”的地方,開始營建宮室。
“斑鳩”本指一種鳥,即脖子上有斑紋的鴿子。如下圖:

圖2—1 斑鳩
但“斑鳩”在日文中雖然也寫作“斑鳩”,但卻是指另一種鳥,如下圖:

圖2—2 黑頭蠟嘴雀
這種鳥,中文叫:“黑頭蠟嘴雀”。
為什么日本人把“黑頭蠟嘴雀”叫做“斑鳩”呢?
據日本學者推測,當時日本已經有遣隋使從中國回來了,遣隋使一聽,怎么“黑頭蠟嘴雀”和“斑鳩”的叫聲差不多呢,索性干脆,就把“黑頭蠟嘴雀”叫做“斑鳩”了。
后來,人們又把這個常有“黑頭蠟嘴雀”聚集的地方叫做“斑鳩”了。
這個地名一直保留至今,今為奈良縣西北部的斑鳩町。
咱們國家山東省有一個斑鳩店鎮,還是程咬金的故鄉。
圣德太子又為何要在“斑鳩”這個地方大搞開發呢?
一是此地位于外國使節進京的必經之路上。
外國人自大阪港登陸后,無論是走陸路還是溯游而上,都必然會來到“斑鳩”這個地方。
開發“斑鳩”,有利于接納外國移民,吸收先進科技。還可以向外國使節展示發展成果,維持國家體面。
601年3月,日本政府遣使至高句麗、百濟,請求兩國急救任那。
9月,在邊境小島捕獲新羅間諜。
11月,議攻新羅。
602年2月,天皇命圣德太子四弟率大兵兩萬五千出征新羅。
4月,皇四弟大軍到達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的九州島后,開始搜集船只,準備軍糧。
6月,皇四弟突然臥床不起。
10月,百濟和尚觀勒東渡日本,給日本帶來了歷書,觀勒雖然是個和尚,但卻懂奇門遁甲、天文歷法等學問。
603年2月,皇四子病死任上。
4月,皇三子繼任征討新羅大將軍。
7月,皇三子妃暴卒,皇三子撤還。
天皇認為皇四子和皇三子妃的橫死,皆因出征新羅之故,新羅或暗有神助,遂罷征新羅。
11月,圣德太子又將一尊佛像賜給了一個大臣。
這個大臣自稱是中國來的移民,叫“秦河勝”。秦河勝為了供奉佛像,在自己的封地建了一座大寺院。此寺至今尚存,名“廣隆寺”。
603年12月,圣德太子頒布法規,確立新的官員等級制度“冠位十二階”。
把官員分成十二等,使穿不同顏色的官服。
“十二階”即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這十二個等級。
其又可以概括為六個大的等級,即:德、仁、禮、信、義、智,這六大等級。
先不說“德”,單說“仁、禮、信、義、智”,中國人較熟悉的排列順序是“仁、義、禮、智、信”。
為什么日本不用“仁、義、禮、智、信”這個順序呢?
“仁、義、禮、智、信”這種順序,并不強調五者的先后優劣,幾乎可以把它們看成是平行對等的關系。
但是日本這個“仁、禮、信、義、智”,是要按照高低優劣排序的,也就是說,“仁、禮、信、義、智”這五種品德,到底孰優孰劣,那個更值得推崇?這是決定排序的核心的要解決的問題。
“仁、禮、信、義、智”中,“智”被排到最后,列為最低等。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只有“智”,卻沒有“仁、禮、信、義”等品德,那就只能當最小的官了。
再說,“義”的意思,有那么一種為公益或為別人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感覺。應該是比那“智”強點兒。
或者說,一個人愿意為國家犧牲,本身就說明,這人有“智”。所以“義”高于“智”?
按這個思路,守信就是有義、有智?有禮,就包含了,信、義、智?
總之上級的品質包含了下面所有的?
這個感覺似有點兒牽強。
但,把“智”列為最低等,應該有告誡人們不要奸猾的意思。對于這個推測,我還是有自信的。
還有人推測“仁、禮、信、義、智”是和五行相對應的。
仁 對應 木
禮 對應 火
信 對應 土
義 對應 金
智 對應 水
而五行又與五色相對應:
木=青色
火=赤色
土=黃色
金=白色
水=黑色
又有人根據史料,說每個等級帽子顏色不同,就推測:
仁 對應 青色
禮 對應 赤色
信 對應 黃色
義 對應 白色
智 對應 黑色
至于最高等級的“德”,推測應該是包含了“仁、禮、信、義、智”五種品質,顏色應該是尊貴的紫色。
搞這個制度的目的:
一是便于皇家提拔人才。以前皇家只能是任用大伴家、物部家、蘇我家等豪族,有了這個制度,就可以提拔一些寒族出身品學兼優的了。
二是有學者認為此舉是便于對中國和朝鮮的外交。說當時中朝服飾都是五色斑斕的,日本為了國際化,趕上世界先進潮流,所以也要這么弄。
但我查了查,好像公元603年以前,中國官服也并非是這樣多姿多彩的。這個假說且待再考吧。
另外,有學者分析說,蘇我家是不受這個制度約束的,就是說蘇我家是給別人授官的,不是被授官的。
轉年到了公元604年,甲子年,據說日本當時就已經知道中國的讖緯思想(一種對未來的政治預言),根據讖緯思想,每逢甲子年、辛酉年,就會有政治巨變。
圣德太子為了防備國家動亂,主動開始變法。
太子對皇室自相殘殺、權臣放肆跋扈的過往歷史肯定是熟知的。現在又派使者去過大隋了,見識過先進文明的典章制度了。
于是就有必要搞一份日本自己的大法出來。
這個“大法”名叫:“憲法十七條”。
憲法,這里的意思,就是“法令、法”的意思。
而不是近代“憲法”一詞的意思,近代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有約束最高統治者,不讓他侵犯人民權利的作用。
十七條,就是指這部法律的條文有十七條,此后日本歷史上,還有一些法律也是十七條、或者十七的三倍五十一條這樣。所以這也是憲法十七條的影響。
“憲法十七條”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全是用中文古文寫成。
十七條主要內容有要求群臣尊崇佛教、以和為貴、承詔必謹等。其具體內容,請參看本書第四章。
604年9月,改革朝拜禮儀,下詔:
“凡出入宮門,以兩手押地、兩腳跪之。越梱則立行。”
注:“梱”,讀音kǔn,門檻之意。
還是在604年的時候,中國隋煬帝即位。
605年4月,天皇、太子及各王公大臣共同發愿,要造一尊大佛像。
高句麗國王聽說此事,特獻上黃金三百余兩。
605年10月、圣德太子移居斑鳩。
605年,隋朝開始修大運河。
606年4月,佛像造成,被安放于法興寺。
606年7月,圣德太子給推古天皇講佛經《勝鬘經》,三天講完。
勝鬘是古印度一個王妃的名字,人們尊稱她勝鬘夫人(勝,優美的,如“引人入勝”、“勝景”、“勝境”等;鬘,mán,戴在身上作裝飾的花環。勝鬘也就是漂亮的花環的意思)。
《勝鬘經》的主要內容就是勝鬘夫人在其父母的影響下,皈依佛門,成為了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的故事。
推古天皇是女皇,給她講這樣內容的佛經,正合適。
同年,圣德太子又給天皇講了《法華經》,天皇也很高興,賞給太子大片田產,太子不貪,轉手捐給佛寺了。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非常正確的、非常妙的道理的意思;“蓮華”就是“白蓮花”的意思。
這部經書的核心觀點就是“眾生平等,皆可成佛”。
釋迦摩尼身為高貴的王子,宣傳人人平等;
他說普通人也可像白蓮花一樣,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修道成佛;
他說壞蛋經過改造,可以成佛,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些都是挺讓人感動的,所謂“不誦《法華》不知佛恩廣大!”
607年2月。
推古天皇下詔要求臣民禮敬本國神靈,無論是學佛,還是崇儒,都不能忘本。都不能對本國神仙失敬。
607年7月,官居“大禮”的大臣“小野妹子”(男性)被派遣出使隋朝。
使者對隋煬帝說:
“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又獻國書:“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
隋煬帝看后很不高興,對負責接待的官員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607年,法隆寺在斑鳩建成。
608年,隋使裴世清回訪日本。
610年春三月,高句麗王把僧人曇征贈送給日本,(“曇”字發音同“談”)。曇征,“知五經、且能作彩色及紙墨、并造碾硙(niǎn wèi,利用水力啟動的石磨,也就是水磨)。”
高句麗王一看,這兩年隋日關系改善,弄不好,會聯合起來打自己?趕緊給日本送個科學家,也改善一下關系。
611年 百濟、新羅兩國都派人出使大隋,懇請出兵攻打高句麗,隋煬帝隨即下詔,向高句麗宣戰,詔書上說理由是因其“虧喪藩禮”。年底,不堪征兵苦役的百姓起義,隋朝開始大亂。
同年,圣德太子寫成《勝鬘經義疏》,這是一本《勝鬘經》的注釋書。606年的時候,太子給天皇講解過這部經書。
612年 有一個百濟國的名叫“味摩之”的舞蹈家移民日本,自稱曾在吳國(推測就是中國南方)留學過,學的是一種舞蹈,名叫“伎樂舞”。“伎”指“技巧”,比如跳舞的各種姿勢動作,各種肢體語言,帶各種面具,使用多種打擊樂器等。圣德太子組織了一幫少年,讓他們跟“味摩之”學習,千年以后,這種舞蹈,在日本消亡,只留下了許多面具供后人追憶。
這些面具,大都是高鼻梁,鼻尖特別突出,和伊朗人長得很像。

圖2—3 歐洲畫家筆下的伊朗人

圖2—4 伎樂面
咱們國家也有一種古老的戴面具的舞蹈,叫“儺戲”。
“儺”,發音:nuó,
儺戲和伎樂有些類似的地方,比如都戴面具,2007年的時候,還有人在北京組織過兩者的共同表演。
同年,隋煬帝正式率領百萬大軍遠征高句麗。正月出兵、八月敗還。
613年,圣德太子又寫完了一本書,還是一本佛經注釋書,書名是《維摩經注疏》。
“維摩”是“維摩詰”的簡稱,“維摩詰”是人名。
維摩詰是古印度的一個佛教信徒,在家修行,深通佛法,《維摩經》就是記錄他講法的經書。
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也是位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他應該是景仰“維摩詰”,才把自己的字取作“摩詰”的吧。
同年年初,隋煬帝第二次親征高句麗,他和大臣們說:“高句麗小虜,侮慢上國,今拔山移海,尤望克果,況此虜乎!”
6月,隋軍后方督運糧草的大臣楊玄感叛亂,他激勵手下時說:“我身為上柱國,家累巨萬金,至于富貴,無所求也。今不顧破家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消息傳到前線后,楊玄感的同謀者,隋軍高級參謀斛斯政叛國,逃到高句麗。隋煬帝不得已引兵西撤。
隋煬帝懷疑斛斯政親家西北軍區司令元弘嗣也會謀反,就派大臣李淵前去捉拿,并接任其職。
8月,楊玄感兵敗被殺。
一直到年底,隋軍都在各地忙著圍剿其他各路義軍。
614年2月,隋煬帝下詔征天下兵,三征高句麗。
3月,大軍出發,一路上不斷有士卒逃散,隋煬帝已止遏不住。
7月,大軍始至河北邊塞,高句麗王畏懼,遣使執送叛臣斛斯政上表乞降。隋煬帝許之。
8月,煬帝班師回朝,路上御用寶馬四十二匹被匪徒劫去,煬帝無可奈何。
10月,返京后,煬帝要求高句麗國王前來朝貢,高句麗國王拒絕。
11月,煬帝,命令眾大臣攢射斛斯政,烹煮斛斯政尸體后,再讓眾大臣分食之。
年底,洛陽街頭一首民謠流傳開來:“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里。勿浪語,誰道許?”
同年6月,日本政府派官居“大仁”的犬上君御田鍬出訪隋朝。
615年
3月,煬帝因讖語“李氏當為天子”而抄斬老臣李渾(字金才)滿門。
4月,李淵被調往山西,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
8月,煬帝北巡,北方友好盟國突厥突然翻臉,將煬帝一行圍困于邊關雁門關,李淵次子李世民參軍勤王,時年十六。
9月,突厥疑隋有大兵至,解圍退兵。煬帝背棄諾言,對守城將士不加賞賜。
同月,犬上君御田鍬歸國。
同年,圣德太子又出了一本書:《法華義疏》,該書是《法華經》的注釋書。據傳圣德太子的親筆書稿留存到了今天,這份書稿也是日本現存最古的書稿。
回顧一下,圣德太子完成的佛經注釋書有以下三本:
611年,《勝鬘經義疏》
613年,《維摩經注疏》
615年,《法華義疏》
日本史書上說太子著有“三經義疏”,就是指這三本。
616年
7月,隋煬帝南下江都(今揚州市),滯留不歸。
617年
4月,原楊玄感參謀李密率大軍圍逼東都洛陽,發布檄文,數煬帝之罪:“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稱義軍滅隋聲勢是“猶瀉滄海而灌殘熒,舉昆侖而壓小卵。”
5月,李淵起兵反隋。李世民曾勸李淵:“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今太原)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今盜賊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且世人皆傳李氏當應圖讖,故李金才無罪,一朝族滅。大人設能盡賊,則功高不賞,身益危矣!”
李淵嘆曰:“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矣。”
11月,李淵攻占長安
618年
3月,大臣宇文化及殺死煬帝,自稱大丞相,擁兵北上,聲言欲回長安。
5月,李淵稱帝,唐朝建立。
7月,李密與宇文化及血戰得勝。
9月,隋大臣王世充自東都洛陽出擊李密,李密慘敗,降唐。年底,叛唐,被殺。
同年8月,高句麗遣使日本,稱:“隋煬帝興三十萬眾攻我,反之為我所破。故貢獻俘虜貞公、普通二人及鼓吹、弩、拋石之類十物,并土物、駱駝一匹。”
619年
2月,宇文化及流落至山東一帶,被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所殺。
620年
圣德太子又主持編纂了兩本書,一名《天皇記》,一名《國記》。因為這兩本書后來失傳了,所以人們也就僅能根據書名推測《天皇記》是記載天皇譜系的書,《國記》也就是講國家歷史的書。
621年2月,李世民兵圍洛陽。
5月,李世民俘虜前來解圍的竇建德。王世充亦隨即投降李世民。
7月,新任高句麗國王高建武遣使入貢于唐。
622年2月圣德太子死,太子遺言:“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同年,唐高祖李淵以隋末戰士多沒于高句麗,故下書高句麗王建武,相約交換兩國戰俘。建武奉詔,遣還中國人前后以萬數。
錄李淵《賜高句麗王建武書》如下:
朕恭膺寶命,君臨率土,祗順三靈,綏柔萬國。普天之下,情均撫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王既統攝遼左,世居藩服,思稟正朔,遠修職貢。故遣使者,跋涉山川,申布誠懇,朕甚嘉焉。方今六合寧晏,四海清平,玉帛既通,道路無壅。方申輯睦,永敦聘好,各保疆場,豈非盛美。但隋氏季年,連兵構難,攻戰之所,各失其民,遂使骨肉乖離,室家分析,多歷年歲,怨曠不申。今二國通和,義無阻異,在此所有高句麗人等,已令追括,尋即遣送;彼處有此國人者,王可放還,務盡撫育之方,共宏仁恕之道。
623年7月,新羅、任那皆遣使日本,貢上佛像、金塔、舍利、灌頂幡等物,天皇命人把這些寶物分別供奉于廣隆寺、四天王寺。
隨新羅使節來的還有幾位唐國高僧,高僧向天皇建議:貴國在唐留學諸生,皆已學問成就,應當召回重用,且唐國文物昌明,法式完備,發達先進,此后仍宜遣使往學,可作常例。
同年,新羅竟又伐任那,任那歸附新羅。
天皇將討新羅,召眾臣會議。
一臣曰:不可急討,可先遣使窺其虛實,而后擊之,不為晚也。
一臣曰:任那本我藩屬,今新羅伐而有之,國恥孰甚!請我皇提振戎旅,撻伐新羅,光復任那。即或事不得濟,亦寧使任那依附百濟,不可坐視其臣妾于新羅也!
前臣駁之:不然,百濟亦反復無信之國,豈可失任那于百濟耶!
天皇聞之,暫罷征議,且遣使赴新羅、任那,使節至彼國境,唯見新羅來人接應,不見任那國人影蹤。使節責新羅曰:任那乃我藩屬,爾新羅何敢悍然取之!
新羅惶懼,稱愿遣使并獻新、任兩國租稅。
日本國使權允其請,攜新羅使正待乘船歸國之時,只見洋面突現連檣千里,旌旗蔽空,原來是數萬日軍、蜂擁而來。
新羅使駭然遁散,日本國使接應本邦人馬,且在國境駐屯。
新羅國主畏服,再遣使至軍前表明謝罪之意,后天皇聞之,恕之不問,惟令大軍奉租稅撤還。任那復國之事其了局竟如此。
624年4月,天皇聽聞有僧人執斧毆打祖父,于是命人悉聚諸寺僧尼,訊問此事是否屬實。
百濟僧觀勒上奏稱:佛法自西國至于漢經三百歲,至于百濟國僅一百年,然我百濟王聞日本天皇賢哲,貢上佛像及內典,至今未滿百歲,故當今時,以僧尼未習法律,輕犯惡逆。是以諸僧尼惶懼以不知所如,仰愿其除悪逆者以外悉赦而勿罪,是大功徳也。天皇然之。
同月,天皇下詔曰稱:求道之人尚且犯法,其何以教誨俗眾!今后設“僧正”、“僧都”等職,以之“檢校僧尼”。
隨后,有命百濟僧觀勒為“僧正”。
9月,核查全國佛寺及僧尼,登記各寺及其僧尼信息,查得時有佛寺46座,僧816人,尼569人,合計1385人。
10月,蘇我馬子上書天皇,稱“葛城縣”為其祖籍,請天皇賜該地予蘇我家,天皇不允,稱:平日對國舅雖言聽計從,唯今割地之事不可許也。許之,則吾后世必受失地之譏,而亦留國舅以不忠之名。
下卷書將提到,天皇家仿唐制度,定“公地公民”之制,大臣唯食俸祿,不得有寸土。推古朝時,土地尚為私有,至于其制度如何嬗變,有何時局背景,且待下卷細講。
同年,唐太史令傅奕上疏請除佛法曰:“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托。使不忠不孝削發而揖君親,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賦。偽啟三涂,謬張六道,恐愒愚夫,詐欺庸品。乃追懺既往之罪,虛規將來之福;布施萬錢,希萬倍之報,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憚科禁,輕犯憲章;有造為惡逆,身墜刑網,方乃獄中禮佛,規免其罪。且生死壽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主;貧富貴賤,功業所招;而愚僧矯詐,皆云由佛。竊人主之權,擅造化之力,其為害政,良可悲矣!降自羲、農,至于有漢,皆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久。漢明帝始立胡神,西域桑門自傳其法。西晉以上,國有嚴科,不許中國之人輒行髡發之事。洎于苻、石,羌、胡亂華,主庸臣佞,政虐祚短,梁武、齊襄,足為明鏡。今天下僧尼,數盈十萬,剪刻繒彩,裝束泥人,競為厭魅,迷惑萬姓。請令匹配,即成十成馀戶,產育男女,十年長養,一紀教訓,可以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則妖惑之風自革,淳樸之化還興。竊見齊朝章仇子佗表言:‘僧尼徒眾,糜損國家,寺塔奢侈,虛費金帛。’為諸僧附會宰相,對朝讒毀,諸尼依托妃、主,潛行謗讟,子佗竟被囚執,刑于都市。及周武平齊,制封其墓。臣雖不敏,竊慕其蹤。”
李淵詔百官議其事,唯太仆卿張道源稱奕言合理。蕭瑀曰:“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無法,當治其罪。”奕曰:“人之大倫,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蕭瑀不生于空桑,乃遵無父之教。非孝者無親,瑀之謂矣!”瑀不能對,但合手曰:“地獄之設,正為是人!”
同年,高句麗王建武“遣使內附,受正朔,請頒歷”。唐派前刑部尚書出使至高句麗,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隨行的有道士,并帶去天尊像,“為之講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觀聽者數千人”。唐同時冊封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冊封新羅王金真平為柱國、樂浪郡王、新羅王。
同年,唐定官制、律令、稅制,開始實行均田制(可粗略理解為把國有土地租給農民種的制度,其細節規定很繁雜。下卷書中將提到,日本學習均田制,也搞了土地國有,出租承包給農民種這套,改名叫班田制。)
625高句麗王贈送給日本一高僧,法號慧灌,天皇任之為僧正。
626年
4月,李淵下令,惟精勤修煉之僧尼、道士可以供養,其他“庸猥粗穢者”,皆勒令還俗。京師留寺三所,觀二所,諸州各留一所,余皆罷之。
5月,蘇我馬子死。
6月4日,唐有玄武門之變,同日大赦天下,稱僧尼及男女道士皆可一仍其舊。
8月,李淵讓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同年,新羅、百濟遣使訟建武,云閉其道路,不得入朝。詔員外散騎侍郎硃子奢往和解之。建武奉表謝罪,請與新羅對使會盟。
627年,日本無大事,唐改元貞觀,是年為貞觀元年。
7月,百濟攻新羅,拔其西界二城,擄走男女三百余口。新羅急求救于唐,百濟王聞之,遂罷兵。
8月,百濟王遣其侄名喚福信者入唐,唐太宗訓之曰:“(百濟)王世為君長,撫有東蕃,海隅遐曠,風濤艱阻,忠款之至,職貢相尋,尚想嘉猷,甚以欣慰。朕祗承寵命,君臨區宇,思弘正道,愛育黎元,舟車所通,風雨所及,期之遂性,咸使乂安。新羅王金真平,朕之蕃臣,王之鄰國,每聞遣師,征討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朕已對王侄福信及高句麗新羅使人,具敕通和,咸許輯睦。王必須忘彼前怨,識朕本懷,共篤鄰情,即停兵革。”
福信回國后,百濟王奉表陳謝。
百濟王雖外稱順命,內實相仇如故。
628年,2月百濟復侵攻新羅邊城,不克而還。
同月推古天皇患病臥床不起。
3月發生日全食(中日史書同有記載),天皇亦病重,醫治無效。
天皇自知將不久,遂急召“田村皇子”,謂之曰:
“升天位而經綸鴻基,馭萬機以亭育黎元,本非輒言,恒之所重。故汝慎以察之,不可輕言。”
又召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警告他莫以未熟之身,存非分之望,不可妄言獨斷,須從群臣之議。
次日,天皇即崩。享年75歲。
4月中連續兩日天雨冰雹,其大如桃核、李子。而此年春夏之間復又大旱。
究竟田村皇子何許人也,如何即位,如何為治,且待下卷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