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恩師袁隆平:袁隆平的親筆信作者名: 毛昌祥本章字數: 732字更新時間: 2021-08-04 15:25:51
前言
我至今還保留著袁隆平院士寫的一些親筆信。這是20世紀80至90年代,我在他手下擔任分管科研和外事的副主任時,他寫的一些信函,主要是寫給我的,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原件,是很珍貴的資料。那個時候的情況是:
1.20世紀70年代中期,雜交水稻研發在中國取得成功,引起國際關注,袁隆平開始成為國際名人。他除了在國內繼續引領雜交水稻新發展外,還向國外傳授雜交水稻技術,開展國際合作。在國內外忙碌奔波的同時,他收獲了諸多國際獎項。
2.雜交水稻研究從秈型三系雜交稻向兩系雜交稻,尤其是亞種間雜交稻發展,逐步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和進展。雖然還有很多難關,但袁隆平一直以科學的策略穩穩地把握著它的發展方向。
3.成立不到十年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還處在邊建設邊組織和培養人才、推廣科研成果、協調國內協作攻關等多項工作的繁忙階段,很多具體決策都壓到了袁隆平頭上。
4.由一個偏遠山城農校的普通教師,轉換為統領有100多名職工的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專業研究所的領軍人這個角色,袁隆平還需要積累經驗,需要培養得力助手,需要建設人才隊伍。
5.處于55到65歲這個年齡段的袁隆平,由于常年勞累,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他患有多種疾病,如肩背肌肉勞損、過敏性胃腸炎等。他一直在進行治療。加上當時他的家屬還在安江,他只好在長沙和安江兩地之間奔波,而更多的時間是在國內外出差。
6.當時交通、通訊不太方便,長途電話也很難打。通過信函進行聯系,成了我們之間溝通的主要渠道。一封平信從安江寄到長沙,順利的話需要三四天。
這些信函牽涉的內容繁雜,大多是與工作有關的。不了解一點背景,想讀懂這些信函里的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我雖然是當事人,但也只能選擇重點,結合當時的情況作簡要說明,希望可以幫助讀者盡可能了解得多一點。
毛昌祥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