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有朋自遠方來
書名: 盛唐:帝國的崛起作者名: 幽靈的輕語本章字數: 2065字更新時間: 2022-05-25 23:19:55
黃之棟兩口子原本是不打算來長安的。
在認識到了玻璃的獨特之處后,他們深知這種晶瑩剔透猶如水晶的器材定然是值錢無比的。
而方尋的才學大家都有目共睹,加之又深受當今圣上的器重,去到帝都絕對會榮耀加身。
只是因一個空口承諾,就貿然前往長安分喝一杯羹,這和虎口奪食有什么區別?
最后還是在無名村的百姓勸說下,兩人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了長安。
“中原人一直看不起我們百越,公子一個人在長安,恐怕無人可用。”
“公子身邊一個可信任的人都沒有,如果你們能去幫忙,我們也能放心一點了。”
這是無名村村民統一的想法。
就算如此,當黃之棟夫妻倆看到方尋府邸前掛著的那塊云陽侯府牌匾時,兩人還是萌生了畏葸退縮之心。
直到面見了方尋,觀察到了對方的神情和言語后,兩人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他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得知無名村的村民對自己如此擔心,方尋也不由得燃起了思鄉之情。
別看方尋表明風光無限,盛名滿長安,圣上許特權,但方尋還是感覺自己像是個局外人一樣,對長安沒有歸屬感。
他穿越到這個世界便和方巧倆人相依為命,是無名村的村民才讓他有了一絲溫暖。
如果日后方尋想組建自己的護衛隊,人選也是從無名村里面挑,而不會在自己的食邑里面選。
食邑對領主的忠誠度絕對是毋容置疑的,不過方尋總覺得這種忠誠有種不真實感,不像無名村那樣實在。
方尋會這么想,主要也是因為他是現代人穿越過來的,思維和當下的人自然也就不同。
古代人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地下的食邑對領主忠誠是天經地義的事,何況領主還掌握著他們的命脈,也就更不用擔心他們會背叛了。
這種事方尋一個現代人是沒辦法感同身受的,反而是無名村忠誠,方尋卻可以直面的了解到。
這些人還是災民的時候,是誰解決了饑荒之苦?是方尋。
寒風陣陣,這些人衣不蔽體,是誰給了他們御寒之物?是方尋。
這些人在開村之始,出行難飲水難灌溉難,就連住的地方也是寒不能擋風,陰不可擋雨,是誰解決的?是方尋。
當這些人吃了上頓沒下頓,是誰帶領他們發家致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饒村莊?也是方尋。
百越被各郡瞧不起,被稱為蠻夷之地,是誰帶領百越脫貧,成為了現在迅速發展,誰都不敢小瞧的郡?還是方尋。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方尋還把自來水直接引到了他們家門口呢。
正因為有著這么多層關系在,對于他們的忠誠方尋才能毫無保留的選擇信任,甚至把家業直接交給了秦子路王陽和鄒泰三人打理,心無旁騖的前來長安的。
如果不是百越現在正在修建郡直道,需要有人代表方尋去協助馮智戴,方尋早就把秦子路三人招來長安了。
有他們在,方尋宏圖的進度也能加快幾分。
“現在的難題是,可用的人太少了,生產玻璃用到的材料太過常見,根本無法保密。”
任明飛喝了口酒,擔憂的說到。
對于這一點,方尋也是極為贊同,當初意大利人生產玻璃時,為了做好保密工作,就把那些工匠趕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讓他們在那里生產玻璃,一輩子都不準離開那座孤島。
難不成讓方尋有樣學樣嗎?
這種事,方尋自然是做不出來的。
“沒有必要保密。”方尋笑道:“上次你們也看到了,我制作的玻璃和西域進貢的琉璃其實也沒多大區別,只不過是更加的透明一點罷了,一樣還是有很多雜色和氣泡在里面。”
“因為那會時間緊迫,根本就沒做好澄清和脫色處理,現在要把玻璃當成商品去制作,工序自然也就不能勝,那么我們只要把這兩門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怕別人模仿。”
“再說了,我也不打算把玻璃的定位設得有多高貴,價格自然也不會太高,讓所有人都用得上并且因它的存在而帶來便利,這才是玻璃存在的意義。”
對此黃之棟卻無法理解,疑惑道:“玻璃我也看過,感覺這種器材除了制成像琉璃那樣高貴的寶器之外,雕龍刻鳳彰顯尊貴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用法了,如果只是制作成普通的器皿,不就和陶瓷一樣了嗎,這樣一來意義就不大了。”
方尋笑了笑,指著窗戶道:“你們看窗外,春夏秋我們都可以開窗,到了冬天,為了不被寒風侵襲,就不得不把窗扇關上,但這樣的話屋內光線就不夠充足了。”
“但如果從窗扇的中間鑿空,然后裝上玻璃片,那么就算關上窗扇,也不會對采光有任的何影響。”
任明飛和黃之棟兩人互看了一眼,同時道:“甚秒。”
宋繼蘭也佩服道:“這確實是一項造福百姓的發明。”
產品的定位已經確定了,接下來只要商談好價格和生產細節,擇日便可前往云陽縣落實。
眾人商量后決定,由于任明飛現在任職于大理寺,所以需要方尋出面去向李世民申請,把任明飛調給方尋。
等任明飛的事情解決了,就啟程前往云陽縣,由封地里的食邑負責生產玻璃并制作成門窗,任明飛和黃之棟則負責澄清劑和脫色劑的制備。
宋繼蘭的任務是負責統計每人制作門窗的數量,以及工人的月錢發放,簡單說就是做賬房先生。
聽到自己的工作需要用到數術,宋繼蘭立即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連連拒絕:“不行不行,這個我肯定做不了,賬房一般人都做不來,何況像我這樣沒學過什么數術的人呢。”
“你沒背過九九歌嗎?”九九歌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九九乘法表類似,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也成為了大多數百姓必學的一門學問。
就算是農民,也能深熟此歌,否則拿農作物出去賣時,別人多要幾斤都算不出價格,那不得虧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