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么會覺得累:神奇的人體生物鐘
- (德)蒂爾?倫內伯格
- 5592字
- 2021-12-30 13:39:14
第1章 不同的世界
案例
每逢必須早起去上學的清晨,安妮總會感到徹骨的寒冷。她用浴袍把自己裹起來,快速套上厚襪子,拖著步子去衛生間刷牙。連一句“早上好”都沒對爸爸說,她也不期待爸爸會對她說“早上好”。若不是安妮悶悶不樂地將父親從洗臉盆旁推開,擠出一點地方洗臉刷牙,別人會以為這倆人根本沒發覺對方的存在。這只是圣誕節前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早晨,安妮像往常一樣起得很晚,她和父親吉姆其實還沒真正醒來,他們努力地掙扎著進入這個真實的世界。從前,吉姆喜歡用手動刮胡刀,這樣刮得比較干凈。但是現在,因為要早起,所以不得不忍受電動剃須刀那討厭的嗡嗡聲,以免在沒睡醒的時候用刮胡刀手動刮傷自己。
吉姆的妻子海倫和兒子托比已經在樓下開始準備早餐了。爸爸和女兒的早晨是安靜無聲的,與此相反,兒子和媽媽卻歡快得像一對金絲雀——托比剛剛講了學校組織去參觀恐龍展覽的事情,他不停地說自己看到了哪些恐龍。海倫在為孩子們準備課間餐的時候,托比在鋪餐桌,他把玉米片放到麥片碗的前面,突然被玉米片包裝盒背面的內容吸引住了。包裝盒背面介紹了明年舉行的恐龍圖片展,每一盒都有一張恐龍卡片。他認真地看完介紹決定以后少吃巧克力脆條,多吃炸玉米片,每天早上至少兩勺。
海倫在為女兒準備面包時總是特別用心。安妮通常只喝一杯茶就去上學了,所以她得保證讓女兒在第一節課下課后吃一塊面包。安妮自從邁進青春期的門檻之后,早上離開家前就基本不吃任何東西了。在“正常吃早餐”這場無休止的戰斗中,海倫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有一次吉姆想給母女倆的“戰斗”畫上句號:“干脆給她準備課間餐面包吧,做她喜歡吃的,這樣在學校餓了的時候,她自然就會吃了。”當然父母從來不能確定,女兒是否真的吃了面包,他們只是知道,安妮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要求母親嘗試改變蘸醬的口味。海倫想,女兒應該把面包吃下去了。
將近7點的時候吉姆加入妻子與兒子的快樂早餐。他給了托比和海倫每人一個早安吻。海倫馬上把一大杯咖啡送到他手心,三個人坐到了餐桌旁。海倫像往常一樣催促著樓上的安妮:“安妮,動作快點,20分鐘后公交車就到了!”幸運的是,公交車站就在家門口。安妮充分利用了這個地理優勢,在公交車來到的最后一分鐘才走下樓來。終于,安妮下樓了,慢慢地坐到了桌子旁,開始享受她的早餐。托比繼續興致勃勃地講著恐龍,但是多半只是對著母親講。只有在托比想氣氣姐姐的時候,才會與安妮說話。通常在早餐時間,安妮是一個無力保護自己的弱者。但是她會在當天晚一些的時候予以回擊,徹徹底底地報復她的弟弟托比。
海倫一邊用一只耳朵聽著托比說話,一邊忙著安排一整天的活動,她列出一張清單,記下必須做的事情。她時不時地交代吉姆或者安妮應該去做什么。和丈夫的交談最好在夏天的清晨展開,這個時候,廚房里已經灑滿了陽光。他們有時候也會在外面陽臺上吃早餐。但是現在這個季節,孩子們已經坐在課堂上的時候太陽才剛剛升起,一家人都少了一些活力。海倫想讓吉姆替自己去開晚上的家長會,因為他在晚上的精神會比較好,而且自己也可以早點上床睡覺。
安妮正在思考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為什么第一節課必須是數學課,而不是藝術課、歷史課或者其他科目呢?雖然她的數學還不錯,但是在解數學題的時候,至少需要調動一半的大腦來發揮作用,不管她幾點起床,她的大腦在10點之前根本不能正常運行。安妮拿著她的外套出門了,吉姆在后面看到了安妮T恤背后寫著一句話——“早起早睡,有健康,有財富,同樣有死亡”1——他露出了今天的第一個微笑。
理論
毫不夸張地說,每天早晨,在幾百萬個家庭里都上演著與上面這個故事相同或類似的場景。這樣看來,這個故事似乎沒什么特別的,它從“人們在早上的清醒程度”展開。這個故事里出現了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的人:早晨非常清醒的人與早晨不清醒的人。故事中隱藏著大量的信息,讀者或許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信息背后隱含著很多問題:
·早上清醒程度的差別是由性別差異導致的嗎?是由年齡導致的嗎?與基因或者社會環境有關嗎?
·人們在白天不同時段的清醒程度因人而異嗎?
·如果清醒程度存在差異,那么入睡是否也各有不同呢?
·不同的清醒/入睡類型與飲食習慣有怎樣的關聯?
·不同學科的學習狀態是否與上課時間或清醒時間有關?
有些問題的答案已經在案例中給出了,讓我們系統地回顧一下故事的內容。故事篇幅不長,包含了日常生活中有關時間認知的不同層面,故事的第一段包含了很多與時間有關的信息:它開始于一個工作日的早晨,圣誕節很快就要到了。為了能夠明確相關的時間細節,我們必須知道這家人住在哪里,不同地域會使故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通過字里行間的細節展現,我們可以確定,這家人住在北美或者北歐的發達國家,因為圣誕節前戶外很昏暗(一定是在北半球),此外還應該注意到其他的細節:兩個孩子、電動剃須刀、校車、一棟有陽臺的二層別墅、早餐吃的是玉米片和巧克力脆片、一大杯咖啡等等。
為了能夠對故事做出正確的評價,出場人物的年齡也應該估計一下,雖然人物年齡沒有明確給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故事中的細節做出推測。我們先來推測相對年齡:托比貌似比安妮小,吉姆大概比海倫大一些。托比對恐龍非常有興趣,同時也能讀懂玉米片包裝盒背面的文字,那么他有可能6歲或者7歲。安妮年長一些,并且(不久前)進入青春期。我們假定她大約14歲1。海倫和吉姆也許在30歲左右有了第一個孩子,吉姆也許比海倫大3歲。因此海倫42歲,吉姆46歲,當然,這都是推測。現實生活中,海倫當然有可能28歲,吉姆80歲。
既然我們對出場人物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可以回到“清醒狀態的不同類型”這個話題上了。父親和女兒看似不是特別健談,安妮是對父親不滿,還是因為不得不早起而悶悶不樂呢?為什么父親并沒有試著安慰女兒呢?也許他對女兒也有不滿?海倫和托比看起來很愉快,他們已經完全清醒,在廚房里顯得非常活躍。這個故事并不是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家庭關系,而是要為讀者展示清醒狀態的不同類型,也就是揭示不同的人在早上的清醒程度是不一樣的這一事實。
與吉姆相比,海倫更加清醒,與安妮相比,托比更加清醒。因此,清醒類型的差別應該不是性別差異導致的,顯然也與年齡無關,甚至也不是由基因和文化環境決定的,否則,兩個大人就會同時比兩個孩子早起或者晚起(年齡與性別對清醒類型的影響,我會在《青春的盡頭》這一章進一步闡述)。
同時,這個故事回答了以下兩個問題:
·人們在白天的不同時段的清醒程度因人而異嗎?
·清醒類型是否反映了某些人在特定時間段醒來的難易程度?
當吉姆的孩子還沒上學的時候,他沒有必要早起,可以精神飽滿地好好刮胡子。即使安妮沒有起那么早,她似乎也要在上午10點之后才能很好地學數學。不同的清醒類型意味著不同的入睡類型。海倫在早晨非常精神,但是到了晚上她很早就困了。吉姆在工作日必須和海倫一樣早起,他在早晨非常困,晚上他卻特別精神——孩子們睡覺之后,他還能享受一段輕松的時光。
清醒類型看起來與睡覺時間有關。從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作息習慣,我們稱之為“時間類型”(Chronotypen)1,在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中,人們常以鳥與時間類型相關聯,例如“早起”或“晚起”的鳥2。人們通常都會用云雀(早睡早起)和貓頭鷹(晚睡晚起)做比喻,因此,我們很容易就會誤認為只有這兩種類型。對人類全體簡單區分為兩種類型是不準確的,其中很難將眾多人體特性全部考慮進來,與人體有關的任何規律都存在例外,畢竟,我們對自身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通過發放幾千張關于睡眠習慣的調查問卷3,我們進行了多年的時間類型研究。定義時間點有時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諸如“你何時聽見了槍響?”“什么時候漲潮?”或者“太陽什么時候升起?”這類問題很好回答,因為這些問題可以給出明確的界定。但是,“你通常什么時候入睡?”或者“你通常什么時候醒來?”就不好回答了。讓我們觀察三個不同睡眠類型的例子。A的睡覺時間是22點至6點,B的睡覺時間是22點至8點, C的睡覺時間是24點至6點。如果把睡眠時間定義為入睡的時間,那么A與B屬于同一類型。如果把睡眠時間定義為醒來的時間,那么A與C屬于同一類型。困難在于,睡眠至少有兩種彼此區別又聯系的特性。在下一個章節,讀者們將會讀到有關睡眠時間和睡眠持續時間方面的內容。
如果以睡眠時間的中點來定義不同睡眠類型,以上問題就很好解決了。睡眠中點很容易計算:如果一個人通常在午夜入睡,8點起床,那么他的睡眠中點就是4點。“通常”這個詞反復出現是為了強調這是一般的情況,不是諸如參加聚會或者需要加班的情況。A的睡眠中點是2點,B的睡眠中點晚了1個小時,是3點,C和B的睡眠中點是相同的,只不過C的睡眠持續時間比B少了4小時:他晚睡2小時,早起2小時。
根據數據庫中的海量信息,我們可以針對不同人群的睡眠習慣進行流行病學1式的研究。上圖顯示了睡眠中點在中歐的分布2(80 000個受訪者,其中多數為德國人)。睡眠中點的分布幾乎占滿了整個表盤1,只是分布在表盤的右側的受訪者多一些,這說明較晚的時間類型多于較早的時間類型。“云雀”和“貓頭鷹”,或者A型和B型這類劃分就像用“矮人”和“巨人”描述一個群體的身高一樣,不能完全展現實際情況。這種成對的反義詞只有在描述分布曲線兩端的人的時候才有意義,這些極端情況很少被提及。
我們使用了休息日的數據作為某人睡眠習慣的判斷標準,因為在休息日,人們的睡眠習慣不會受到工作或者學校放學時間的影響,而是完全取決于個體的選擇,取決于人們的體內時鐘。在我們的數據庫中,14%的被試者睡眠中點在4點半至5點。如果一個人的睡眠時間為8小時,那么在休息日這些人上床睡覺的時間在24點半至1點,睡醒的時間在8點半至9點。60%的睡眠中點在3點半至5點。少數人的睡眠中點在1點半至2點,這些典型的“云雀”們在休息日里21點半至22點就上床睡覺了,第二天5點半至6點醒來。此外還存在極端的早起類型,他們的睡眠中點無法在圖表中標記出來,因為他們確實是鳳毛麟角。4%的人睡眠中點在3點至3點半之間,位于分布圖的末尾,很多人的睡眠時間甚至更晚。
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是根據睡眠習慣來定義時間類型的。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讀者們會看到,時間類型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睡眠習慣只是我們體內時間的一部分。體內時間決定了我們所有的身體機能,從基因到活躍時間,從體溫、荷爾蒙的變化到認知能力(例如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雜志上關于體內時間的文章常常給讀者們提出這樣的建議——“某些時候對疼痛的感知度最低,適合去看牙醫”“某些時候鍛煉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某些時候最適合做數學題或者寫詩”等等。媒體發現了我們體內時間的重要性,對此我既驚訝又高興。但是有些文章把這種現象看得太簡單了。
事實上,生物學家們考察了我們生命的絕大多數方面,我們的精神生活、情感狀態、疼痛感知等。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狀態不僅僅受荷爾蒙的影響。因此,對于“最好做什么”“何時做”這類問題,我們應該更慎重地提出建議。即使是“什么時候去看牙醫”或者“什么時候鍛煉”這類建議,也應該慎重。如果人們對自己的時間類型不了解,那么這種建議的價值也是有限的,有些人的體內時間與建議時間可能會相差6小時。
不同個體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可以完成的事情并不相同。我們的工作效率在一天之中不斷變化,變化的細節取決于個體屬于的時間類型。在上文案例中,安妮問自己怎樣才能在不適合的時候完成數學作業,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個體的許多特性在白天和夜晚的區別非常大,不僅僅是工作效率的問題。如果在午夜被叫醒,并要求剛起床就吃東西,沒有人可以吃得下,為什么安妮就不得不在自己的“午夜”時間被叫醒并且起床吃飯呢?安妮T恤上的口號不僅是對早起早睡的相關格言提出質疑,同時也表明她意識到了自己的生物鐘與眾不同。
1 詹姆士·托貝爾斯《時間狂言》里的一句話。
1 關于青春期的起始年齡,世界各地略有不同,這與飲食和文化環境有關。如今人們可以通過生物化學方法來測試特定激素以便確定青春期。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通常是通過某些明顯的征兆來確定青春期:女孩子的月經初潮,男孩子睪丸和陰莖的發育。四肢停止生長標志著青春期的結束。
1 由希臘語“時間”(chronos)派生而來。
2 早在我們開始研究人類的時間類型之前,我們就已經知道不同種類的鳥會在特定的時刻鳴叫。在中歐,紅尾鴝在太陽升起時鳴叫,知更鳥、烏鴉、鷦鷯、布谷鳥、大山雀、柳鶯同樣在太陽升起時鳴叫。本書所探究的問題是同一種類即人類具有的不同時間類型,而鳥類時鐘則描述了具有相同時間類型的不同鳥類。
3 慕尼黑時間類型調查問卷(MCTQ)。在撰寫本書的時候,我們的數據庫有80 000份數據。原來我們使用書面調查問卷,后來使用互聯網調查。
1 流行病學原指研究一定人群中疾病的成因和分布。人類睡眠和飲食的行為也是流行病學家研究的對象。研究對象的擴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某些疾病的形成也可能與日常的行為習慣有關。
2 為了確定一種特性或標志,我們確定一定的范疇,就像一種時間“盒子”。在上面圖表中,我們把時間“盒子”確定為30分鐘間隔。所有睡眠中點在1點半到2點的人都算作這個“盒子”里的人。睡眠在2點的人不屬于這個盒子,我們把他算作2點到2點半這個“盒子”里的(睡眠中點是2點半的人算作下一個“盒子”里的人)。然后根據數量制作柱狀圖形。為了能夠比較不同人群的睡眠分布,我們把每個“盒子”里的人數計算成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1 完全對稱的分布被稱為正態分布或鐘形分布(因為它的形狀像鐘);原本它被稱為高斯分布,以此紀念數學家高斯發明了計算這種分布的公式。如果你每天都記錄上班路上需要的時間,你也能夠算出花費在路上的平均時間,這不會得出一個完全對稱的正態分布圖形。人們當然都想盡可能地縮短通勤時間,但是影響通勤時間的因素更多地是負面因素,且負面因素的威力經常還很大。如果做成圖標,那么就會呈現出輕微不對稱的分布,例如在我們的例子里:較晚的時間類型略多于較早的時間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