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救命的“煮餑餑”——窩窩頭

宋朝稱餃子為“角子”,明朝把餃子叫“水點心”,清朝則依照滿族習俗,把餃子稱為“煮餑餑”。

李自成非常喜歡吃餃子,據說他造反的最大理由就是為了天天吃餃子。后來他終于打進了北京城,可以實現天天吃餃子的夢想了。傳說李自成命里注定要當十八年皇帝,但他進北京城后,連吃了十八天餃子,吃餃子就是過年,吃一頓餃子就等于過了一年,這吃了十八頓就等于過了十八年,把命里的福分都耗完了,就沒法再在北京城里待下去了。

這故事雖然是市井民間杜撰出來的,但也從側面證明一點:北京人喜歡吃餃子。老北京人不光喜歡吃餃子,還特別喜歡吃一種味道比較奇怪的餃子——茴香餡餃子。因“茴香”和“回鄉”同音,因此,過年的時候,多會包茴香餡餃子。除了北京之外,也只有河北和東北的一些地方吃這種餡兒的餃子。其他地方的人,大都受不了這個味兒了。

位于東四大街的合芳樓點心鋪

老北京旗人,稱餃子為“煮餑餑”。所謂餑餑,是旗人對除面條外的所有面食的統稱。由幾種粗糧經碾磨加工,粉碎成“面狀”,制成的食物就叫餑餑。

滿族人是漁獵民族,長期在野外捕獵和征戰,攜帶餑餑既省事又扛餓,于是居家時也常常吃餑餑。后來清軍入主中原,也將這一習俗帶入關內,就將除面條外的一切面食稱之為餑餑。他們不僅把糕點稱作“餑餑”,把水餃稱為“煮餑餑”,還把烤烙的面墩叫“硬面餑餑”“墩餑餑”。因此漢民們把滿族餑餑又叫“韃子餑餑”。傳說過去的京城老字號餑餑鋪必須在門外懸掛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牌匾,以示其正規。

在清朝,每年過年的時候,都要吃煮餑餑,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現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清朝有關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普通百姓家吃煮餑餑,皇帝家也不例外。但是清朝皇帝過年吃的煮餑餑卻是素餡的。這是為什么呢?據說清太祖努爾哈赤覺得自己連年征戰,殺人太多有損陰德,就立了個規矩,元旦祭天祭祖用素餡煮餑餑。從此之后,每年過年,清朝皇帝都得吃素餡煮餑餑。但這皇帝吃的素餡餃子,自然也是精心制作而成,餡兒是由馬齒莧(知壽菜)、金針菜、木耳,輔以蘑菇、筍絲、面筋及豆腐干、雞蛋等做成的。

不光如此,皇帝在除夕還只能獨自吃煮餑餑。比如嘉慶四年的除夕夜,嘉慶帝是在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東小屋獨自吃餃子的。當時一只碗里盛著六個素餡餃子,前面三個淺碗里盛著涼菜、醬醋等。餃子碗旁邊還放著一個碗,放著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兩枚錢幣。嘉慶吃完餃子,太監再用瓷碟盛一個餃子,放一塊紅姜,送到佛堂上敬佛。但到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就可以吃肉餡餃子了。清朝的十二個皇帝中,最愛吃餃子的恐怕得數光緒皇帝了。有一年除夕夜,光緒一頓吃了四十個餃子。那年光緒也就十幾歲,正可謂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老北京有句俗語:“送信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煮餑餑。”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舊時每年到了臘月,欠租、負債的人必須在這時清償債務,過年像過關一樣,所以稱為年關。到了臘月初八,要賬的、逼債的,可就全都要登門了。到了臘月二十三,關東糖祭祀灶王爺的時候,是逼債逼得最緊的時候。過了除夕晚上,吃完餃子以后,再見到債主就要說聲恭喜發財,而債主也只能苦笑一聲,說聲同喜,不再要賬。這才算是闖過一次年關。

每年到了年底,五行八作,三百六十行,幾乎都要歇業,唯獨有幾種買賣生意反倒更紅火了。一種是剃頭挑子、澡堂子,一到年底反而要漲價。澡堂子平時價格是固定的,但是從臘月二十起,每天漲一大枚,直到年三十為止。因為到了年底,就算是一年到頭不洗澡的人,也要洗一洗,去掉這一年的“穢氣”。剃頭也是這樣,平時三五枚就可以剃頭了,這時候得二十枚,漲好幾倍。

另外一種年關紅火的買賣是開當鋪。老北京的當鋪相當發達,這京城里朝廷高官多、富商多,生意就多,況且每三年還有近萬舉人來到京城參加會試,難免會有不順手的時候,那就需要去當鋪救急了。這老北京的當鋪,不少是達官貴人開的,如光緒年間有名的守舊派代表人物剛毅,雖不算是貪官,也在京城開設了幾家當鋪。當鋪平時是開門晚,關門早,可是到了年三十,卻要通宵營業,專等過不起年的窮人來“跳火坑”。

在老北京,還有一種茶館,叫避難館。這些茶館平時正常營業,一到了年三十,通宵不關門,生著爐火,掛著棉門簾抵擋著門外的寒氣。那些欠了糧食錢、煤柴賬,或者拖欠房租,無法償還的,就來這里躲債,美其名曰“喝茶”。

民國時期一家當鋪的招牌

崇文門外大街東曉市路南就有一間這樣的茶館,名叫德勝館。每年的年三十晚上,這里坐著滿滿的人。這些人一個個愁眉苦臉,長吁短嘆,默默無言。或者是伏案大睡,或者是眼盯著掛鐘,就等著鞭炮聲響起。只有等吃上了煮餑餑,這一年才算過去了,也就不用再去當鋪,把家底都給當光了。

老北京茶館種類

老北京的茶館

老北京的茶館大致可以分為六種,分別是:大茶館、清茶館、二葷鋪、書茶館、棋茶館和野茶館。大茶館顧名思義,場地要大。清茶館只賣茶水,不備飯食。茶館前掛著木板招牌,上刻“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葉名稱。二葷鋪是既賣清茶又賣酒飯的鋪子。書茶館,則是上午賣清茶,下午和晚上請藝人臨場說評書,行話為“白天”“燈晚兒”。棋茶館設備簡陋,有圓木方木數根,埋在地下,或者干脆用磚垛代替,上面鋪上木板,畫上棋盤,茶客們在此飲茶對弈。野茶館設在郊外,一般就是幾間土房,四邊圍上竹籬笆,頂子用葦箔一蓋,內中是土坯壘起的茶桌,邊上擺上四五張木方凳,多是腳夫、車夫打尖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县| 玉门市| 东源县| 新密市| 广河县| 如东县| 贵港市| 西青区| 商都县| 衡山县| 平顶山市| 宁陕县| 凌源市| 赤城县| 天峻县| 红原县| 盘山县| 杭锦后旗| 兰溪市| 玛纳斯县| 江达县| 淅川县| 涞源县| 和平县| 且末县| 桂阳县| 宁城县| 北海市| 达拉特旗| 灵宝市| 玛纳斯县| 来安县| 克拉玛依市| 同仁县| 曲周县| 远安县| 英德市| 大埔区| 天镇县| 台山市|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