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饅頭的二百五——蒸鍋鋪

在王府井北口這里,有一家生意很火的蒸鍋鋪。這家鋪子的地理位置尤其好,北面是八面槽大街,西邊是東華門大街,東邊是金魚胡同。
北京人有吃春餅的習俗。其實北方大多數地方都吃春餅,但唯獨北京的春餅不是烙的,而是蒸的。
老北京的習俗,男人不挑水劈柴,女人不洗衣做飯,都是買現成的。尤其是旗人大爺們,男人們一大早就出去到茶館消磨時間去了。女人們在家也不操持家務,有些女人可以一整天不下炕。夏仁虎在《舊京瑣記》中寫道:“《順天府志》謂:民家開窗面街,炕在窗下。市食物者以時過,則自窗遞入。人家婦女,非特不操中饋,亦往往終日不下炕。今過城中曲巷,此制猶有存者,熟食之叫賣亦如故。”
因此,老北京人吃春餅,自然也是要花錢去買的。上哪買去?蒸鍋鋪。

老北京的蒸鍋鋪
老北京的蒸鍋鋪,遍布大街小巷,是市井百姓最常打交道的一種鋪子。既然名字叫蒸鍋鋪,自然是以蒸食為主,幾乎所有的蒸食,這里都有賣。除饅頭外,每天早上還要蒸豆沙三角、豆沙包、糖三角、開花饅頭、混糖饅頭,還有椒鹽卷子,既自賣,也供應小販沿街叫賣。
蒸鍋鋪除了蒸食之外,也有烙餅、芝麻醬餅、蔥花餅等。除自蒸自賣之外,他們還代蒸代烙,客人自己拌好餡兒,或者自備麻醬、紅糖、蔥花,可以讓店鋪代蒸代烙。
蒸春餅,更是蒸鍋鋪的絕活兒。春餅的面粉以斤為單位,每兩張合在一起叫一合。照春餅的大小,一斤面粉可以蒸八合、十合、十二合三種。卷烤鴨的春餅,是最小的春餅,比十二合的還小。
平常人家吃春餅,炒個合菜,攤一盤雞蛋就可以了。合菜就是拿豆芽、細粉條、韭菜、炸豆腐一炒,然后卷到春餅里。講究人家吃春餅,那非得要盒子菜。盒子菜里有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一只盒子里最少是七種,最多有十五種。當然,價格也不一樣。
在王府井北口這里,就有一家蒸鍋鋪。這家鋪子的地理位置尤其好,北面是八面槽大街,西邊是東華門大街,東邊是金魚胡同,都是繁華地界。而且這家蒸鍋鋪已經經營了好幾代,也打出了名聲,蒸烙的手藝也爐火純青了,附近不論是大戶人家,還是貧寒百姓,都來照顧他家的生意。他家的肉丁饅頭,尤其講究,褶子的紋路細而且密,連上面的紅點,也跟別家不一樣。

晚清時期的王府井
這家蒸鍋鋪的老板,也一心一意想把生意做好做大,好給子孫多留點兒家當。就是人有點軸,不懂得變通。
話說這北京城,沒多少年工夫,就徹底變了樣,宮里沒有皇帝了,袁世凱當大總統了,洋大人橫行霸道了,可謂是“日新月異”。但這蒸鍋鋪的老板卻處變不驚,他告誡自己的兒子:“原來的皇上吃饅頭,現在的總統吃饅頭,即便是洋人也是要吃饅頭的。不管這世道怎么變,咱賣咱的饅頭,總錯不了。”
他不愿意變,但世道卻不跟著他的節奏走。這不,有人找上門來了,想要讓他變一下。原來,有人把附近這一片地買下來了,想要建一座七層的銀行大樓,就找蒸鍋鋪的老板,想要把他家的鋪子也買下來。買他家的鋪子,不等于是要他的命嗎?這老板死活不愿意,說:“他想建七層大樓,我發了財還想建二十一層大樓呢!”銀行為了這塊地皮,也是愿意下血本,不斷加價,一直加到二萬五千元。誰知道這老板更氣惱了,這不是罵他是二百五嗎,干脆就再也不愿意談了。
有街坊就過來勸他:“你還真是個‘二百五’。你這鋪子,總共也值不了二百五十塊錢,能賣二萬五千塊,這不是財神爺照顧你嗎?有了這些錢,你要是還想開蒸鍋鋪,能開多少家呢?”

民國時期的王府井大街
這家蒸鍋鋪的老板,也一心一意想把生意做好做大,好給子孫多留點兒家當。就是人有點軸,不懂得變通。
老板一聽是這個理,也就顧不上軸了,趕緊托人去說合,說二萬五千元愿意賣了。哪知道這銀行的老板,是出國留學回來的,學問學了不少,但也學了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也是一個特別軸的人。他就這么回復蒸鍋鋪老板:“感謝成全的美意,但圖紙已經設計出來了,不能更改了。”
沒過多久,銀行果然建起來了,只是在一樓的拐角這里,把蒸鍋鋪給讓出來,把鋪子其他三面都給包進去了,二樓壓到它的頂上。蒸鍋鋪老板越看越堵心,一怒之下,就關門停業了。
這七層大樓剛建起來,“市府”就發函來了,說這是“違章建筑”,要求削去兩層。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叫袁良,是“蔣委員長”的嫡系兼老鄉,上任之后,就燒起了三把火,成立了“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 要整理北京市的宮闕、殿宇、苑囿、壇廟等建筑,把北京建成東方的“旅游城市”。但實際上是借機撈點外快。要不為啥這銀行樓開建之前不說話,等建好之后才故意刁難?七層大樓削去兩層,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誰知這銀行老板也犯了軸勁兒,本來去送點錢,也就沒事了,可他偏不,就按照“市府”的發函,硬生生削去兩層。

東交民巷
這家蒸鍋鋪的老板,也一心一意想把生意做好做大,好給子孫多留點兒家當。就是人有點軸,不懂得變通。
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了,這棟銀行大樓因為位置關鍵,于是二十九軍把機槍大炮架在這棟大樓樓頂,成了控制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制高點。二十九軍的一位團副上了樓頂,感慨地說:“袁良這事辦的可真缺德,這樓要還是七層的話,整個東交民巷都在眼皮子底下,大炮直接就能打到日本軍營。”有兩個日本騎兵從東交民巷使館區北口剛剛沖出來,機槍就一梭子掃過去,軍馬倒下了,日本兵嚇得連爬帶滾逃回去。無奈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和人馬,仍對日軍心存幻想,說“能平即能和”,想和日本人談判,不想讓中央軍漁翁得利。但是宋哲元沒想到日本人的談判只是為了麻痹他,以爭取時間調兵遣將。
1937年7月28日凌晨,日本人先發制人,率先對二十九軍發動攻擊,南苑、北苑、西苑、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等地均發生激戰,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于是第二天二十九軍就撤出了北京城,這棟銀行大樓也沒能為抵抗日軍多做貢獻。
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古代食盒
在民國時期,北京的盒子菜風行一時。所謂盒子,即指食盒,為長形抬盒,多為木制。那時,不光一些大酒樓可以訂外賣,還有一種盒子鋪,以外賣為主。這些盒子鋪,主要銷售熟肉制品,且品質極好,多是山東人經營。醬肘子制作技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天福號,原本也是一家盒子鋪。便宜坊除了烤鴨外,盒子菜也很有名。晉寶齋是北京最古老的醬肘子鋪,據說在元朝時期就已經開業了。民國時候的東家叫伊克楞克,蒙古人。晉寶齋的盒子,漆盒尺寸比一般的盒子大,而且高,式樣典雅,菜格九份,畫的都是邊塞風光、無垠大漠等。晉寶齋在煙袋胡同,離張之洞在白米斜街的住宅很近,故張之洞常讓晉寶齋送個盒子菜來吃春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