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變局中的機遇:全球新挑戰與中國的未來
- 鄭永年
- 12字
- 2021-07-28 18:03:32
第一章 新發展格局與雙循環
中國當前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如何理解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立足“十四五”新起點,中國又該如何把握新機遇,創造發展新紅利?
外企不會主動放棄中國市場
首先,從中國國內情況來看,市場規模巨大,經濟潛能依然很大。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14億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至少有4億人,相當于美國總人口,消費升級勢頭強烈。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其次,從國際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趨勢來看,世界經濟開放發展與經濟全球化仍然是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西方的企業在中國投資,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賺錢。資本是逐利的,中國市場的規模已經在逐步接近美國市場的規模。如此大的體量,沒有一家企業會主動放棄在這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中國已可主動創造“戰略機遇”
根據美國著名經濟研究機構彼得森智庫的統計數據,過去兩年有6000億美元流入中國。我和美國駐華商會交流,沒有一個企業想離開或自愿離開中國。從歷史上看,是白宮聽華爾街的,而不是華爾街聽白宮的。
從國際機遇來說,過去中國是被動地接受了“戰略機遇”,即given international relation。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在世界體系中地位的上升,中國已經從被動轉向了主動。也就是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有了很大的能力主動在世界舞臺上為自己創造“戰略機遇”,而不是像從前那樣,經常受制于外部環境。只要中國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用更大力度的開放打造更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就能為自己創造更多全球化紅利。
疫后“有限全球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將進入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歷史攻關期,如何加快形成國內高端產業鏈布局,盡快掌握“卡脖子”核心技術,是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疫后世界將進入“有限全球化”階段,從客觀上倒逼“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向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發展。這也是在新的戰略機遇期里危中尋機的題中之義。
盡管中國是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什么都能生產,而且生產量很大,但長期以來產業鏈偏低端,附加值低,不掌握關鍵的核心技術,因此,地緣政治一旦發生變動,就會受制于人。從現在開始,要加快形成國內高端產業鏈布局,盡快掌握核心技術,擺脫對外部產業鏈環節的技術依賴,真正拿出更多整裝的“中國制造”產品。
外部壓力比內部壓力更有效
一個產品99%國產化,但1%的核心技術掌握在人家的手里,還是不行。汽車工業發展那么多年,原創性的東西有多少?我們的飛機發動機是別人的,航天領域的很多芯片也是別人的,這些東西中國是會做的,但是沒有壓力就做不出來。所以,來自外部的壓力比內部的壓力更有效。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將深刻影響地緣政治。全球化不會停止,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超級全球化”漸近尾聲,進入“有限全球化”階段,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新布局。目前有的國家已經開始把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或者分散風險,盡量把產業鏈放在不同國家。從短期看,“有限全球化”無疑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較大沖擊。但從長期看,中國將從“有限全球化”中獲益:一方面,西方產業不可能全部撤離;另一方面,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產業鏈最齊全的國家,而且國內市場廣闊,中國企業不僅可以占領西方企業留下的產業鏈空間,還可以向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發展。
政府市場協同,扶貧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讓近8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這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中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在強調社會二次分配的同時更加注重一次分配的作用,這一點值得世界其他國家借鑒。下一步,在精準扶貧的基礎上,要控制相對貧困人口的數量。全球化的過程創造了巨量的財富,但也帶來了所有國家財富差異的擴大以及貧困家庭的增加。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國家這幾年民主革命崛起,還有一些歐美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或者經濟民族主義。
西方調控經濟手段有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8億人口脫貧,正是因為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加入全球化浪潮,這與西方國家貧困家庭增加的情況恰恰相反。為何會出現不同情形?
在歐美國家,資本主導一切,政府沒能在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實際上到現在為止,西方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仍十分有限,一個是貨幣政策,另一個是財政政策。
而中國除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有更多的調控手段。而且中國一直在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這些企業對扶貧大有好處。當一個人失業了,光靠政府二次分配,很難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而通過勞動所得,能夠實現社會發展與扶貧的雙贏。
要做好扶貧,需要發揮好市場與政府的作用。市場是做大餅的,政府是分大餅的,光強調政府“分大餅”,就會導致絕對平均主義。只有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兩條腿走路,雙管齊下,扶貧才有希望。
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暢通“內循環”關鍵
一定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是社會穩定的根基。未來五年,中國需要特別重視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這關乎中國經濟擴大內需、推動內循環、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是否成功,也關乎中國能否避免落入泰國、菲律賓及拉美那樣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直以來,中國拉動經濟靠“三駕馬車”,但現在“三駕馬車”中,外貿受到疫情的巨大沖擊,基建在經歷過去多年的大規模投資后已經出現邊際作用遞減。要拉動經濟,主要靠消費,這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減少貧困人口、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使消費力得到更大釋放。
中國目前有4億左右的中等收入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30%,與發達經濟體還有差距,但也意味著有巨大潛力。試想,如果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占比也像美國那樣達到50%,那就是有7億中等收入人口,這得造就多大的市場?
未來五年,中國應該通過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穩定中等收入群體的制度保障等手段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確成長很快,但缺乏制度保障。今天的中等收入群體說不定明天會變成貧窮階層,小孩上學讓他們變成孩奴,買了房子變“房奴”,家人得個重病可能傾家蕩產,因為沒有保障。所以,要把社會建設做起來,把社會保障做起來。
提升“軟基建”,加強社會保障
中國這一輪發力的關鍵應當在于“軟基建”,通過發展醫療、公共衛生、教育、公共住房、醫院、老人院、都市停車場等加強社會保障。不解決“醫療、教育和住房”這三座新大山,窮人很難真正脫離貧困,中等收入群體就沒有制度基礎,也沒法激發消費力。培育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三五年、十來年很關鍵,一旦經濟發展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就可能做不起來了,因此事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