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心理問題
在上一章中,我們只是簡要地提及了一些情況。接下來,我們將開始艱巨的任務。我們已經知道,行為主義者一直堅持研究刺激,即使尚且無法明確它對人類有機體的作用。行為主義者希望發現這些刺激能夠單獨引發哪種反應,以及組合起來能夠引發哪種反應。他將刺激以不同方式組合起來,并且嘗試不同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
例如,一位母親坐在我面前的椅子上打盹。我對她說話,但她對我的聲音沒有反應。我讓院子里的一只狗輕吠幾聲,她同樣沒有反應。于是,我走進嬰兒房,把她的孩子弄哭。這時,她馬上驚醒,沖向嬰兒房。接著,我以科學的方式確定嬰兒的哭聲在怎樣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下,能夠引發母親的反應。然后,我嘗試不同的條件,并且將更多的母親作為試驗對象,最后,我運用數學和邏輯學來分析我的研究結果。這是科學的程序。但從常識的角度來講,一句眾所周知的古諺語體現了整個研究,即“嬰兒最輕的哭聲也能喚醒沉睡的母親”。
在另一個例子中,我的艾爾谷犬趴在我的腳邊熟睡。當我把紙張弄出聲響時,它只是呼吸略有變化。當我把小筆記本丟到地上時,它的脈搏加速,尾巴和四肢出現輕微的活動。當我站起來,即使我沒有碰到它,它也馬上爬起來,準備玩耍、嬉鬧或進食了。
人類已經存在幾十萬年了,在這么久的時間里,我們成功地收集到了有關種種刺激作用于人類行為的大量數據——即使我們曾經錯誤地推崇“內省”這一心理現象。
或許你會說,我舉的例子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或許你堅持認為——就像我已經提及的那樣——我們不會處理情境與刺激,那么,我們就來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為員工加薪就是一例。我們給員工額外的補助,向他們提供正常租金的房屋,解決他們的結婚用房問題。我們還給他們提供浴場和運動場。我們不斷地操控種種刺激,時而向人們展現這種刺激,時而向人們展現那種刺激,時而向人們展現其他組合的刺激,以此來確定這些刺激會引發什么反應,并且期望獲得“符合發展的”“適宜的”“良好的”反應(只有“符合發展的”“適宜的”“良好的”反應才能讓社會真正具有意義,它們不會擾亂已經被社會所認可和確立的傳統的事物順序)。
但另一方面,行為主義者(現在,我打算承認我們都是行為主義者了——我們只能如此)的研究方向剛好相反。即個體正在做某事——正在出現反應——表現出某種行為。為了使自己的方法有效地運用于社會中,為了在另一次實驗中或在其他個體身上復制這種反應,行為主義者試圖探索引發這種特定反應的情境。
當我在擁擠的房間中為你們做講座時,你們會犯困、打呵欠。或許你們中的一些人會說,這是因為我的講座很愚蠢;另一些人會說,這是因為室內不通風;而更加從科學性的角度精心設計的說法是:“在如此擁擠的房間中,空氣里的氧氣很快就會消耗完,同時,二氧化碳會增多,讓我們很難呼吸,從而犯困、打呵欠,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大量的二氧化碳很可能危及你的生命。”但這些解釋都無法讓我滿意,事實上,我們已經為此做了一些實驗,但我不會花費時間來描述這些實驗的過程,而只闡明實驗的結果。你之所以會犯困、打呵欠,是因為你身邊的熱量增加了,特別是你的皮膚與衣服之間密閉空間中的熱量增加了。如果房間管理員在室內放置兩三臺電風扇,保持空氣流通,那么你就不會再犯困、打呵欠了。可見,二氧化碳的略微增加與犯困、打呵欠的反應完全無關。運用科學的方法,我們不僅能夠找到引發這種反應的刺激,而且能夠發現怎樣通過消除或減輕這種刺激來有效地控制這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