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拼搏 讓將來的你感激現在拒絕安逸的你

沒有危機意識,容易身陷危機

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如果不主動吃苦,不努力拼搏,結果會是什么呢?結果往往是,我們把自己一步步地帶到危機中去。對食物鏈熟悉的人肯定都知道,動物世界里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只要危機意識稍差,很可能馬上就會身陷危機之中。所以,越是高級的動物,越有危機意識,也因此,它們每天都努力讓自己遠離危機。

有則寓言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每天,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就開始奔跑。獅子媽媽會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你要是跑不過最慢的那頭羚羊,就會被活活餓死!”在另一處地方,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如果你不能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你肯定會被他們吃掉!”

無論是獅子媽媽還是羚羊媽媽,都是在教育孩子時刻要有危機意識。獅子們想要遠離危機,靠的是至少比跑在最后的那頭羚羊快;羚羊們想要遠離危機,靠的是一定要比跑得最快的那頭獅子還要快。

動物們都擁有危機意識,我們人類又怎能不具備危機意識?動物們如果不讓自己擁有危機意識,就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我們人類如果不培養起危機意識,則是對自己前途和人生的不負責任。那么,我們人類靠什么遠離危機呢?靠未雨綢繆,現在就為未來做好各種生存與發展的準備。而越是努力拼搏,就越能為未來做出更好的準備,應對好更大危機的到來。

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非常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的就是“人要有危機意識!”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國家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出問題;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危機意識,這個企業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危機重重;如果一個人沒有危機意識,這個人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身陷危機。

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個人,想要讓自己不陷入重重危機之中,就必須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在這里,我們不討論國家與企業,單論個人,任何人想要在未來不身陷危機,現在就應該在思想和實際行動上做出準備,以應對未來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那么不要說是應變,僅僅是心理上受到的沖擊就會讓你不知所措。

為了應對未來的危機,我們能做的最好準備,就是讓自己努力拼搏,成為同行里的佼佼者,做“跑”得最快的人。試想,即使危機到來,身陷危機之中的肯定是那些“跑”得慢的人。為什么那些人會“跑”得慢呢?因為他們不如那些“跑”得快的人那么努力,危機意識沒有那么強烈。沒有危機意識,容易身陷危機;具備危機意識,就會努力提前應對。而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比別人更努力更勤奮,讓自己的個人實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大,強大到所有人都比不上你!

身在職場里的人其實對“危機”這個詞應該有著更深的體會,因為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座城市、哪家企業,裁員與被解雇的事情天天都在發生。熟悉世界就業狀況的人都知道,全世界每個國家的就業形勢都不容樂觀,想要找到一份穩定且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是不易的。很多人往往不是工作環境不如自己的意,就是因公司里競爭太激烈,自己的實力達不到公司的要求而被淘汰。

在職場里,很多人從被公司錄用開始,就希望自己能在公司里做出一些成就,成為值得公司信賴甚至不可或缺的員工。但是,事情常常不會順著我們的意愿去發展,現實隨時都會發生改變,僅懷有美好的愿望是遠遠不夠的。怎么辦呢?既要在意識里時常保持一種危機感,時刻提醒自己,又要在行動上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不斷創造出一次又一次的好業績。這樣你就能在危機到來時掌握主動權,甚至遠離危機。

對于每一個職場上班族來說,如果缺乏危機意識,整日安于現狀,以為有一個“飯碗”就能高枕無憂,在工作中缺乏“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就必定激發不出對工作的責任感和與時俱進地去轉換工作思路及方法、接受新生事物的激情。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很難在職場競爭中保住自己的位置與所謂穩定的工作從而被替代。如果你也是上班族,請切記,如果缺乏危機意識,即使你今天不在裁員名單之列,也很難在職場里有較大的發展。更大的危機則是,未來的某一天,你將毫無準備地被淘汰出局。

張德今年40歲,已經在某企業任職15年。這天,他所在的部門新聘用兩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看到這兩張新面孔時,沒上過大學的張德產生了危機感。和新人們比較起來,自己僅有的優勢恐怕就是資歷比較老。畢竟自己在這家公司已經工作很多年,對公司盡職盡責。但在公司工作多年的他,也深知老板的用人原則:既看重德,又看重才,還看重學習能力強的人。為此,他對待工作更為認真負責,生怕出現什么差錯。

有一天,辦公室里發生這樣一件事:老板安排的一份緊急報告因負責打字錄入的員工打字速度太慢,結果影響了申報時間。這讓老板對這個員工發了一大通脾氣,責罵了半天。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張德,讓他覺得,要想保住自己這份工作,單靠勤奮和忠誠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自己成為對公司多方面都有用的人。于是,他不但在自己本職工作上不斷提升自己,還通過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一專多能的人。又過了一年,公司要裁掉一些不稱職的員工,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一名20多歲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員工被裁掉了,這連該員工都沒想到!而張德呢,不但越來越遠離裁員危機,在公司里的位置還越來越穩固。

很多人都把職場比作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其殘酷性可想而知。在職場里常見的現象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一名員工總是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公司很快就會找能做得到該項工作的人來替代他。市場競爭激烈,老板也別無選擇,只能這樣做,否則老板的公司就會被市場淘汰。

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時,我們就會主動去努力、拼搏,就會不斷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距,然后迅速找到提升自己的空間、方向,并努力去彌補與充實自己,同時保持工作之初的激情。當我們總是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實力會不斷提升,我們的競爭力會不斷強大,我們將越來越不可替代。

逃離舒適區: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不是用來享受的

你是否在公眾場合見到過寫著:“小心!危險!”的警示牌?其實在公共場所、公路旁邊,經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警示標語,它們被擺在那里的目的是,時刻提醒人們要注意安全,避免潛在的危險。然而,再多的警示牌也不見得能夠讓所有人都真正警惕可能會遭遇到的危險。要知道,即使某處地方真的存在什么危險,又或者做某件事情真的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也還是會有一些人心存僥幸。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溫水煮青蛙”的實驗。如果我們將青蛙放入一鍋滾燙的沸水里,青蛙往往能迅速做出反應,及時地跳出來;但如果我們將青蛙放入盛滿溫水的鍋里,然后慢慢地加熱使水溫逐漸升高。青蛙由于沒有意識到水溫的變化,反而感覺很舒服,甚至很可能會在溫水里進行“蛙泳”。然而,當鍋里的水溫度越升越高最終達到沸騰,青蛙想要掙脫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最終的結果是,青蛙在沸水里喪失了彈跳能力,最后被活活燙死!可憐的青蛙就這樣在安逸的環境中放松了警惕,慢慢喪失了逃生的本能,最終成為溫水煮沸后的犧牲品。

其實,“溫水煮青蛙”的現象在我們人類社會里也不斷地重復上演著。例如,剛學會開車的新手,在開車上路時往往會小心翼翼、生怕會發生事故;而有著多年駕駛經驗的老司機,卻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釀成車毀人亡的慘劇,因為開車對他們來說太熟悉了,熟悉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險都被他們忽視。

再如,很多人的臥室里都有一張寬大而舒服的床,為自己量身定做,不大也不小,不管外面如何兇險、環境多么惡劣,自己一旦躺下去,似乎就再也不想起來,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憂慮、痛苦,仿佛統統都被拋到九霄云外。這時候的自己,似乎已經感覺不到絲毫壓力。

躺在臥室溫床上的我們,睡得越舒服對我們身體越好。但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也“躺”在舒適的“溫床”上,麻煩可就大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已經變成了“溫水里的青蛙”,只有在即將被“煮熟”時才意識到危險的存在。然而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做出再多的努力,也已經是無謂的掙扎!

無論在生活里還是工作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舒適區”。什么是舒適區?舒適區最早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這個概念與人的壓力有關。顧名思義,處于這一區域里的時候,你會感到習慣而舒服。在這個時候,壓力其實還是有的,但我們似乎覺察不到,或者很輕松地就可以應付這些壓力。因此我們往往沒有強烈的改變自己的欲望,也不會主動地去付出多少努力,所有的行動都只是為了維持舒適的感覺而已。只要離開舒適區,我們就會感受到壓力,就開始面對困難,開始接觸自己并不在行的領域,開始負擔風險和危機。所以,大多數人一旦置身于舒適區后,就會把舒適區當成是自己的“安樂窩”,都不愿意輕易地走出來。

然而,當一個人躺在舒適區里時間久了,麻煩就會自動找上門來。要知道,世界每天都在變化、成功規則也在發生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后,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快地適應變化,就只能被淘汰。在這個世界上,誰能更快地適應新變化,誰就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而阻礙我們去適應新變化的,就是舒適區。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曾經擁有過夢想,然而真正能實現自己夢想的人卻少之又少。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很多人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就開始不求上進、自甘平庸,讓自己陷入低級的舒適區里。他們一直一事無成,還整天安慰自己,認為自己只是與世無爭。他們認為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年紀輕輕就選擇安逸的生活。但生活的殘酷就在于,如果你在該奮斗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將來你就會過上事事皆不如意的生活。

如果你正值青春,請一定要把你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奮斗上;如果你已經不再年輕但依然擁有夢想,也請你為了夢想再拼搏一把!怎樣去奮斗與拼搏呢?從逃離舒適區開始!要逃離舒適區,就必須學會“虐待自己”。怎樣才是“虐待自己”呢?我們看看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如何做的。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給世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位殘疾人,總坐在輪椅上。其實,他并不是生來就殘疾,只是生來就體弱多病,到8歲上學時,情況比較糟糕:目光呆滯,氣息微弱,神情古怪,說話含糊不清、斷斷續續,走路時經常會跌倒……學校建議他最好回家休息,不要來上學。

少年羅斯福沒有被不幸擊敗,沒有消極退縮,也沒有維持現狀、在家休息和療養,而是積極行動起來,堅持像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樣去上課,同時努力克服身體上的困難。以他當時的體質而言,似乎不適合從事任何一項戶外運動,但羅斯福卻主動給自己“找麻煩”來“虐待自己”:跑步,劃船,踢球,騎馬……經過長時間練習,他終于能正常參加每一項體育運動。在持續鍛煉之下,他的身體開始健康起來。

他也不斷努力克服自己口才差的缺陷:每天照著鏡子練習口形,努力把每一個字都說清楚;練習假嗓子,為演講做準備。通過很長時間的努力后,他終于能在任何場合談笑自如。而對口才的苦練,也為他日后在政壇上給予了巨大的幫助,并為世人奉獻出無數膾炙人口的演講。

羅斯福在克服困難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與他“創造”困難、磨煉自己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是難以完全體會的。當他發生意外事故并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后,終生要坐輪椅的事實絲毫沒有打擊到他的理想與信念。他還是千方百計地“折磨”自己的病體——堅持不懈地創造條件鍛煉身體,比如做引體向上,用輪椅跑步等。政敵們常常利用他的殘疾攻擊他,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而這些都是他平時磨煉的結果。

在競選美國總統時,他在演講中說道:“雖然我是一個行動不便的人,但我相信你們選我,并不是因為我能做前輪翻或后輪翻。我生來就是要戰勝一切困難,今天我能夠出現在這里,就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幫助你們、幫助美國克服所有困難!”在當時美國正處于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人們選擇相信這位堅忍、樂觀、習慣于戰勝困難的人。于是,1933年羅斯福成功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

從小就體弱多病、后來還身患殘疾的羅斯福并沒有讓自己處于“舒適區”里,選擇“安逸生活”,而是不斷讓自己逃離舒適區,不斷給自己找事做,不斷地“虐待自己”,結果讓自己不但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上天給予他的困難,還不斷地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最后還讓自己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你對自己越苛刻,生活對你越寬容;你對自己越寬容,生活對你越苛刻。你主動逃離舒適區,就是在遠離危機;你選擇安逸,就是讓自己置身于危機之中。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未來身陷危機之中,現在就要讓自己逃離舒適區,拒絕安逸,然后努力拼搏,不斷“虐待自己”。切記,無論你現在是20多歲還是30多歲,你最該做的事都是努力拼搏,而不是選擇安逸,躲在舒適區里不能自拔,否則,未來的你一定會厭惡現在得過且過的自己。

對自己負責,讓未來的你感激現在拼搏的你

如果你是一位已經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就一定會明白這樣的道理:未來的你會非常感激現在努力拼搏的自己。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這時候的你一定已經經歷過讀書時期。在讀書期間,當你考上全國的名牌大學時,你一定會感激在中學時非常努力學習的自己,因為正是在中學的那幾年里,你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極為優異,才把自己送進最好的學府。

進入社會后,這樣的因果關系依然成立。如果你現在是一名上班族,當你通過努力拼搏,既不斷地在工作上做出優異的業績,又讓自己的個人能力不斷提升,那么三五年后,你的職場競爭力會非常強大,你會被提拔重用,并得到比大多數同事高很多的薪水。這個時候,你一定會非常感激過去三五年里一直努力拼搏的自己。

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在職場工作時期,只要你能做到“讓未來的你感激現在拼搏的自己”,你就是對自己負責的人。每個人在一生里都要扮演多個角色,承擔多重責任:要擔負起對家庭的責任,要對團隊負責,要對上司負責,要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要關心國家大事。也許每天你都需要在各種角色之間轉換,所以你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間分配好自己的時間,擔當好你的責任。不僅如此,你還要應付各種意外情況,如應對客戶的投訴,處理好需要緊急送的文件,照顧好生病的家人,幫好朋友的忙等等。

在這其中,有些要求是必須做的,因為這是你應該擔負的責任。例如,當家人生病時,即使不是大病、急病,你也需要抽出時間去照顧。而這必然會犧牲掉你一部分時間,但這是必須要做的,因為你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換取那些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東西——親情、愛情、安全、伙伴、財富。每個人都必須面對這一切,有時候就要做一些對方希望你做的事情。當然,擔負這些責任并不會占據你所有的時間、空間,你生活和工作的支配權依然在你自己的手里。

在所有的責任里,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最重要體現,就是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努力拼搏中去,在未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收獲更大的成就而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讓未來的自己收獲更大的成果,現在不但要努力拼搏,還要高效地努力拼搏。怎么高效地努力呢?利用好自己的時間。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誰更高效地利用時間,誰的成就就會更大。

很多人其實也挺努力的,但卻成就有限,為什么會這樣?主要原因就是沒能高效地利用時間。盡管很多人看起來有著明確的目標與界定清晰的職責范圍,他們的知識也足以勝任從事的工作,但他們還是陷入低效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之所以會這樣,是由于他們錯誤的認知造成的。他們認為自己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和掌控能力,所以就日復一日地埋頭于自認為別人要他們去做的一切,結果忽視自己真正應該去做的事。什么是一個人最應該去做的事呢?那就是為自己的人生盈利的事。

表面看來,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事業打拼,但實際上他們過多地受制于上司、客戶、家人等,所謂的事業在生活的壓力面前已經變成換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在為擁有更好的明天而奮斗。換言之,他們沒有掌控自己的時間,他們的人生被別人掌控。這也是一種對自己極大的不負責任。

為了對你的人生負責,你要學會更好地管理你的時間,分配好你的時間,然后用更多的時間來做更重要的事情,使自己能夠從時間中獲得更大的收益。而要達到這一效果,關鍵的一件事是,及早確定你的人生目標,然后盡量把時間都用于如何去達成這個目標。當你每天大多數時間都能投入到你最想實現的目標行動上時,你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每一天。當你能掌控好自己的每一天,也就能掌控好自己的一生,而這樣的你,就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美國第三大投資管理咨詢公司威爾·希爾集團公司的創始人丹尼斯·蒂托在2001年支付了2000萬美元,讓自己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自費的太空游客。這位成功的億萬富翁又實現了一個自己向往已久、別人特別羨慕的目標。

有人可能覺得幸運女神也太眷顧丹尼斯·蒂托了。然而,他并不是生來就如此幸運的,相反,他也曾有過不堪回首的童年和少年。當年,他出生后不久就患上了一場大病,雖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卻留下了瘸腿的后遺癥。他6歲那年,他父親帶著一個女人私奔,同時帶走了家里全部的財產,然后留下他們三兄弟與母親相依為命。

由于經濟拮據,他8歲才上小學,因為成績不好,再加上身體的殘疾,他成為同學們經常嘲笑、捉弄的對象,為此他感到無比自卑。14歲,他本來有機會到紐約一所中學讀書,并跟著該校最有名的老師學畫畫,沒想到又一場大病降臨到了他身上,這個機會便因此失去。

盡管如此,他依然不認命,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獲得屬于自己的人生。他索性退學,立下了“不出十年,我將成為美國最有錢的人之一”的目標。他拿著從親朋好友處湊來的200美元來到了洛杉磯。

然而,在和別人合伙拼搏了一年后,他變得血本無歸。這時,他開始反思自己,然后一邊努力拼搏一邊思考如何讓自己真正地賺到錢。1993年,他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公司,當年便賺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9000美元。1995年,他已經賺到100萬美元。接著,他成立了一家投資管理咨詢公司。再后來,他真的成為美國最有錢的其中一員,因此,實現當初立下的目標。

在回首過去那段努力拼搏的時光,蒂托也一定會非常感激那時候拼搏的自己。畢竟,正是那段時間的努力付出,讓后來的自己擁有億萬財富和事業上的成功。這啟示我們,如果你想讓未來的你感激現在的你,就一定要及早開始努力拼搏,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你才是真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才是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額外付出越多,額外回報越大

你是否留意過這樣的現象:同時進入職場的兩個人,三五年之后,在職場里的發展結果卻有著很明顯的差距,再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后,差距大到令人吃驚的地步。曾見過兩位同校同學畢業后進入同一家大企業工作,五年后,一位成為企業旗下的某家子公司的總經理,另一位居然還是普通員工!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起步時方方面面條件差不多的兩個人,在五年后產生天差地別的差距呢?是努力拼搏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的結果不同。成為總經理的那個人,自從進入職場后,每天都主動地比其他同事多付出一點點。當額外的付出累積得越來越多時,額外的回報終有一天會“反哺”他。所以,他便取得比大多數同事更高的成就。而那位一直得不到提拔的同事,每天都只是被動地去工作,上司交給他的任務,他也能較好的完成,但是他從來不會付出額外的努力,所以,工作好幾年也沒有被提拔重用。

其實不僅僅是在職場里,在大多數領域,想要讓未來的你感激現在的自己,你現在就要經常主動進行額外的付出。在某個大城市的某個社區附近有一個大型菜市場。在這個市場里有兩位從同一個村子來的菜販子。然而6年以后,同樣是賣菜,卻有了天壤之別:一個成了蔬菜批發商,手握300多萬資金;另一個則因生意難以為繼,只好又回到農村。

是什么決定了成與敗呢?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只有一點。那位蔬菜批發商,大家都叫他老蔣,而賣菜失敗的人,大家都叫他老汪。讓我們看看他們每天都是怎么賣菜的。

每天賣菜時,老蔣都要拿出一點時間把黃菜葉子和爛根去掉,把菜弄得即新鮮又整潔,讓顧客看著就很舒服;老汪卻從來不理會這一點,老汪只是把菜往地上一攤,亂糟糟的,就像是要被處理的隔夜菜似的。他認為賣菜怎么可能沒有黃葉子、爛根呢。

每天賣菜時,老蔣都會多賣半小時,把菜盡可能的都賣出去;老汪則認為無所謂,今天賣不動,明天還可以繼續賣。

就這樣,老蔣和老汪從剛開始只有一點的差距,發展到后來差距越來越大,最終,一起進城的兩個人,一個在大城市里站穩了腳跟,另一個只好返回農村。其實老蔣每天只是比老汪額外多付出了一點,但正是這每天額外多付出的一點努力,日積月累之后,幫助老蔣發展得越來越好。而老汪正是缺少了每天這一點額外付出,最終被淘汰出局。

想要未來取得大成就,現在開始就要每天比別人多付出一點。要知道,只有額外的付出才能有額外的回報,而額外的付出越多,額外的回報就越大。有個金牌推銷員用一句話總結了他的成功經驗:“想要比別人優秀,你就必須堅持每天比別人多訪問5個客戶。”“比別人多付出一點!”這是事業成功者高于平庸者的一大秘訣。

亨利·瑞蒙德在美國《論壇報》擔任責任編輯時,剛開始周薪只有可憐的6美元,但他每天仍然平均工作13至14個小時。他曾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道:“為了收獲成功的機會,我必須比其他人更扎實地工作。當我的伙伴們在劇院時,我必須在房間里;當他們在熟睡時,我必須在學習。”后來,他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總編輯。

美國著名出版商喬治·齊茲12歲時就已經到費城的一家書店里當營業員。在那里,他工作勤奮,還常常主動做一些分外事。他說:“我并不僅僅只做我分內的工作,而是努力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并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想讓老板承認,我是一個比他想象中更加有用的人。”

事實上,許多人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就在于他們每天比別人多付出了一點。很多時候我們不必比別人多付出許多,只需要比別人多付出一點就足矣!當你能保持“比別人多付出一點”的做事態度,漸漸地展露你的能力與才華,你就一定能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當你養成了“比別人多付出一點”的好習慣后,你就一定會比周圍尚未養成這個習慣的人更加優秀,因為你已經具備了別人所沒有的優勢。這能使你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都比別人贏得更多關注,獲得更多機會。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但請不要氣餒,而是要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點。在未來的某一天,回報可能就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因為,你付出的努力就如同是你存在銀行里的錢,當你需要的時候,它就會隨時地為你服務。

那些有著比周圍的人更高目標的人,總是愿意多付出一些。因為這類人都懂得“額外付出越多,額外回報越大”的秘訣。也許在斤斤計較的人看來,總是樂于額外付出的人真的“很傻”。但無數的事實證明,“很傻”的人往往更容易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很多時候,多付出一點,命運就會改變。因為多付出一點就多了一些機會,如果你每天都多付出一點,你就每天都比別人有著更多的機會。

如果你希望將來的自己感激現在的自己,那么,就請每天多做一些額外的付出,如此日積月累之下,將來你獲得的回報一定會非常巨大。當將來的你享受到巨大的回報時,一定會非常感激現在每天都努力拼搏、額外付出的你!

多做有價值的事,努力成為想成為的人

我們已經知道,現在我們如此努力拼搏,為的就是讓將來的自己感激現在的自己。因為現在通過努力拼搏創造出來的成果與榮耀,都會被將來的自己擁有和享受,所以將來的自己肯定會非常感激現在的自己。而要想讓將來的自己非常滿意所得到的成果與榮耀,現在最應該努力去做的事就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能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事,能幫助自己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人的事。

在現在這個時代里,專業不對口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職場現象,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變成很多人發自內心的渴望。無論在社會中還是職場里,很多人每天都忙忙碌碌,但他們中大多數人所忙碌的事,都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而是不得不去做的事。因為這些事雖然不是自己最想做的,卻是自己獲得薪水的必要付出。

還有一部分人其實在工作之外有很多空閑時間,然而,他們并沒有去做那些可以讓自己成為最想成為的人的事,而是用在享受安逸生活上。例如,有很多人在下班回家以后和周末時,會把時間都用在上網追劇上,或者呼朋喚友去唱歌聚餐上,或者去逛街購物上,或者去電影院看電影上……這些都無可厚非,但對未來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件事上沒有什么幫助。

我們提倡每個人都盡可能地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但這里所說的“事情”,并不是那些自己雖然極其想去做,但做得越多對自己越有害的事情,例如玩網絡游戲、抽煙喝酒、賭博、看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之類的事情,都是很多人想做的事情,然而這些事情做多了對自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我們所提倡的事情,是那些你很感興趣、很想去做同時你做得越多對自己越有好處、產生的回報越大的事情。例如,你特別喜歡研究歷史,那么你研究得越多越深入越透徹,你就越有可能成為歷史學領域的一位權威專家。又如,你最想做的事情是植樹,然后你去我國西北荒山去植樹,當你種植的樹越多,你對國家的貢獻越大,你受到的尊敬和收獲的榮譽就越多,更重要的是,你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會越來越多。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渴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為他的內心會為這樣的事情而熱血沸騰,激情燃燒,這樣強大的動力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首要條件。當然,只有很想做一件事情,我們才會愿意主動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也才會在遇到任何困難都絕不退縮,絕不輕言放棄,而是想方設法去戰勝困難,甚至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也能堅持做下去,直到成功。另外,也只有在做自己特別想做的事情時,才會盡可能地杜絕時間的無謂浪費,更容易看到成效。

無數事實證明,那些做著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的人,既收獲了快樂,又收獲了事業的成功。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就是典型的代表。羅素的成就世人皆知,但他在童年時的厭世情緒卻鮮為人知。羅素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祖父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可童年時的羅素卻總覺得自己很不幸福。在5歲那一年,他經常感覺人生未來的路是如此的漫長、厭煩又無聊。這種情緒積累到10歲時,他的內心便不斷地閃現出輕生的念頭。他一直想自殺卻沒有真的去付諸行動,完全是因為他十分迷戀數學,想多學一些數學。

從11歲開始,羅素就沉迷在數學研究這件事情上,甚至忘記自己過去這幾年經常想要自殺的念頭。在往后的幾十年時間里,羅素廢寢忘食地鉆研數學,結果不僅從中獲得了很大的快樂與享受,還因此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后來,羅素的興趣日漸廣泛,并針對戰爭、和平、教育、倫理、人生等問題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觀點。他甚至還獲得了1950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就這樣,每天都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的羅素,一直快樂地活到九十多歲。正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從而使曾痛恨生活的羅素變成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的父母,費盡心思地替孩子設定好將來要走的每一步路,以為這樣就能夠讓孩子不走彎路或者少走彎路,然后更快地抵達成功的彼岸。這類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愛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和愿望。這樣做的結果,非但沒能把孩子培養成“龍”成“鳳”,還讓孩子逐漸朝著厭學的方向發展。

做家長的是應該管好自己的孩子,但不應該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只需要把孩子引導好,讓孩子健康成長,然后鼓勵孩子去做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不斷讓孩子的優勢、長處得到鞏固與發展,成長與提升。例如,你的孩子非常喜歡寫作,你卻非要替孩子規劃好未來的路線,讓孩子去學物理;你的孩子在下國際象棋上很有天賦,你卻非要讓孩子未來當一個化學家,如此南轅北轍的事,到頭來只能是一場空,孩子的天賦、優勢被浪費、被埋沒,你也沒能讓孩子在你規劃好的路線上做出出色的成就。

對于我們個人來說同樣如此,如果你最感興趣并且最有天賦的事情是打臺球,你完全可以努力往這方面發展。當你在打臺球這件事上努力到無能為力時,假以時日,說不定你就是“丁俊暉第二”,甚至比丁俊暉還要出色。

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想做的事,我們總是很難投入熱情與時間,甚至會有意回避與拖延。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既浪費了時間,又什么也沒有得到。而一件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都沒有回報的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放棄它是最佳的選擇。

相反,那些你真正想做的、感興趣的、值得去做的事,往往在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后,會有巨大的回報。事實上,僅僅是這件事做成功后給我們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就足以讓我們感到在這件事情上的所有付出都是絕對值得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盡可能去做我們很感興趣、很喜歡做、很有價值的事,這樣我們不但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樂趣、回報,還更容易把自己變成自己最想成為的人。

現在多下“笨功夫”,將來更能被機會眷顧

世間的聰明人成千上萬,但最后能成功的卻只有極少數。而很多在大家眼中不那么聰明的人卻可以先人一步摘得成功的甜美果實。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那些看似不那么聰明的人下的“笨功夫”更多。可能有些人會對此感到非常疑惑,成功如果就是靠多下“笨功夫”,那成功秘訣還有什么神秘可言,不就完全可以復制了嗎?但事實上,因為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同,成功幾乎是不可能復制的。

有些人認為,成功一定是聰明人找到捷徑的結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即使是那些取得成功的聰明人,也是因為肯多下“笨功夫”的緣故,而不是完全依靠他們的天賦。肯下“笨功夫”,是一種對正確事情的投入與專注。肯下“笨功夫”,往往才是成功的真正捷徑。因為所有偉大成就的誕生都告訴世人,該走的路必須要走,該付出的努力必須要付出。而絕大多數看似很輕易地成功,其實成功者在不為人知的時候,已經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

如果你想讓未來的你感激現在努力拼搏的你,就一定要多下“笨功夫”。下“笨功夫”,是欲取得成功所必要做的事,必走的路。下“笨功夫”是一種付出與投入,一種對必須要做的事情所進行的時間、精力等的付出與投入。

哈佛大學關于“天才”的定義是:勤奮、拼搏、學習和積累。西班牙19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被認為是“天才”。對此,他說:“天才?37年來我每天苦練4個小時,現在有人叫我天才?”他每天堅持不懈練習的習慣使他取得事業上的輝煌。英國天才球星貝克漢姆的教練說,貝克漢姆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一代球星,與他的勤奮密不可分。貝克漢姆每次訓練的時候,都要比其他隊員晚半個小時結束,在這半個小時內,他不停地練習射門,一年下來,他比別的球員多出近萬次的射門練習。他那臨門一腳的百發百中,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無論是薩拉薩蒂還是貝克漢姆,世人都稱他們為“天才”,然而,事實證明,他們是因為長期下“笨功夫”,所以才成為“天才”,而不是天生就是“天才”!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是《紐約客》雜志的正式撰稿人,當他連續出版了三本改變普通人觀點的暢銷書后,便在歐美國家乃至全世界都變得有名起來。在他出版的名為《超凡者》的書里,他在“成功、天才”等概念上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人生來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天才并非是唯一或者最為重要的東西,真正有用的是實踐經驗。例如,比爾·蓋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為他上了一所能提供給他大量時間練習做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大學,也就是哈佛大學。事實上,在創業之前,比爾·蓋茨就已經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上投入了一萬多個小時。

又如,英國披頭士樂隊的成員們無疑都是音樂天才,但他們也確實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們后來能成為風靡世界的“披頭士”,主要原因是他們曾被偶然邀請去德國漢堡做過一段時間的表演。在漢堡那段時期,他們一個晚上要演出5個小時,一個星期要演出7天!正是這段演出經歷的磨煉,幫助他們最終綻放出奪目的異彩。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超凡者》里指出,成功不是個人天才的必然結果,而是由許多其他因素,如家庭、朋友、歷史、地理、環境、文化與各種偶然因素綜合的結果,是各種有利條件逐漸積累的成果。有的人智商極高,但最終卻因為缺乏其他因素而成為凡夫俗子。例如,在美國密蘇里州一個鄉村養馬場里有一個名叫蘭甘的人,智商高達195(愛因斯坦也只有150),可在他成長的環境里沒有任何人、任何因素能幫助他使其超凡天資得到發揮,所以他一直沒有作為。

所以,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超凡者》里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無論是火遍全球的搖滾明星、屢次奪冠的職業運動員、通過設計和銷售計算機軟件而成功的億萬富翁、還是任何一個別的天才人物,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能夠輕輕松松取得成功的。另外,所有人的成功首先都要歸功于“一萬小時準則”,換言之,任何領域成功的關鍵都與天才無關,關鍵在于實踐,在于一萬個小時的實踐,在于十年零一周又二十小時的長期磨煉。

也許有很多人并不認同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上述觀點,然而,他研究發現的這套成功方法,本質上就是一種下“笨功夫”的好方法。所以,他的觀點其實是很有道理的。當然,中國古代早就有了不少類似于“一萬小時準則”這樣的經驗總結,例如“十年磨一劍”“板凳要坐十年冷”“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所總結的經驗和所說的故事,本質上就是“一萬小時準則”。而這些準則、經驗和實踐,其實都是在下“笨功夫”。可見,“笨功夫”是欲取得巨大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有些不肯下“笨功夫”的聰明人可能會想到比較好的辦法,但是這個辦法并不能保證自己的成功,而且這個辦法如果沒有以下“笨功夫”作為基礎,就會如同為了趕工期而加快速度的大廈一樣,看起來速度加快,工期縮短,但因為趕工期,結果導致地基不穩,原定二十層的大廈修到十層的時候就出現傾斜。這個時候,是接著往上蓋,還是采取加固措施呢?當然應該是后者。而這樣做的結果,不但沒有趕出工期來,反而因為要進行返工與加固措施而拖延了工期。更要命的是,質量還不過關。

所以,好辦法加上肯下“笨功夫”,才是成功的雙保險。可見,下“笨功夫”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為自己將來“起飛”打好堅實的基礎。一旦基礎夯實,方方面面都準備好,自然能讓自己的事業一飛沖天。所以請切記,現在多下“笨功夫”,將來基礎更堅固,實力更突出;現在多下“笨功夫”,將來更能被機會眷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宁武县| 三穗县| 白水县| 北票市| 土默特右旗| 通州区| 临沭县| 天等县| 陕西省| 合水县| 龙海市| 绵阳市| 贵州省| 防城港市| 韶山市| 灌云县| 中宁县| 南澳县| 灌云县| 鲁甸县| 吉安县| 浦东新区| 荃湾区| 双流县| 霍山县| 清原| 英德市| 大同县| 三门峡市| 察雅县| 南宁市| 昌都县| 九江县| 纳雍县| 伊金霍洛旗| 巫山县| 甘谷县| 新疆| 名山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