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龍骨水車

請看,左頁圖中的牛和人在做什么?

有人說:“轉圈兒!”

對,是轉圈兒,沒錯。

可他們轉圈兒做什么呢?

“在玩旋轉木馬——哦不,旋轉木牛?”

當然不是啦。看清楚,牛是活的好嗎?

也許你很細心,觀察到了那些輪齒。嗯,快被你猜到了!

古老的翻車

左頁這張圖只是局部圖,看了后面的全圖你就明白了,牛轉圈兒是為了把河里的水提上來。這套提水工具是“翻車”的一種,又叫“牛轉翻車”。

翻車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提水工具,主要用于農業灌溉。因其外形像人們想象中的“龍骨”,所以又叫“龍骨車”或“龍骨水車”。

我國古人很早就使用翻車了。一般認為是東漢畢嵐(?—189年)創造了翻車,而三國時期(220—280年)的馬鈞又做了重大改進。

最初的翻車是用人力轉動的,有手搖和腳踏之分,后來古人又做出了利用畜力、風力、水力的多種翻車。畜力翻車一般用牛來拉,所以又叫“牛轉翻車”。風力翻車出現晚,明清才多見。

翻車對農業生產意義重大。莊稼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如果只是靠自然降雨或擔水澆灌,很難滿足需要。有了翻車,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把水從低處提上來灌溉農田了。

翻車結構合理,可靠實用,直到近代才被抽水機替代。

北宋·郭忠恕《柳龍骨車》

日本國立博物館藏

腳踏翻車

先請你看圖:下頁有兩幅圖,后面還有一幅(第13頁)。這三幅圖從不同角度描繪了腳踏翻車,看完你就有一個完整的印象了。

腳踏翻車是怎么工作的呢?翻車一般安放在河邊。翻車的水槽一端固定在堤岸的木架上,另一端浸入水流中。水槽的兩端有輪軸。水槽內有刮板,刮板裝在木鏈上。使用時,施加力量使輪軸轉動,進而帶動木鏈翻轉,板葉就把水不斷地刮上來了。

也許有人會想,怎樣“施加力量”呢?翻車的施力部位叫“拐木”,用腳踩動拐木,就會使輪軸轉動了。踩拐木時,手臂要扶著橫木保持平衡。

文獻中的翻車

前面我們講過,一般認為是東漢畢嵐創造了翻車。為什么不是“肯定認為”呢?因為那時的翻車似乎還未用于灌溉。《后漢書·張讓傳》中說,畢嵐“又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畢嵐的翻車,竟然是取水灑路用的,在當時一定算是很酷的工具了。

翻車是已經消失的東西,說那么詳細有什么意義?應該講講怎么用舌頭卷水。

用舌頭卷水?哈哈!你可真是會為人類考慮啊!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翻車

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焦秉貞《御制耕圖》中的翻車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渴烏”是什么呢?是古代吸水用的曲管。如果你曾用一根管子把魚缸里的水吸到外面的盆里,你就知道渴烏的虹吸原理了。不同的是,你用的可能是塑料管,而當時的渴烏可能是用很多竹筒連接而成的。

《三國志》中說,馬鈞“居京都, 城內有坡可為囿,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 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大意是,馬鈞住在京都,發現城里有一塊坡地,可以做菜園。怕沒水澆地,于是就做了“翻車”,讓小孩去轉動操作。水從坡下提上來就自動倒水澆地,前面的剛倒完水轉走,后面的緊跟著就來了,就這樣一入一出,再入再出,連貫地提水、倒水,比平時人們擔水澆地輕巧百倍。兒童力氣小,也能操作翻車,可見馬鈞改進后的翻車更好用了。

(傳)(傳):表示“據傳、相傳為……”的意思。宋·楊威《耕獲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傳)五代·衛賢《閘口盤車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响水县| 杂多县| 潞西市| 南阳市| 志丹县| 香河县| 高唐县| 武夷山市| 大关县| 大荔县| 柯坪县| 杭锦旗| 新干县| 涟源市| 浦北县| 双辽市| 公主岭市| 嘉兴市| 洪洞县| 闸北区| 天镇县| 阿拉善右旗| 马尔康县| 盐源县| 乌拉特中旗| 清水河县| 新源县| 临颍县| 桐乡市| 仪陇县| 巧家县| 红桥区| 马鞍山市| 黄平县| 太白县| 讷河市| 诸暨市| 淮阳县| 陇南市|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