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苦樂農耕

吃飯穿衣是生活的頭等大事??墒?,不少人其實并不知道“飯”和“衣”是怎么來的。知道是從廚房、超市來的,那可不算。

我國古代有專門記錄耕作與蠶織的圖譜,名為《耕織圖》。我們就借著這個圖譜來講講耕織的事。

耕織圖源流

最早的《耕織圖》是南宋於潛(今浙江臨安)縣令樓璹(shú)繪制的,距今將近九百年。從那以后,歷代都有人畫《耕織圖》。有的是原樣摹繪,有的是改編重繪。它們就像河流的下游或支流,其源頭都是樓璹的《耕織圖》。

樓璹為什么要畫《耕織圖》呢?一說是為了讓“飽食暖衣者知其所自”。也就是說,讓不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人知道衣食是怎么來的。

樓璹還給每幅畫都配上了一首詩,在《入倉》詩中他寫道:“卻愁催賦租,胥(xū)吏來旁午。”意思是:糧食剛入倉,官府中的小吏們就往來鄉間、催交賦租了。作為縣令,他卻寫農民為交租而“愁”,這位縣令挺有同情心,是不是?

樓璹的《耕織圖》共有45幅,包括《耕圖》21幅、《織圖》24幅,這些圖表現了耕織的工序。有人稱它為“中國農桑生產最早的成套圖像資料”和“世界第一部農業科普畫冊”。畫家樓璹不僅描繪田間勞動,也畫出了田園生活細節。畫中,男子耕作,女子紡織,扶老攜幼,樸素自然,和文人畫、宮廷畫相比,別有一種生活質感,所以又有人稱其為“我國最早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

樓璹的《耕織圖》早已失傳。所幸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后世摹本一窺原作的基本面貌。元代有程棨(qǐ)摹樓璹《耕織圖》繪本,明代有據樓璹原版復制的天順刻本《耕織圖》。到了清代,《耕織圖》的版本就更多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命宮廷畫師焦秉貞根據宋代《耕織圖》原意重新繪制《耕織圖》,作《耕圖》23幅,《織圖》23幅??滴醯幕首迂范G(yìn zhēn),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也讓畫師繪制過一套《耕織圖》。特別的是,胤禛在圖中化身為一位農夫。讓自己入畫當農夫,這位皇子夠有創意的吧?

雍正命人繪制的《耕織圖》,撐傘的農夫為他本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御制耕圖

我們選取康熙《御制耕圖》中的幾個畫面來欣賞。

下圖是《御制耕圖》中的耙耨(bà nòu)圖。耙和耨都是農具。耙主要用來把耕過的地里的大土塊打碎,把地面弄平。耨是除草用的農具,形狀像鋤。那時,夜霧還未散盡,斜風帶著初春的寒意,農人就披著蓑衣、戴著笠帽開始勞作了。耕牛在泥土里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農人收起鞭子,不忍趕它。

《御制耕圖》第三·耙耨圖

下圖是《御制耕圖》中的收刈(yì)圖。收刈就是收割。一轉眼,收獲的季節到了。農人揮動鐮刀,彎腰收割,將割下的稻谷隨時綁扎成捆。孩子們中幫搶的這個倒在地上哭鬧起來。忙活一天,農人挑起擔子回家了。遠處,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門前等候。一天的勞動即將結束,月亮已在屋頂上空升起。

《御制耕圖》第十五·收刈圖

《御制耕圖》第十九·篩圖(局部)

《耕織圖》中,除了田間勞動,也描繪了田園生活細節。看上面這幅圖,收獲了糧食,喜悅的不光是農人,還有這些雞。瞧,啄食地上的稻粒兒還不夠,那只大公雞,竟然跑到筐上去偷吃了!

下圖中,男人們用簸箕揚去谷物中的秕糠(bǐ kāng)雜物,而媽媽們一邊帶孩子一邊用木斗(dǒu)計量著收成。為了防備歉收之年,媽媽必須精打細算過日子?。?/p>

《御制耕圖》第二十·簸揚圖(局部)

木斗實物圖 中國農業博物館藏

北宋·郭忠恕《柳龍骨車》(局部)

日本國立博物館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如东县| 育儿| 开鲁县| 响水县| 乳山市| 交口县| 封丘县| 黔南| 嘉兴市| 江北区| 盐池县| 锡林浩特市| 博爱县| 南京市| 开平市| 罗甸县| 兴安县| 汶上县| 额尔古纳市| 来宾市| 泗水县| 朝阳市| 镇赉县| 扶风县| 内江市| 闻喜县| 若尔盖县| 九江市| 香格里拉县| 瑞昌市| 南木林县| 绥芬河市| 苏尼特左旗| 博罗县| 桂平市| 陵川县| 泾源县| 柏乡县| 桐庐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