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序
- 教育,從看見孩子開始
- 朱永新
- 6180字
- 2021-07-16 15:26:12
一
我們知道,長期以來兒童是不受關注的。在人類的歷史上,在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是“看不見”兒童、“看不見”孩子的。
最早的一部兒童憲章是1923年起草的《兒童權利憲章》。1959年的聯合國大會才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也就是說,20世紀中葉我們才承認了兒童,才承認兒童是一個獨立的人,才承認了兒童所擁有的權利。
而真正從法律意義上承認兒童的權利,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1989年11月20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以25號決議的形式正式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截至2015年10月,這個公約已經有將近200個締約國。我國在1991年12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批準,成為《兒童權利公約》的締約國。
重視兒童,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世界范圍來看,把兒童優先的原則正式提出來也只有不到30年的時間。1990年9月,首屆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舉行。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一個口號——“一切為了兒童”,同時提出了兒童優先原則。這個原則要求世界各國應該為所有兒童的生存和正常發展提供基本的保護;在分配所有社會資源時,兒童的基本需求應該得到高度的優先。原因很簡單,兒童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是世界的未來。
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制定了一份《國際兒童友好城市方案》,關于兒童友好的標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保護兒童權利,二是滿足兒童需求,三是確保兒童參與。
為什么要關注孩子?為什么要孩子優先?為什么要對孩子友好?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對于成年人居多的社會而言,孩子是弱勢人群。這個社會的所有規則都是成年人制定的,所有的標準都是成年人確定的。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發言權,沒有表決權,沒有決策權。孩子的主張經常是沒有人代言的,孩子也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孩子只有在18歲以后才能夠作為公民擁有自己的相應權利。
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今天的兒童將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他們如何度過自己的童年。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每個人都只考慮兒童的將來,沒有人關心兒童的現在。”“成年人的幸福是與他在孩童時期所過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蘇霍姆林斯基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話:“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一段獨特的、不可再現的生活。”幾乎所有有真知灼見的偉大學者都洞見到,成年人是不是幸福和他童年時期是不是幸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但是,我們經常打著為了孩子的未來幸福的旗號犧牲孩子當下的幸福。其實,我們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條長河,對孩子當下的關注,就是對孩子一生的關注。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問題,差不多都可以從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可以從他的童年生活經歷中找到源頭。所以,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三,童年的長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高度。一個國家對孩子關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孩子是一個個未經雕琢未受污染的個體,雖然不夠成熟,但是身上保存著人類最珍貴的品質。
第一個品質是好奇好問。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一切都是他所未知的,他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他想探索,他想了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兒童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
第二個品質是純潔天真。孩子是純潔的、天真的,他們的世界沒有成年人世界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沒有各種虛假、狡詐、丑惡。在生活中,我們如果說一個人很天真、很純真、很純潔,往往就是表示他有童心。這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自然也是彌足珍貴的。
第三個品質是無憂無慮。孩子本質上對這個世界是不設防的。他沒有什么憂慮,不用擔心明天,也不用考慮油鹽醬醋,不用擔心任何事情。他只要啼哭,他的需要差不多就能夠得到滿足,所以孩子是快樂的。一個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擔驚受怕,那他就不是孩子了,他已經有了成年人世界的痛苦。孩子其實是沒有痛苦的,或者說孩子的痛苦都是暫時的,在他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他會表現出短暫的痛苦。
第四個品質是活潑好動。這個品質和好奇好問是緊密聯系的。他要不斷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就需要活動——通過他的手,通過他的腿,通過他的感官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他要釋放他的能量。你讓一個孩子坐在那里不動,雙手背起來聽老師講課,那你已經不是把他當作一個孩子對待了。孩子是活潑好動的,他們的天性是好動,所以你要跟他玩游戲、跟他一起奔跑,你要讓他走進自然。
第五個品質是不懼權威。成年人的世界是有角色之分的,是有上級和下級的,是有權威的。孩子的世界里沒有權威,沒有大小,完全平等。所以當孩子和你爭辯,和你討論并堅持自己的觀點時,你不要覺得他太倔強了,他這么做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把你當作權威。當他發現權威的存在、承認權威的時候,他已經不完全是孩子了。
這五個品質基本上可以勾勒出一個孩子基本的模樣,而它們也恰恰是人類最寶貴的五個品質。成年人是不是能夠勇于探索,是不是能夠真誠待人,是不是能夠樂觀開朗,是不是能夠積極行動,是不是勇敢堅毅,與他們在兒童時期他們的這些品質是不是得到呵護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我們的成長,隨著我們慢慢接受現實世界強加給我們的標準,我們的童心會不斷地泯滅、不斷地被削減,慢慢地,我們就不再是孩子了。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始終讓大家覺得他純真、純潔,有兒童般的好奇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要珍惜孩子身上這些寶貴的品質,讓孩子擁有真正的童年,讓童年的長度能夠不斷地去延長,讓現在的成年人更多地擁有童心。
以上觀點,來自去年我在中國兒童發展論壇上的講演。在這里重申這一觀點,是想表明:教育,首先必須從看見孩子開始,讓孩子站在舞臺的中央。
看見孩子,讓孩子站在舞臺的中央,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教育片段——
“花兒為什么會開?”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這樣問她面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說:“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陽。”第二位小朋友說:“她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頂開了!”第三位小朋友說:“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誰穿得最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說:“她想看看,小朋友會不會把它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說:“她也長耳朵,她想聽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句:“老師,您說呢?”老師想了想說:“花特別懂事,她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她,就仰起她的小臉,笑了!”聽到這兒,孩子們都看著老師笑了。那笑臉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師知道,她原來的答案是:“花開了,是因為春天來了。”
這個真實的教學片段給人的啟迪是深刻的。孩子們那些極富想象力、創造力、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句子,與老師原先準備的那個沉悶單調、一成不變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課堂教學,就是要保護這種積極的求異思維,讓孩子多方面、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原則、多結果地思考問題;就是要培養這種敏銳的洞察力,讓孩子不斷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知識或假設關系,與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殊性、重復現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獲得發現;就是要珍惜這種豐富的想象力,讓孩子帶著主觀臆測,哪怕是虛假和錯誤的主觀臆測獲得感性認識;就是要激發活躍的靈感,讓孩子學習的興奮點增多,自發的思考得到加強。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教師有這樣一個觀念:讓孩子站在舞臺的中央。
當然,讓孩子站在舞臺的中央,不僅要在家庭里、在學校中、在社會上做到這一點,在孩子成長的一切生命場域中,都要能做到這一點。
二
“什么教育最能促進孩子發展,什么教育能讓孩子幸福成長?”2019年年底爆發的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或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疫情發生后,我曾第一時間發出呼吁:“停課不停學”固然重要,守住教育的底線、關注教育的本質更重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堅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面對災難,我們到底要用什么來教育孩子?我們能不能把疫情災難作為教材,把危機變成機遇,真正重構我們的教育?面對這樣一場疫情,我們除了教會孩子如何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還應該傳遞給他們哪些理念和認知?
一線醫務人員的執著堅守,其他戰線上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這在疫情防控中都得到了集中的體現。感人的場景也可以化作課堂的養分,讓孩子們乃至于全社會共同思考:在生命面前,個人、集體、政府乃至于全社會的“所為”與“應為”到底是什么?今天的孩子就是未來的專家、醫務人員、公務員、企業員工……不同的社會角色究竟要如何對待生命,如何理解責任,這些都涉及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應該說,生命和教育本來就是一體的,教育本來就是為生命的成長而準備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一個人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同時拓展他的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幫助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教育應該以生命為原點,重歸生命的本體,向內審視生命的本質,讓生命回歸自身價值;向外建構教育的場域,筑造生命的精神家園。
我們的教育對生命本身缺乏必要的關注。當今世界已是一個科學理性主宰的世界。當下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向孩子傳授“何以為生”的知識和本領,往往把孩子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從而只見知識而不見生命。這次疫情也暴露出生命教育的缺失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固然有文化的因素,有社會的原因,但教育對于生命的關注不夠,無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新教育在研究未來課程的時候,專門研發了一門“新生命教育”課程,并以“拓展生命的長寬高”為核心理念。
我們提出,生命教育首先要關注自然的生命,因為這是生命的長度,人的肉身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我們認為,安全與健康構成了生命的自然屬性,是生命發展的基石。無論是缺乏安全,還是缺乏健康,都不可能有生命持續的發展。因此,我們主張,學校教育應該把關于安全的知識與技能教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了解居家安全、校園安全、社會安全、游戲安全、運動安全、交通安全、野外安全等常識,防止和有效應對校園暴力、疾病傳染及其他意外。讓孩子們知道,保全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選擇。這也是世界各地生命教育的普遍做法。因為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只有在生命得到保全的情況下,生命的其他意義才有實現的可能。
我們還主張,應該重視師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讓孩子了解營養、運動、治療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情緒管理、環境適應、壓力紓解等方法。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都只是人類生命鏈條中極其微小的一環。但人類生命鏈條正是由這無數微小的一環又一環組成的。每一環的長短,都影響著整體。教育應該努力延長每一個人的生命長度,用這一環又一環的點滴累積,增加人類生命鏈條的長度。
這次疫情也提醒我們,教育要更多關注孩子的安全與健康,讓孩子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學會緊急避險和自我保護,養成科學膳食、鍛煉身體、合理作息等良好習慣。把這些做好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就打牢了。那碰到災難、碰到疫情,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該如何自我保護并幫助他人?這也是我們必須要教給孩子的。2020年央視網有一則報道:11月19日,日本一艘載有52名小學生的海上渡輪在撞擊巖石后沉船,令人吃驚的是,在這起沉船事件當中沒有出現任何傷亡,所有的孩子都順利獲救上岸!這些孩子之所以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能如此鎮定、勇敢,沒有亂作一團,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日本學校教會了孩子們最重要的一課:在面對不同的災難時該怎樣自保。
同時,生命教育要關注社會的生命,這是生命的寬度。除了安全和健康之外,我們的教育還應立足于生命的社會屬性。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要和別人打交道,都要學會理解、寬容、尊重別人,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所以,我們也該引導孩子熱愛生活,讓孩子熟悉開放的國際視野下與他人相處的法則;認識到個體生命的共在性以及他人存在對于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相互關心、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友好溝通;同情弱小,積極面對人際沖突,樹立包容意識;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發展健康的人際關系;擁有個性化的積極力量,包括樂觀、勝任感、自尊感、人際支持等。
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許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難眾人相助的溫暖的故事,看到了許多醫生護士的無私奉獻,這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幫助孩子們懂得感恩、懂得仁愛、懂得尊重,培養他們良好的社會情感,這是我們在生命教育的寬度拓展方面應該做的。
當然,生命教育還要關注人的精神生命,這是生命的高度。我們的教育要立足于生命的精神屬性,引導孩子們不斷進行生命的自我體驗和省思,欣賞和熱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期盼生命的美好,體悟生命的意義,并且能夠把這種生命的關懷和熱愛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關懷、民胞物與的胸懷以及寬廣的人類情懷。
人是一種符號性的動物,要有價值觀和信仰,要過精神生活。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就在那些最偉大的著作之中。要通過閱讀來提升我們精神的高度。
讓孩子幸福成長,首先要從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命教育開始。我曾經提出“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其實就是要“讓生命回歸教育的主場”,把生命教育作為我們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作為我們教育的最大共識。
三
生命是大自然最為神奇的創造。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般的存在。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每一個生命的理想歸宿都是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生命因自主而積極發展。人的生命具有強烈的自主性,體現出特有的自覺、自為和創造的特點。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和塑造者。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人只有實現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精彩,才能感受到幸福。人只有發揮生命的潛能,張揚生命的個性,才能談得上生命的完整。在自我超越中,生命不斷走向幸福和完整。讓生命回歸教育的主場,讓孩子站在舞臺的中央,在我看來,這正是“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的迫切之需。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時提出了“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領導人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給出的“中國答案”。
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又該如何圍繞這個“中國答案”付諸行動呢?我認為,推動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從和孩子建立命運共同體開始。
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孩子的模樣,就是明天中國的模樣。孩子是未來世界的主人,是人類命運的主宰,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孩子,就有什么樣的世界和未來。蒙臺梭利說過:“我們的錯誤會落到孩子身上,給他們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痕跡,我們會死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將承受因我們的錯誤而釀成的后果,對孩子的任何影響,都會影響人類,因為一個人的教育就是在心靈敏感和秘密的時期完成的。”關注孩子成長,就是關注人類的命運;對孩子友好,才會讓人類美好,讓明天美好。
我們曾經都是孩子,孩子也都終將是我們。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生命、每個孩子都和我們的命運休戚與共,都和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時,我們才能真正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我們拉起每一個孩子的手,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和孩子建立命運共同體,共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面向未來,面對挑戰,讓我們以生命的名義重塑教育,讓我們以孩子的立場同心合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我們教育人的最大努力和貢獻。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