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濟天下:袁隆平鮮為人知的故事
- 毛昌祥
- 1658字
- 2021-07-19 14:51:30
袁隆平與您交朋友
親愛的讀者,歡迎您讀這本書,知道您想了解袁隆平此人,先不要急,袁隆平要先和您交個朋友,可以嗎?
您要讀懂這本書,先要了解一些有關袁隆平的知識。當您的頭腦里有了袁隆平腦子里裝著的那些常識時,您讀這本書就更順暢了。
袁隆平,漢族,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無黨派人士,夫人鄧則(“鄧哲”也沒錯)。袁隆平夫婦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陽,都在從事雜交水稻研究。
“無黨派”是政協里面除了民主黨派之外的一個界別。袁隆平曾經告訴我,他曾是全國政協常委中“無黨派”人士的“頭兒”,當時下面還有七個“無黨派”的省部級官員。
袁隆平從20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從事水稻雜種優勢的研究,但是他把和鄧則結婚那年,即1964年,定為雜交水稻研究“元年”。他和他的助手,還有全國的同行,共同奮斗十多年,到1976年,雜交水稻在中國取得完全成功,領先世界。1982年,國際上就稱譽他為“雜交水稻之父”。
怪了,在雜交水稻問世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憑借種傳統的水稻(我們叫“常規稻”),不也養育了中華民族嗎?沒錯,可是后來人口多了,傳統水稻產量不高,養不活增加的人口,這就要想辦法提高糧食產量。糧食多了,人們不光吃得飽,還能吃得好。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發展畜牧業,生產更多的肉、蛋、奶,增加國民的飲食營養。
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就是作這個研究的。水稻科學家重新安排稻子的“爸爸”“媽媽”,使它們的父母在遺傳上的差異大些、再大些,這樣雜種優勢會越來越大?,F在一畝“超級雜交稻”的產量已能超過1000公斤,這就是袁隆平團隊努力的結果。
那什么是“三系”和“兩系”雜交稻呢?這么講您可能會容易明白一點:“系”就是親本,父或母。
打一個不甚恰當的比方:所謂“三系”,就是先有一對近親(如同一個村或是表姊妹聯姻)的“父母”,我們稱其為“不育系”和“保持系”,他們生了個“女兒”,找了個外國的或離老家很遠的“女婿”結婚生子,這孩子就是遠緣的,這個“女婿”就叫“恢復系”。這樣的雜交水稻就叫“三系雜交稻”。所謂“兩系”,就是“母親”有自我改變性別的功能。在溫度低時,她就是“他”了;到溫度高時,他又變成了“她”。
好了,您曉得這么多就足夠了。
剛開始,袁隆平和他的一幫助手是在湖南懷化的一個偏僻的地方——黔陽縣的安江農校,作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了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要把“孫悟空”和“小猴子們”從“花果山”請到湖南省城長沙去,在那里建立一個可以任他們發揮,可以“大鬧天宮”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1984年6月15日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就是中心主任,他一當就是30多年。這個中心后來更加威武了,掛上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牌子,主任還是袁隆平。
咱們中國有了雜交水稻這個寶貝,外國人能不眼紅嗎?眼紅得很呢!首先采取行動的是美國,他們要把我們的技術買過去,還不許其他國家再碰它。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樣做會引來第三世界的埋怨。袁隆平的心愿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于是,我們依照“對有錢的有償使用,對困難的無償提供”的原則,與全世界共享了雜交水稻技術。
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里,我們國家的雜交水稻,憑著“一粒種子加一個腦袋”征服了全世界,使得全世界幾十個國家數以億計的人受益。這個“腦袋”就是指袁隆平,他的腦袋里裝滿了雜交水稻知識和技術。向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比推銷我國的高鐵技術容易得多。有人稱雜交水稻技術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我覺得從它的影響來說,這種說法毫不為過。
袁隆平團隊的足跡遍天下,袁隆平也不斷獲得國際認可。截至目前,除了“諾貝爾和平獎”尚未獲得外,與農業科技有關的大獎他都得到了,包括“世界糧食獎”。他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現在,您對袁隆平和雜交水稻有基本的了解了,再給您講就“復雜”了,您可能“不耐煩”了,當然也許您會更感興趣。
袁隆平的朋友遍天下,有我國幾代領導人,也有外國政要;有科學家,也有農民兄弟;他的同事、學生,甚至很多青少年都成為他的朋友。
好了,現在我要祝賀您,您也成了袁隆平的朋友了!請繼續慢慢看下面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