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讀

《森林報》是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維·比安基極其重要的代表作。在作家的祖國,無論他生前還是死后,這部作品一直長盛不衰,一版再版,深得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喜愛和熱捧。不僅如此,就是成年讀者也往往愛不釋卷。不少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是青少年的中國人,尤其是不少當時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國人,不會忘記從蘇聯翻譯過來的《森林報》。雖然許多讀者未必了解作者比安基其人其事,但是《森林報》里那些有關大自然中千姿百態的動植物的生動描寫,書中蘊藏的豐富知識,以及獵人們的傳奇經歷,一定激發了他們濃烈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渴望,而且深深地留在了他們的記憶里。當時的許多讀者可能主要是被書中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廣闊無垠的知識海洋所吸引,來不及留意并思考隱含其中的主題。然而,當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人類對大自然過度的索取受到大自然愈益強烈的報復,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自然界的許多物種以驚人的速度趨于滅絕,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命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峻地擺在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面前。而這個命題恰恰是本書所蘊含的主題。比安基八十多年前就在自己的創作里表現出如此高遠的前瞻性,委實難能可貴。所以《森林報》在時隔半個多世紀后在我國再度被翻譯出版,自然就凸顯出其非同尋常的、積極的社會意義。但愿中國未來的一代通過對本書的閱讀,能促進自己樹立起熱愛自然、關注環境的理念。

本書作者維塔里·瓦連季諾維奇·比安基1894年2月11日生于圣彼得堡(蘇聯時期改名為列寧格勒)一個生物學家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種探索其奧秘的強烈愿望。他后來報考并升入彼得堡大學物理數學系,學習自然專業,顯然是受到了家庭的影響。他在科學考察、旅行、狩獵及與護林員、老獵人的交往中留心觀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種生物,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為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使他筆下的生靈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動人。1928年問世的《森林報》是他正式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標志。1959年6月10日比安基在列寧格勒逝世,享年六十五歲。他的創作流行于世的,除了《森林報》,還有許多以大自然里萬物生靈為主人翁的中短篇小說,這些,同樣是成年和青少年讀者喜聞樂見的。

比安基的創作,旨在以生動的故事和寫實的敘述,向少年兒童傳授科學知識,激發其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從小培養起熱愛大自然、關注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森林報》雖然問世于1928年(此說據1962年俄文版《簡明文學百科全書》,與本書《致讀者》所說的1927年不符),但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一再重版(至作家去世后的第三年,即1961年已出到第十版),究其原因,就是它以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所宣揚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說作家在中短篇小說中描寫的主要是動物故事以及與動物相關的人的故事,那么《森林報》則向讀者全面展示了自然界的大千世界。不僅如此,他還對當時蘇聯全國各地的山川形勝和自然環境有生動的描述,使小讀者在輕松愉快、饒有趣味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產生對祖國的情感。

《森林報》模仿期刊的形式,按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分為十二期,結集成書。俄文原版在每一新版問世時都對上一版有所修訂,內容或增或減,但基本欄目保持不變,所增減者僅止于原欄目內的篇目或新增欄目。限于篇幅,這次選入“語文閱讀推薦叢書”時省略了部分欄目和篇章,只留取最精華的部分,好在每個欄目都各自獨立成篇,彼此不相關聯,絲毫不會對閱讀造成影響。

本書也對有些關涉俄羅斯文化而為當今青少年所陌生的東西做了交代。例如圣彼得堡城區及近郊的一些地名或建筑,像“彼得宮”“喀瑯施塔得”等等,沒有到過那里的人可能覺得十分陌生,為方便讀者對背景的了解,譯文中做了注釋說明。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原文中的某些本身就一詞多義的詞語,漢語中意譯時無法表達其一詞多義的特點,如“葇荑花序”與“耳環”這兩個詞在俄語里音形相同,如簡單地按意思翻譯,譯文里是毫無關系的兩個詞,而本書俄文原著里恰恰把兩個意思都用上了。有的詞匯是某一學科的術語,不學這個專業的人未必了然,如“黃道帶”,是天文學名詞,行外人大多不知道“黃道十二宮”是怎么回事,更不知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與它的關系。這就是譯者在譯本中加了許多注釋的原因。俄文原著中的極少注釋標明了“原注”字樣。

沈念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晴隆县| 宝清县| 高安市| 侯马市| 博乐市| 平原县| 右玉县| 深圳市| 麦盖提县| 开平市| 象州县| 怀仁县| 长乐市| 石渠县| 隆尧县| 无为县| 淮阳县| 曲靖市| 泽州县| 右玉县| 紫云| 安庆市| 甘南县| 云和县| 莲花县| 璧山县| 贺州市| 成武县| 县级市| 渑池县| 长汀县| 峡江县| 南陵县| 民和| 县级市| 司法| 肇庆市| 建始县| 肇东市|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