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緯度叢書·秦制兩千年:封建帝王的權力規(guī)則
- 諶旭彬
- 977字
- 2021-07-12 17:43:55
三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趙佶在位,權臣蔡京當道。在趙佶的授意下,蔡京親筆書寫,將司馬光、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三百余人列入了“奸黨”名單。這么做的原因是這些人反對“新法”,批評朝廷以搜刮民財為要務。宋徽宗與蔡京“敕令諸州據以刊石”,命各州縣根據名單刻成“元祐黨籍碑”,即“奸黨碑”,立遍全國。
要刻石碑,自然就需要石匠。
長安有一位石匠叫作常安民。朝廷讓他刻碑,他接到任務后,跑去見負責此事的地方官。常安民說:“民愚人,不知朝廷立碑之意。但元祐大臣如司馬相公者,天下稱其正直,今謂之奸邪,民不忍鐫也。”(5)意思是,我常安民是個老百姓,理解不了朝廷立碑的深意,但像司馬光這樣的大人,大家都稱贊他正直,如今朝廷卻說他們是奸邪,我不忍將他們的名字刻在“奸黨碑”上。
地方官聞言大怒,要治常安民的罪。常安民于是說:“被役不敢辭,乞不刻安民鐫字于碑,恐后世并以為罪也。”他的意思是,自己只是一介草民,不敢推辭朝廷的任務,但是請求朝廷不要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碑上,告訴后世“奸黨碑”是自己刻的。
常安民的故事最早見于《邵氏聞見錄》,這本書的作者邵伯溫生活在兩宋之際。邵伯溫在他的書中說,他愿意把這個庶民的故事寫下來,是因為“一工匠耳,尚知邪正,畏過惡,賢于士大夫遠矣”。意思是,石匠尚且知道是非和善惡,比許多士大夫強多了。
常安民是一位真實存在的陜西石匠。迄今仍有史料可查、署名由常安民鐫刻的石碑尚有六七塊之多,如《奉天縣新修渾武忠公祠堂記》《宋故清河縣君張氏夫人墓志銘》《京兆府學移石經記》《游師雄墓志銘》《孫昭諫墓志》等。(6)
常安民不是唯一不愿助紂為虐的石匠。江西九江的石匠李仲寧開了一間“琢玉坊”,崇寧二年,九江的地方官讓他去刻“元祐黨籍碑”。李仲寧委婉地拒絕了官府的征召:“小人家舊貧窶,止因開蘇內翰、黃學士詞翰,遂至飽暖。今日以奸人為名,誠不忍下手。”(7)意思是,他告訴地方官,自己以前很窮,謀了份石匠的營生,將蘇軾、黃庭堅的詩文刻在石碑上,才勉強得以溫飽。今日朝廷要我把他們的名字刻在“奸黨碑”上,想到自己從前的工作,實在下不了手。
1970年出土的《中書舍人曾鞏墓志銘》與1972年出土的《劉元周妻易氏墓志銘》證明了李仲寧確有其人。他的故事出自《揮麈錄》,這本書的作者王明清生活在南宋初年。王明清說,地方官很佩服李仲寧,滿足了他的愿望,而自己也很佩服李仲寧,所以把他的故事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