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不懼創新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引領者
家庭教育是無論我們投入多少精力和心力,依然需要努力的一個領域。無論是年邁的老人,還是健壯的中青年,也不管你是什么學歷,有著怎樣的社會地位,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會影響你:性情是否溫和,性格是否剛強,做事是否果斷,甚至婚姻是否幸福,職場是否順利……不夸張地講,你的命運很多時候都藏在你的家庭教育中。
在公眾媒體還沒有如此發達的時候,我們沒有太多的渠道去獲取更多育兒知識,或者說沒有科學的方法指導我們去教育下一代時,很多父母家庭教育的方法,大多數都來自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代代人的經驗和傳承。這些經驗有文化民族的習慣,也有父母家庭的行為,這也很好地解釋了這樣的現象——我們總是可以在父母或者兄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三年前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我成為爸爸后的一天早晨,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抬頭一瞬間,突然發現,兒子用筷子的姿勢竟然和我一模一樣,甚至是他咀嚼時的樣子。我覺得很有意思,在這之前,無論是內心還是行為,我并沒有去刻意影響我的孩子。那天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觀察他,這才發現他走路的樣子,睡覺的樣子,甚至是說話時的語氣詞,都和我很像。從來沒有強求過孩子吃飯和說話的方式,但是他為什么那么像我呢?父母的行為和習慣真的會在無意間影響孩子嗎?
家庭教育和原生家庭的概念這兩年已經深入人心,很多新手父母在各種渠道都接收到各種信息,奇怪的是,大家在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之后,育兒的困惑和焦慮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理論如何落地執行到每位父母、每個孩子身上,才是最難也最有意義的事情。
父母是孩子每天都會見到的人,看上去似乎我們也沒有做什么,但是孩子卻可以天天看到一些父母的行為習慣并且加以模仿,按照聞源的話,這就是“遺傳家教”。聞源堅信每個父母只要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每個孩子都可以成才,這里所說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是專業教育知識和理念,而是指父母的行為和習慣。
相信你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孩子身上除了擁有你和另一半的優勢行為習慣,同時也會隱藏著部分你們的劣勢行為習慣。這本書,會讓你知道如何拓展和展現自己的優勢,有效控制自己的劣勢,這就等同于優化了孩子的參考對象。做一個充滿優勢的父母,其實就是最正確的教育方法,做一個好榜樣比強迫孩子改變缺點要來得容易。
聞源從事教育十幾年,提出了遺傳家教的教育觀點,一度讓我耳目一新,他研究了上萬個孩子,對幾千個家庭進行了個案咨詢,從中找到了父母的行為和習慣對于孩子的影響,通過測評找到屬于我們自己家庭獨特的“遺傳”方式,這樣父母就更容易了解到孩子的優點來自于哪兒,孩子的缺點來自于哪兒,父母需要做出什么樣的調整可以協助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整套體系看起來更簡單易懂,更便于家長實操。
我和聞源相識于演說家的舞臺,認識這些年,每次見面三句話不會離開“家庭教育”這四個字。他專注、謹慎、科學,一直在為家庭教育努力。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孩子從小的教育影響著以后的發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深系父母。
而咱們中國人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在我看來這個起跑線就是合格的父母、科學的育兒以及家庭氛圍帶來的穩定快樂的情緒。穩定的情緒是地基,科學的育兒是工具,合格的父母是目標。但是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你掌握了科學的育兒手段,就不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情緒爆發,也就更接近合格的父母。掌握了真正的教育策略和手段,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會游刃有余,才會更容易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里說過:“我們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膽量太小,對于一切新理,大驚小怪。如同小孩見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遇了黑房,怕走進去。究其結果,他的一舉一動,不是乞靈古人,就是仿效外國。也如同一個小孩吃飯、穿衣,都要母親幫助,走幾步路,也要人扶著,真可憐。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地發現出來?!?/p>
我覺得聞源就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創新、不害怕創新、堅持創新,才能用十幾年的時間研究出更適合中國父母的家庭教育體系。
對于家庭教育,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和方法,只有經過不斷地實踐和總結才能逐步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家長需要如此,家庭教育需要如此,社會也需要如此。家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不是尋求答案,而是通過理念給父母帶來心態的改變、思想的升華,我想這就是聞源在這本書里最想給大家帶來的思考與力量。
《我從新疆來》導演 庫爾班江
2021年2月4日 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