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2章 百圣論道

“抱歉。學生失禮了!”

劉知易看到官廚里已經沒有了人,只有老人一個在跟前,知道他看入迷了,看的太久。

“不礙事。小友若沒看夠,便帶回去慢慢看。看懂了,可以來及第樓找我!”

說著遞過來一塊牌子,上面刻著一個“呂”字。

這幅圖有意思,劉知易還真沒看夠。

躬身道:“既然如此,學生就不客氣了。”

老人笑了笑,點點頭,轉身走了。

身上沒有任何氣息波動,一個普通的老人,送給自己一副神秘畫卷……

劉知易陡然警醒,這是撞到機緣了!

我不會這么命好吧?

他心生疑惑,收起畫卷,回了宿舍。

“劉兄,你這是什么圖啊?”

回到外十三舍,劉知易就迫不及待的看圖,引起一種舍友的好奇,湊上來圍觀。

“你們看不懂?”

劉知易疑惑,如此明顯的一幅圖,他們看著好像沒什么反應。

劉知易指著其中一個舞者鋤頭耕地的農夫說道:“這老頭說,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村長。他很不高興,他說他能治國。”

又指著一個儒冠長者道:“這老儒生說他述而不作,微言大義。我說他斷章取義,春秋筆法。他竟然不知道春秋!”

好吧,這幾個舍友也不知道春秋,這個世界沒有孔子,沒人寫春秋。

“還有這個…這個…”

劉知易一連指了好幾個人興致勃勃的介紹,舍友們一臉懵逼。

許多福冷笑道:“劉兄是在炫耀?”

劉知易尷尬,還真沒這個意思,想了想,或許這幅圖對這些人來說,真的有點超綱。圖中上百幅人物,沉浸其中,可以與這些人物對話,通過他們的言行,劉知易大概能分辨出其中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還有農家。還有一些他也分不清的流派,諸子百家消亡太多,曾經何止百家,但許多都是小流派,一家一姓之言,很快消亡。劉知易兼修了法醫儒道,見識比自己這些室友廣博,而且活過另一個世界,看過、聽過的更多,即便沒有接觸過的學派,也能觸類旁通。

其中有一個在溪水邊煮茶,跟其他人都保持一定距離,眼神緊緊盯著其他人,好像生怕別人搶他茶喝的一個家伙,他告訴劉知易說“那些論道的家伙說的都是廢話,根本比不了他的茶香”,劉知易覺得這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其他人見劉知易看圖又入迷了,全都興趣怏怏,其實也有些受打擊。都是同學,本以為在一個樓層,結果發現,人家看到的,聽到的,跟自己完全不一樣,這換了誰一時間都受不了。

劉知易幾乎廢寢忘食一般,將圖中的一百零八個人物全都駁斥了一遍,他全身舒爽。

回過神來,才覺得自己的狀態有些不對勁,這幅圖也不對勁。這簡直就是一副魔圖,看著好像沒什么意思,但只要一看,就讓人上癮。就好像刷小視頻的時候,明明感覺沒什么意思,看過之后甚至記不住內容,可一刷就忘了時間。

看完之后,劉知易有些感觸,覺得這幅圖描畫的,很可能是諸子百家的故事。圖畫中的人物,是諸子百家的代表。他們每人秉持一門學說,都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反過來對外宣講,希望全世界都按照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按他們的觀念做事情。因為每個學派都有局限性,所以按照任何一家去執行,都會出大問題。

他跟其中的儒家老者辯論,老者推出禮法那一套,認為所有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恪守禮法,天下就不會亂。儒家的禮法誕生在分封制時代,一級級分封下去,每個人只需要對他的上級負責,兒子服從父親,父親服從士族,士族服從大夫之家,大夫之家服從諸侯,這些一家之長、一鄉之士、一縣之大夫、一國之諸侯,都對自己領地內的事物有生殺大權,說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法律,就可以運行下去。

劉知易告訴老者,這樣的治理方式,治理不了大國。充其量能治理小邦。因為這種方式,必然造成層出不窮的犯上作亂,父親對兒子有生殺大權,父親就能領著兒子造反,兒子不敢不從;士對鄉野有絕對的生殺大權,就能領著鄉民造反,鄉民不敢不從;大夫對縣有生殺大權,就能領著一縣造反。

老者不服,說只要人人恪守禮法,兒子就不會反對父親,鄉民就不會反對士族,士族也不會反對大夫,大夫更不會反對諸侯,諸侯當然不會反對天子。

劉知易駁斥,如果父親做的不對怎么辦,士族做的不對怎么辦,大夫做的不對怎么辦,手下都不敢反對,只能跟著不對下去。而且人心有私,并非人人都是賢人,孰能無錯。依靠這一套自律的禮法,難以治國。

老者回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勇也。

這話把劉知易氣的半死,就是告訴劉知易,管他理論對不對呢,哪怕明知道行不通也要去做,才是勇敢的人。

這絕對是儒家,就是要弟子盲從,哪怕道理明顯自相矛盾,也不要求弟子思考,遵從就好,儒家本是師道,重的是傳承,而不是思辨。

劉知易又跟一個官員模樣的法家辯論,那法家說,法理既天理,所以人人都要遵從。這觀念劉知易引用過,不過是為了跟嬴悝辯法。他覺得,這句話跟大醫醫國一樣,是一句套話,沒有實際意義。他反駁法家,說如果法理是天理的話,何須苦苦勸阻別人遵從,天自會訓誡。人的事兒,就放在人間說,別動不動天不天的。法是規范人的行為準則的規則,是人制定出來的,跟天毛關系沒有。人之所以需要法,是因為人的行為需要規范,尤其是要約束強者的行為,不然人間就淪為了叢林社會,適者生存,有力者搶奪老弱,有智者欺騙愚昧。弱者將沒有生存之地。所以法是完全的人理,跟天理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法家到底是講理的,見劉知易說的有理,沒有甩出“不可為而為之”的信條來扯淡,拱手下拜,算是認可。

劉知易還和一個破衣爛衫的“乞丐”稍微辯論,這乞丐明顯是墨家。跟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截然相反,他主張天下為公。劉知易只跟乞丐辯論了一下兼愛非攻的話題,老者說“亂自何起,起不相愛”,認為天下之所以有紛爭,是人人不想愛的原因,所以要簡愛,人人都像愛自己父母那樣愛別人的父母,像愛自己孩子那樣愛別人的孩子,天下就不會有禍亂。劉知易反問他,老虎闖進村子,我愛我的父母和鄰居的父母,但只能救一個,我背起自己的父母逃了,鄰居回來找我報仇,以我不愛他的父母要殺我,他愛他的父母就要殺我,豈不是亂自愛起。

老者還打算反駁,劉知易不搭理他了。實在是不忍心跟墨家這些樸素的理想主義者爭辯,在一個缺乏愛的世界,有一群人在呼喚愛與和平,何苦打擊他們。

跟農家的辯論同樣如此,老農民堅持,皇帝就應該像上古圣賢一樣,跟老百姓通吃同住,這樣才能了解民間疾苦,還提出要“市賈不二”,將物價固定下來的理念。這些主張,看似是居住在村子里,一輩子沒出村的農民伯伯的幻想。但農家絕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個學派,他們從農業生產中,總結出了許多道理,比如要根據天氣變化,合理進行莊稼種植,應用到治國上也要講究審時度勢,頗有哲理。

實際上農家曾經顯赫一時,許多儒家弟子甚至都改投農家,孟子一度把農家抨擊的很厲害,說農家先賢許行是“南蠻舌之人”,已經是指著鼻子罵娘了。

但農家的局限性還是很大,畢竟是出自相對固定的農業勞動,而且還是小農時代的農業勞動,所以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劉知易只問了農民伯伯一個問題,就讓他沉默了。他說,“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可國有萬畝,戶有千戶,如何豐衣足食?農民伯伯顯然無法回答村子里的土地不夠種這種問題。

劉知易淺嘗輒止,也不忍跟農民伯伯激烈辯論。他的重點打擊對象,是那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這貨試圖向劉知易證明自身比天下更重,所以人人都應該愛惜自身,然后天下太平。這道理看似有理,實則謬論。

利己主義者問劉知易,“如果斷一臂換取天下,愿不愿意”,劉知易回答不愿意,于是他說,手臂比天下更重,身體又比手臂更重,所以應該愛惜自身。得出一套邏輯,“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劉知易反問,你鄰居家著火了,人不在,你不去救火,火把你家一起燒了。你不利臨人,反害了自己。同理,鄰國危亡了,你國不去救助,蠻夷接著過來把你也滅了。劉知易得到另一個結論,“人人不利天下,天下亡矣”。

劉知易又伸出自己的胳膊,說我有胳膊,你有天下嗎?拿你沒有的天下換我有的胳膊,當然不愿意。如果你真有天下,敢跟我換,別說天下了,你給個蘋果,都有人切腎。

一套詞把利己主義者帶走。

劉知易懟完圖中所有人后,抬頭一看,天已經很黑了。舍友們卻都沒睡,一個個神情復雜,難得的深沉,根本不像他們。

不由問道:“諸位,這是怎么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弥勒县| 湘潭市| 民和| 嘉黎县| 平利县| 西华县| 秦皇岛市| 南部县| 临洮县| 兴隆县| 普陀区| 巢湖市| 宣武区| 抚顺市| 青龙| 汕头市| 磴口县| 株洲市| 乌兰察布市| 长治县| 台州市| 锦屏县| 新兴县| 无锡市| 石屏县| 万载县| 溧水县| 滦南县| SHOW| 叶城县| 鲁甸县| 禹州市| 黔西| 内乡县| 孟州市| 上思县| 邵东县| 来宾市| 定襄县|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