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張子正蒙
  • (宋)張載撰 (清)王夫之注 湯勤福導讀
  • 2189字
  • 2021-07-13 19:14:05

出版說明

儒家自孔子開派以來,留意的是修齊治平之道、禮樂刑政之術,其間雖有仁義中和之談,但大抵不越日常道德之際。漢唐諸儒治經,大多著重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罕及本體。及至宋儒,始進而討究原理,求垂教之本原于心性,求心性之本原于宇宙。故原始儒學的特色是實踐的、情意的、社會的、人倫的,而源于宋、延及明清的儒學(即宋明理學)的特色則是玄想的、理智的、個人的、本體的。

北宋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奠定了理學的基礎。此后理學昌盛,大致可分三大系統:二程(程顥、程頤)、朱熹一系強調“理”,陸九淵(象山)、王守仁(陽明)一系注重“心”,張載、王夫之(船山)一系著眼“氣”。清初顏元(習齋)初尊陸王,轉宗程朱,最終回歸原始儒學,以“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為治學宗旨。

《天地人叢書》選取宋明及清初諸位大儒簡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具體如下:

1. 周子通書

北宋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他繼承了《易傳》和部分道家、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圣人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周敦頤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他的代表著作《通書》不僅蘊涵豐富的義理,而且渾淪簡潔,為后人提供了廣闊的想象與闡釋空間,被后世奉為宋明理學首出之經典。

本書以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何紹基刻《宋元學案》本為底本排印。書后附相關文獻六種:《太極圖》《太極圖說》《朱子論太極圖》《朱子論通書》《朱陸太極圖說辨》《梨洲太極圖講義》。

2. 張子正蒙

北宋張載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理論,肯定“氣”是充塞宇宙的實體,“氣”的聚散變化形成了各種事物現象。張載一生著述頗豐,有《文集》《易說》《春秋說》《經學理窟》等,《正蒙》是他經過長期思考撰成的著作,是其哲學思想的最終歸結。因此,該書不僅受到理學家的推崇,其他學者也十分重視。

本書以清同治四年(1865)金陵書局刻《船山遺書》本《張子正蒙注》為底本排印,除《正蒙》原文之外,還收錄了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注釋。

3. 二程遺書

程顥字泊淳,世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兄弟倆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后世合稱“二程”。程顥之學以“識仁”為主,程頤之學以“窮理”為要,他們的學說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形成了程朱學派。《二程遺書》較為全面地體現了二程理學思想。該書反映了以程顥、程頤為首的北宋洛學的思想特征,也反映了二程的歷史觀點。

本書以清同治十年(1871)涂宗瀛刻《二程全書》本為底本。書后附《明道先生行狀》《墓表》《門人朋友敘述并序》《伊川先生年譜》等相關文獻。

4. 朱子近思錄

南宋朱熹發展了二程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他的著作在明清兩代被奉為儒學正宗,他的博學和精密分析的學風也對后世學者影響巨大。《近思錄》十四卷,是朱熹在另一位理學大師呂祖謙的協助下,采摭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先生語錄類編而成。此書借四人的語言,構建了朱熹簡明精巧的哲學體系,被后世視為“圣學之階梯”“性理諸書之祖”。

本書以明嘉靖年間吳邦模刻本為底本。書后附《朱子論理氣》《朱子論鬼神》《朱子論性理》三篇,均摘自《朱子語類》。

5. 象山語錄

南宋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他提出“心即理”之說,認為天理、人理、物理即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實在。《語錄》二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特征。

本書以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嘉靖間刻《象山先生全集》本為底本。

6. 陽明傳習錄

明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形成“陸王學派”,主張用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致良知”,以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傳習錄》三卷,是王陽明心學的主要載體。

本書以明隆慶六年(1572)謝廷杰刻《王文成公全書》本為底本。

7. 船山思問錄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字而農,世稱船山先生。他對心性之學剖析精微,有極濃厚的宇宙論興趣,建構了集宋明思想大成的哲學體系;他不僅博覽四部,還涉獵佛道二藏,工于詩文詞曲。船山之學博涉多方,若要對其思想有一個鳥瞰式的把握,《思問錄》可作首選。此書分為內外二篇,內篇是對自家基本哲學觀點的陳述,外篇則是申說對具體問題的看法。《思問錄》是船山學說主要觀點的濃縮,可與《張子正蒙注》互相發明。

本書以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船山遺書》本為底本。末附《老子衍》《莊子通》二種。

8. 習齋四存編

清顏元號習齋,少時好陸王書,轉而篤信程朱之學,最終又回歸周孔,提倡恢復“周孔之學”。在學術上,和學生李塨一起,倡導一種注重實學、強調“習行”“習動”、反對讀死書的學風,世稱“顏李學派”。被后人推崇為“繼絕學于三古,開太平以千秋”的《四存編》,反映了顏習齋一生的思想歷程。此書分“存性”“存學”“存治”“存人”四編,作者的主要思想表現在“存性”“存學”兩編里,“存人編”則專為反對佛教、道教和偽道門而作。

本書所依底本為民國十二年(1923)四存學會排印《顏李叢書》本,該版本在民國時流傳較廣,但相較于康熙年間初刻本,略去若干序跋、評語。此次整理,將略去部分補足,以還初刻本之原貌。

本叢書每本之前,冠以專家導讀,勾勒其理論框架,剔抉其精義奧妙,探索其學術源流、文化背景,以期在幫助讀者確切理解原著的同時,凸現一代宗師的學術個性。同時,整套叢書亦勾畫出宋明理學前后發展的主線,是問津宋以后儒學演進、下探當代新儒學源流必讀的入門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靖边县| 正定县| 手游| 若尔盖县| 广宁县| 海南省| 天津市| 高淳县| 兴安盟| 平乐县| 本溪市| 荥经县| 南投市| 紫金县| 札达县| 黎城县| 东明县| 连城县| 鹤岗市| 莲花县| 德保县| 桂阳县| 湘潭县| 陈巴尔虎旗| 盐源县| 岗巴县| 申扎县| 浪卡子县| 崇信县| 文登市| 新津县| 金阳县| 城口县| 诸暨市| 合阳县| 澄迈县| 梓潼县| 民县| 安远县|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