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秦法之變
  • 黃中業
  • 1590字
  • 2021-07-09 17:56:58

前言

《秦法之變》寫于1990年,是作者另一部小書《戰國變法運動》的姊妹篇。作者于1981年發表《重評戰國變法運動》一文,被《新華文摘》《光明日報》及同年《中國歷史學年鑒》摘要介紹。此后,作者又陸續發表幾篇關于戰國變法的文字,其中有三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戰國變法運動》一書,1990年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后來,被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列入中國古代史課程戰國秦漢史部分的八部參考書目(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林劍鳴《秦史稿》《秦漢史》、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劉寶才《先秦文化散論》、呂思勉《秦漢史》、翦伯贊《秦漢史》、馬非百《秦集史》)之一。該參考書目,遺漏了楊寬的《戰國史》。戰國時期的法制建設,內含變法改制與立法建制兩大部分。《戰國變法運動》以論述變法改制為主,而立法建制于戰國“七雄”中則以秦最為典型,且有《商君書》《睡虎地秦墓竹簡》可資考證。

歷史表明,山東六國的變法改革無不立即收到了富國強兵的顯著效果,又大多于變法高潮過后,出現了宗室貴族長期專斷國家大權、變法成果得而復失、國勢日趨衰落的現象。唯有秦國變法最為徹底,商鞅雖死,“秦法未敗”。秦孝公至秦王政六代國君,堅持商鞅變法改制、立法建制路線,以農戰為基本國策,實行客卿制度,確立了布衣將相格局,把秦國法制建設的接力棒一代代傳遞下去,國勢日強。秦王嬴政親政后的第八年,秦國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十年間一舉翦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大一統王朝——大秦帝國。

秦國法制建設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戰國晚期的學術界泰斗荀況大師曾有過實地考察,且有長篇評論流傳后世。據《荀子·強國篇》記載,范雎任秦相(在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后的某年,荀況入秦,范雎問:“入秦何見?”荀況回答道:“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雖然,則有其諰矣。……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荀況以一位大思想家應有的公正品德、淵博而高明的見識,對秦國的山川形勢、民風民俗、社會風氣與官場風氣,對秦國法制建設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稱贊而無溢美之詞。這一切,與山東六國上層社會的腐敗風氣,恰成鮮明的對照。因此,荀況稱秦孝公以來,四世有勝,并非僥幸,而是其內在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秦國法制建設的成就,為秦國的國富兵強、統一天下與創建大秦帝國奠定了物質基礎。荀況在肯定秦國以法治國的同時,又指出了“秦之所短”,即“殆無儒邪”。秦國的專任法治,完全擯棄儒家的“為政以德”,導致了秦帝國建立后秦始皇的法繁役重。而秦二世倒行逆施的暴政,更是使人民無法生活下去,終于揭竿而起,埋葬了大秦王朝。荀況“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的王道、霸道、亡道的論斷,是一個深刻的見解。霸道也可能取得偉大的成功,但往往難以持久。

《秦法之變》的撰寫,從歷史的角度介紹商鞅的“改法為律”,自秦國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談起;繼而探討秦國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闡述戰國時期的法治理論;論述秦國法制建設進程的三個歷史時期;同時對秦國的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立法及法規、經濟立法及軍事法規、民事法規做簡要的介紹。秦國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與歷史經驗兩章,是筆者學習秦律的一點體會,其中的謬誤之處,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這本小書,寫于三十年前。這次承新星出版社刊印此書,又未及重新修訂。愧對讀者之意,望能見諒。

二〇一二年元月二日
于長春寓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贡嘎县| 临清市| 重庆市| 德保县| 丰台区| 绵阳市| 西藏| 甘洛县| 永仁县| 稻城县| 邵武市| 镇坪县| 佛学| 凉城县| 福泉市| 阿拉尔市| 崇明县| 华亭县| 太和县| 宽城| 张家口市| 平原县| 石棉县| 五河县| 桓仁| 定兴县| 沾化县| 修文县| 天等县| 禹城市| 长乐市| 霍林郭勒市| 达孜县| 永寿县| 新乡市| 临海市| 和顺县| 昔阳县| 五家渠市|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