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傳:偉人故里千年香山
- 丘樹宏 黃剛
- 5606字
- 2021-07-09 17:55:51
中山底色紅黃藍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城市底色。因為同在地球這一塊土地上,所以有許多城市的底色是相似的,但若仔細分析,卻總是能在這相似中發現各自的斑斕色彩、萬方儀態,而最寶貴、最精彩之處,正是存在于這種千變萬化尤其是極致細微的差別之中。
中山市是中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無疑,孫中山、孫中山文化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也是這座城市最大的文化品牌。這是從人文的角度說。而從地理上說,中山古稱香山,當時包括現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門,其最具特色的是咸淡水文化。珠江的八大出海口,有五個在香山地區,珠江水源源不斷地從香山地區尤其是中山的廣大地區緩緩流過,在南海與太平洋交匯、碰撞、交融。江水是淡水,海水是咸水,江海融合,就在這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咸淡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水代表的是大陸文化,海水代表的是海洋文化,如此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咸淡水文化。
由此,有人曾經將中山的城市底色定位為“紅黃藍”三原色。“紅”,自然是“中國紅”。中國紅作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對日神虔誠的膜拜。中國紅吸納了朝陽最富生命力的元素,太陽象征永恒、光明、生機、繁盛、溫暖和希望。中國紅是中國人的魂,尚紅習俗的演變,記載著中國人的心路歷程,經過世代承啟、沉淀、深化和揚棄,傳統精髓逐漸嬗變為中國文化的底色,彌漫著濃得化不開的積極入世情結,它象征著熱忱、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作為一座移民城市,作為有著廣府、客家、福佬族群,以及新時期新移民群體的中山市,在血液里流淌著這種“中國紅”,“紅”自然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黃”,則是黃土地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為主體,還有莊子和墨子的思想、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大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統領,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被稱為“漢文化圈”。
分析今天中山城市底色的締造者——人,其主體無疑是秦漢以來的移民。而真正意義上的粵人即最早的嶺南土著人,不管是相貌、身材、語言或是生活習慣、性情性格等方方面面與當時的中原人是有很明顯的區別的。只不過,后來歷史上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向南遷徙,出現“與越雜處”現象,情形才發生了變化。最早的一次中原人大遷徙發生在秦朝末年,主要有中、東、西三條路線,中路是從江西鑿梅關古道越五嶺而至廣東南雄,西路是從湖南瀟湘與靈渠水路而至廣西、廣東,東路則是由閩、浙等沿海而達南粵。秦之后,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如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衣冠南渡”,8世紀安史之亂時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戰亂,北宋末年到南宋時期大批人口遷居偏安江南繼而南下廣東以及明初山西大移民,等等,都對嶺南、廣東的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影響。
但最重要的當屬秦末秦始皇手下大將任囂帶領大軍鑿通梅關古道平定嶺南這一次。當年,任囂在現在的廣州城隍廟一帶建起了一座番禺城,南下的秦軍將士被安頓在番禺城。這些秦軍將士大部分是五大三粗的北方漢子,而隨軍女性甚少,當年行軍打仗的時候倒不覺得有什么不妥,現在一旦安頓下來,什么起居飲食、洗衣縫補等日常生活問題,甚至生兒育女等問題接踵而至,困擾著這群北方漢子。面對這些問題,當時任囂手下有個副將名叫趙佗,也就是后來人們都熟悉的那個南越王趙佗,他想出了一計,什么計呢?
按《史記》記載,趙佗“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即是說,原來趙佗要求的是三萬未嫁女子,而秦皇帝只應承給一半,即一萬五千人。事實上,后來陸續南遷者遠不止這個數目。其中除了有大批的女子之外,還有不少商人及其家屬,以及被貶謫的官吏、犯人等。人數有幾十萬之眾,這個就是史稱的第一次“謫戍移民”,此舉開啟了中原人與粵人和平相處、繁衍生息的新紀元。
與“中國紅”一樣,廣府、客家、福佬文化的根源,都是中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與古越文化結合產生的新文化。新移民文化,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縫傳承。因此,“黃”也是中山這座城市的底色之一。
“藍”,就是藍色,代表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與海洋有關的人文景觀等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
中國的土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為300萬平方公里左右。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其中包括以漢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了最早走在全人類前面的海洋文化。從國土面積和分布情況看,國內城市的底色,大多與“紅”“黃”有關,與“藍色”有關的城市則是少數,而且都在沿海地區。而中山,就是這少數中的佼佼者。在紅黃藍三原色中,中山的藍色底調更為豐富、更為特別、更為顯著。因此,我們認為中山最重要的城市底色,應該是“藍色”,而且應該是浩渺海洋的那種“蔚藍色”。
因為近海的緣故,據考證,新石器時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了。這里所發現的沙丘遺址和出土的文物,都有海洋文明的印證和特點。遠古時期,香山地區均為珠江出海口和南海之濱的一些散落海島或群島。秦漢時期開始,這里的先民就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秦漢以來,尤其是宋、明、清時代,香山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以十字門為標志的澳門,更在清代后期替代廣州閃耀出海上絲路最后一段的輝煌。而在沿革上,香山在南宋時期之前,屬東莞縣轄。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因為多為海島,交通和管理極不方便,以原香山鎮為基礎,又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建立了香山縣。當時的香山縣,包括了現在的澳門、珠海。隨著時空的變遷,澳門、珠海先后從香山分離出去了,因為偉人孫中山的緣故,香山縣也改名為中山縣。今天的中山,雖然原來的浩瀚海洋已經因珠江的千百年淤積成為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讓人們難以想起以往的煙波浩渺,然而,當你走進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當你仔細翻閱這里許許多多的地名,你都很容易找到當年海洋的各種印記。因海島而建縣,這在中國是極少的,在當時也許是唯一的。因此,我們絕不能因為擁有了今天這一片廣闊、堅實、肥美的土地,而忘卻了曾經的汪洋、曾經的滄桑,無視遠處的蔚藍、遠處的召喚。
因為近海的緣故,香山地區歷史上出現了兩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中國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第一個群體叫作華僑。大概在一千年前,香山就開始有人到東南亞地區創業,到了清代中后期,進入高潮,并逐步覆蓋到了北美、南美、歐洲地區。一代一代的華僑篳路藍縷、含辛茹苦,以勤勞、鮮血甚至生命為當地的開化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又為家鄉和祖國帶來了財富。
據孟虹所著的《中國人在柏林》記載,第一個旅居德國的華人是1792年出生于廣東香山縣(現在的中山市)的馮亞星(從前根據德文Assing也翻譯為“亞生”)。他的父親是星相家,他的伯父是清朝時期主管廣東海關的洋務大臣,因工作之便,認識了許多歐洲船主、船長,而且關系處得挺好,沾伯父的光馮亞星很小時就有機會到那些外國船上去玩,甚至跟著貨船到國外去旅游。
嘉慶二十一年(1816)8月3日,24歲的馮亞星登上荷蘭船主Lasthausen(一作“Lusthausen”)的海輪,第三次前往歐洲。他先到位于大西洋南部,遠離歐洲大陸的圣·赫勒拿島。這正是一代戰爭巨人拿破侖經歷了滑鐵盧之戰后的流落之地。馮亞星精通數國語言又善烹調,成為拿破侖的廚師,伴隨拿破侖走過生命的最后歲月。
1821年,拿破侖去世后,馮亞星也離開了圣·赫勒拿島來到倫敦。1823年轉去德國,同去的還有他的老鄉(兄弟)馮亞學(Haho),成為我國最早到德國的華人。兩人來到柏林,住在貝倫街65號。兄弟倆身穿中國服裝,在里德里希大街靠表演二胡、中國功夫和中國書法謀生,遙遠神秘的東方人和美妙的廣東音樂使德國人第一次接觸到東方文化,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詳細描述了他在觀看馮氏兄弟表演后的激動心情。一位德國著名的雕刻家特弗里德·沙多曾給馮氏兄弟畫過一副肖像畫。畫上還包括了兄弟倆的兩位德國妻子。現在這幅畫像已經成為馮氏家族后代們憑吊宗族的念物了。
“漢學之父”威廉·夏特(Wilhelm Schott)資助馮氏兄弟,與他倆一起研究“漢語語言精髓”長達3年。
1826年,馮亞星和馮亞學在波茨坦出任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王宮的“宮廷茶道師”。這其實是個虛銜,為的是讓馮氏兄弟領取與這職務同等豐厚的工資而從事交流活動。1828—1829年,馮氏兄弟將6篇宗教文獻翻譯成中文。其中《圣經·新約》的手稿至今仍保存在德國國家圖書館中。34歲的馮亞星雖然國內還有原配妻子,但長期分居,1826年4月2日,他與18歲的德國少女克拉拉結婚。他們共生下二子一女。其后代分別居住在德國、西班牙等地,現在已經是第七代了。1829年馮亞星在外漂泊13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家鄉,看望了他在家鄉的結發妻子、兒子、孫子。只住了14天,他又一次漂洋過海,繼續他周游世界之旅。馮亞星曾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自豪地寫道:“……我是整個世界的自由之子,我可以去我想去的地方。”這次,他先后到過倫敦、愛丁堡、利物浦、非洲的好望角、美洲的新奧爾良,然后不知所終。
馮亞星的妻子克拉拉去世后,普魯士國王為馮亞學在波茨坦建了一座別墅,供他和馮亞星的后代居住,以便照顧。這幢別墅如今還保存著,成為珍貴的中德文化交流見證。
改革開放之后,華僑成為中國進步發展最早的投資主力和慈善主力,給家鄉和祖國帶來了許許多多先進的理念和文化。目前,香山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已近100萬人。
第二個群體也與第一個群體有關。因為華僑,香山人最早睜眼看世界,因而產生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個個偉大的人物,比如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他促成的官派留學,造就了許多精英分子。比如鄭觀應,他的商戰思想深刻影響了孫中山、毛澤東;比如楊匏安,他在全國最早介紹翻譯了《共產黨宣言》……香山為中國貢獻了政治、經濟、商業、教育、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偉大隊伍。這些偉大的人物,這個偉大的隊伍,更為中國提供了偉大的思想,這就是以孫中山推翻帝制、振興中華、民主共和、三民主義為核心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講,孫中山以及孫中山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
因海而興,香山成為中國近代史、近代文化的偉大搖籃,成為中國最早提出“中國夢”的地方。
說到這里,我們要將“香山”改為“中山”來敘述了。
因為近海的緣故,即使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中山人也能享受到海洋的好處而比內陸地區日子過得好一些。1929年前后,中山還曾經是全國的模范縣。即使在閉關鎖國、“三年困難”時期,因為河網縱橫,漁產豐富,加上骨子里透出的睿智和勤勞,中山人的生活也不至于衣不蔽體、民不聊生。中山,真是一塊福地。
雖然世紀偉人鄧小平為經濟特區畫圈的時候,沒有將中山畫進去,但聰明的中山人卻巧妙地借助近海的優勢,借助與珠海經濟特區水陸一體、同文同脈的優勢,還是將中山建設得風生水起。不久,中山以沿海開放城市的名義完全融進了改革開放的洪流。深諳務實而不保守、開放而不張揚、創新而不浮躁咸淡水文化內核的中山人,以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最少的土地,創造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發展的典范,創造了獨特的中山模式、中山奇跡,適宜創業、適宜居住、適宜創新,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百姓富裕、社會和諧、生態優美。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蔚藍天空下,孫中山的民生思想在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開枝散葉、根深葉茂,老百姓的臉上洋溢著無比幸福的笑容。幸福中山,和美中山,信然!
今天的中山,是離“中國夢”最近的地方。
因為近海的緣故,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山可謂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然而,中山主要經營的依然還是大陸經濟、大陸文化,充其量也只是江河經濟、江河文化。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沐浴著新一輪改革開放春風、浸潤著海洋文化靈魂——孫中山文化的中山人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了壯闊的海洋。中山以翠亨村的名義,以孫中山的名義,一個叫翠亨新區的戰略應運而生強勢邁出從江河時代走向海洋時代的步伐。以翠亨村為地理和人文原點,20公里方圓起步,50平方公里中期、230平方公里遠期規劃。依托孫中山偉人故里獨特的人文優勢,圍繞城區擴容提質,堅持“科學謀劃、從容開發、乘勢推進、打造精品”的總體要求,按照“文化引領、生態優先、產城融合、智慧創新、和諧善治”的發展理念,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將新區建設成為海內外華人共有精神家園探索區、珠三角轉型升級重要引領區、珠江西岸理想城市先行區、科學用海試驗區。依托“九峰環抱、七水匯集”的生態基底,采取“雙軸驅動”的空間發展策略,形成“一灣(逸仙灣)、兩軸(新區城市發展軸和濱江景觀軸)、兩帶(濱海森林景觀帶和五桂山生態景觀帶)、多組團(新區核心組團、國際旅游組團、轉型示范組團、先進智造組團)”的空間發展布局。突出植被茂盛、水系豐富的特色,加大綠化造林力度,實現森林圍城、森林進城,形成“青山翠林襯城、碧水綠道融城”的生態格局,將翠亨新區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最宜居、最低碳、最現代化的濱海新城。蔚藍色的天空,蔚藍色的大海;蔚藍色的人文,蔚藍色的藍圖。
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陸點——翠亨新區,是中山未來對接珠江東岸創新資源的一個重要平臺。翠亨新區的成立,彌補了中山沒有重大戰略發展平臺的缺憾,引領城市從江河時代向海洋時代嬗變。
向海而強的中山,向海而盛的中山,呼之欲出。
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逶迤行列里,中山,正懷抱著大海的夢想,走向更加遼遠、更加壯美的蔚藍色。
香山,中山。是島,也是山。
島曰香山島,山稱五桂山——沉香彌漫。
是人,亦為山。人是孫文,山曰孫中山——人文奇峰。從香山到中山,從大海到平原,從“鐵城”到都市,因海而生,向海而長。歷經870年,一部城市的山海卷軸等待我們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