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傳:熊貓家園詩歌殿堂
- 譚平
- 1867字
- 2021-07-09 17:56:36
自序:以“同理心”說成都
在青藏高原的雪山頂上,人類能夠看見的第一個長盛不衰的大都市叫成都;在人造地球衛星上,能夠拍攝的長江上游,最像精致盆景和花園的土地叫成都;在唐朝詩人的筆下,形容其因山川秀美、物產豐饒、笙歌繚繞無與倫比而號稱“優越秀冠”的還是成都。可是,我們也不時可以聽到“少不入川,老不離蜀”“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之類的“諺語”。那么,成都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讀過本書,相信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我們站在全新的時間節點和空間方位,并把成都與“一帶一路”的偉大歷程相輝映,從而探尋更有人文意蘊的答案。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和平崛起中國的一部分,成都經歷了與中國同悲歡,和世界共命運的跋涉奮斗歷程,從城市化、現代化、全球化,到最近幾年雄心勃勃地邁向“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新征程,可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空銀燕穿行,園林熊貓徜徉,高速公路如蛛網,風行地鐵連城鄉,天府綠道向天際,蓉歐快鐵馳遠方。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此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和“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唐·劉禹錫)之絕世清麗仍在,此城“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唐·杜甫)和“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千人耕種萬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閑。閑時尚以蠶為市,共忘辛苦逐欣歡”(宋·蘇軾)之罕有快樂依舊。當“一帶一路”把世界眾多國家和城市連接起來,同呼吸,共命運,去實現人類不要仇視、不要戰爭,而要守望相助、共同進步的美好愿景時,成都,作為擁有至少兩千年以上的“絲綢之路”的主要建構者和重要參與者驕傲歷史的非凡城市,它的微笑和善意,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便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進行國際友好交往的最高端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工商輻輳,人文薈萃,古都云集,名城林立,為了增進友誼,造福彼此,成都應該彬彬有禮、不卑不亢地介紹好自己,同時也真誠專注地聆聽中國和世界各地友城的自我介紹。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
近代以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匯并沒有變得輕松,主要原因是,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放不下其文化偏見與傲慢,并且試圖把這種偏見與傲慢變成所謂的“普世價值”,用于冠冕堂皇地干涉別國內政,實現自己的私利。這些伎倆已經逐漸被世界各國人民看穿,而失去市場。中華文明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人類就應該是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平等相待,互通有無,彼此幫扶,只有這樣,人類才有光明的未來。成都在中國所有歷史文化名城中,又尤其以文化包容著稱。筆者也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情感,來向中外讀者介紹成都。
在中國作為世界文明禮儀之邦的漫長歷史時期,成都作為中國最繁榮富麗和最具有代表性和個性魅力的城市之一,通過在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外交、宗教、旅游觀光、通婚人群的往來,一直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只不過限于古代、近代的交通通信條件,能夠與成都發生直接人員往來的城市的數量受到很大限制。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上“一帶一路”使成都形成新的中外勾連,這一局面已經得到根本的改變,徹底縮小甚至消弭了成都與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沿江沿海城市的差距。懷著近1700萬成都人民的善良、友好和真誠,通過中國外文局這樣一個項目,能夠把這本書獻給海內外的讀者,于我而言,榮莫大焉。
中國史學之父司馬遷的《史記》,發明了“列傳”這樣一種表述歷史的編撰體例,和他寫的“本紀”一起,建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現了他宏偉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心愿。《史記》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文史哲融會貫通的偉大和奇妙。后世再也無人能夠望其項背,尤其是近代引入西方的學科分類體系并逐漸自設籬笆、畫地為牢以后。《成都傳》希望在某種程度上續其薪火。這本書并不是單純的歷史文化研究讀物,也不是對知識加以簡單羅列、組合的格式化傳播,更不是貌似一堆珠玉但沒有統攝靈魂的散文集,而是作者基于文史哲打通嘗試,多學科思維并用,對成都歷史文化個性、現代化追求和自然天成的后現代氣質的個性化理解和闡述。也就是說它介于文史、情理之間,注重內容的可讀性和面對不同文化的讀者能夠迅速實現會心一笑的“同理心”和“共情”。作者是成都人,深愛這座城市,盡量秉持表達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但也保持文筆的流暢優雅和收放自如。如果還是有人覺得敝帚自珍、褒美有余,或者不夠“學術”,那只能敬候指點迷津和基于本書的定位“敬謝不敏”了。
謹以此書敬獻“一帶一路”的偉大事業!
譚平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