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尋琴者》的讀者們
- 尋琴者
- 郭強生
- 1080字
- 2021-07-09 16:02:42
朱天文:
《尋琴者》里,這個“情”是大哉問,懷疑論的,也是郭強生一生的主題與變奏。從《作伴》開始,書名都點題了,好孤獨的人,試著去與一個又一個孤獨的人作伴。這次選了鋼琴調音師來寫,難度很高。經過時間的過濾與沉淀,結晶出節制的愛慕,以及與這愛慕同等量的寂寞,厚積薄發,令人耳目一新。
甘耀明:
如貓印般音符的輕緩語言,演奏出一段迷人故事,傾訴了人、音樂與情感之間的靈魂歸屬,如此的蒼茫雪景與滄桑人生的互映,只有郭強生老師的《尋琴者》能承載,這是一部令人眷戀的小說。
馬世芳:
幾百年來,無數大師雙手在黑白鍵上千錘百煉,通過億萬雙耳朵,終于凝成人類文明至美的結晶。為了創造那至美,歷來毀滅了的靈魂,虛擲了的才華,耗損了的歲月,盡皆不可數算。那追求的彼岸,可以是至高的頂峰,也可以是無底的深淵。
我想,這本書既寫出了深淵的黑暗,也寫出了那不可方物的至美。
焦元溥:
“每個音都準,音律卻不準。”交織業內秘辛與業外敘事,準與不準之間,《尋琴者》捕捉了微妙曖昧難言的情感音調,呼喚讀者的悠長共鳴,聽到琴韻也感受心聲。
周芬伶:
《尋琴者》關于音樂與樂器的描寫很多,從小聽曲、唱曲的強生,有著善于審音的聽覺,他寫了一個聽覺小說,讓感情更純粹與空靈。這本書在談藝術,更在談創造小說的敘述藝術,然而愛情總是他作品中的終極藝術,因為不完美,甚至千瘡百孔,更能說明細致純粹的情愛更是藝術,這是作者孤獨的藝術,也是悲傷的救贖。
郝譽翔:
《尋琴者》寫得最好的,莫過于“敗壞”二字,從音樂之美延伸而出的,竟是一幅千瘡百孔的廢墟,花冠頓萎,天人五衰,纏綿悲戚的哀歌,曲折道出了小說中人物的秘密心事,而在那不為人知的過往回憶中,欲望和挫折相伴,最終只剩無言的孤寂。
陳柏青:
要我是選秀節目導師,會在小說開始第一章便把椅子轉過來。《尋琴者》之后,郭強生真正為臺灣文學史“強聲健體”。當大家還在用視覺寫生,郭強生早嫻熟寫聲,他讓我們看到一個好看,更好聽的文體——強力在一種節奏,能收放,掌進退,知緩急,用故事釣你到一顆心要懸出喉嚨,又怎么輕攏慢撥三兩句,便能沿情感幾度音階逆勢推回,再洶涌,渾若無事。那是真正的大家,很通透,一種自在。你總會想象他該有多修長好看的手指,以及未需經手指撩撥,早已千瘡百孔的心。
盛浩偉:
讀《尋琴者》宛如聆聽一首跌宕的曲子,讓人不禁憶起門羅的《快樂影子之舞》、石黑一雄的《夜曲》、托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三島的《金閣寺》,甚至是恩田陸的《蜜蜂與遠雷》……在這中篇里,幾乎與所有音樂小說、與所有探討人性與命運之復雜的小說、與所有追求藝術與美的偉大小說,都彼此呼應著。如此具有啟發,如此難得。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與晉長安(宋軼、丞磊主演《與晉長安》原著)
大將軍之養女黎霜鎮守大晉邊疆,一次外出碰見一個奇怪的小孩,這小孩咬了她并吸了她的血。善心大發的女將軍把他回軍營養了起來,卻沒想到這孩子身上竟然大有秘密:白天是小孩,朝夕相處;夜晚化身黑面騎士,向她直球追愛。當黎霜逐漸淪陷的時候卻發現這小孩竟然是敵國世子,這戀愛還怎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