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投資紅寶書
- 龍紅亮
- 10字
- 2021-07-09 15:59:02
第二章 為什么選擇基金
個人投資者適合直接投資股(債)市嗎
個人投資者最常接觸到的金融投資產品就是股票和債券。股票市場(簡稱股市)涉及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而債券市場(簡稱債市)則涉及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以及柜臺市場交易的債券。
個人投資者能夠直接買賣債券嗎?答案是可以,不過受到一些限制。目前,個人投資者可以在銀行購買國債,也可以在證券交易所(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買賣部分公募債券,但總體容量極其有限,絕大部分的債券還是在金融機構間進行交易。因此,如果個人投資者想投身債券市場,那么購買債券基金是最佳的方法。
那么股市呢?個人投資者以散戶身份直接投資股票是一種常見現象。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數據顯示,我國散戶持有A股流通市值(剔除一般法人持有的部分)的60%左右,而美國散戶的持倉占比不到20%。所以,國內A股是以散戶為主的股市。
國內散戶的持倉占比如此之高,那么散戶是不是就從股市中賺到錢了呢?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上交所對2016-2019年股市交易數據的統計顯示,散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虧損,而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均贏利,如表2-1所示。
表2-1 上交所股市交易數據統計(2016-2019年)

注:數據為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單個賬戶的年化收益水平。
數據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
針對散戶,股市中流傳這樣一句話:“七虧二平一賺。”絕大部分散戶在股市中是虧損的。
其實,95%的個人投資者并不適合直接投資股票。為什么?因為這注定是一場難以贏得的競賽。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股市中的投資者分為個人投資者(散戶)、機構投資者和一般法人(見圖2-1)。一般法人是企業的股東,一般不經常交易股票。所以,股市投資者的結構可以進一步簡化為散戶和機構投資者。
至此,問題就變得很清晰了:從中短期來看,股票交易是散戶和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博弈,以及散戶之間和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內部博弈。
結論很簡單:機構投資者在散戶面前,具備碾壓性優勢。從整體上看,機構投資者在賺錢,而散戶在虧錢。
我們從時間、信息和專業三個維度分別來進行對比。

圖2-1 股市投資者的結構
■時間。散戶一般有一份全職工作,炒股只是業余愛好。這就使得散戶花在股票研究中的時間相對不足,平均每天不超過一小時,其中大部分時間還花在沒有太大意義的盯盤上。而機構投資者是全職投資,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研究宏觀經濟和公司基本面。在時間上,散戶完敗。
■信息。信息產生價值。金融市場每天會產生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會對股市造成一定影響。散戶的信息獲取渠道有限,信息獲取和對信息的解讀比較滯后。而機構投資者是全職工作,團隊分工協作,使得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捕獲信息,并及時解讀信息對股價產生的影響。很多散戶熱衷于打聽所謂的內幕消息,殊不知他們所獲取的消息已經是好幾手的了。在信息獲取和信息解讀上,散戶完敗。
■專業。散戶往往非科班出身,沒有受過專業的金融學訓練,而且大多單兵作戰。而機構投資者大多為公司,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且分工明確,有的負責宏觀研究,有的負責行業和公司研究,有的負責投資,團隊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散戶是單兵作戰,而機構投資者是團體合作,在專業度上,散戶完敗。
機構投資者擁有“三勝”,而散戶擁有“三敗”,散戶不虧錢誰虧錢?
當然,并不是說沒有散戶能夠在股市中持續贏利。民間投資高手在整體散戶中的占比非常低,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是發揮了自己的相對優勢才持續贏利的,比如只投資自己所屬行業的股票、科班出身、全職炒股等,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最后都轉為職業投資人。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直接投資股市,跟送錢無異。
個人投資者既然不適合直接投資股市(債市),但是又有迫切的需求和必要去實現財富的保值和增值,那么應該如何參與投資呢?
答案就是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