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上了村里的小學一年級。
本村有個小學校,只有一年級。從二年級起,要去大隊部那邊的虎棧小學去。
代課老師也是本村的,叫王利民。名字具體是哪兩個字,我不確定,因為也沒看過他的身份證和戶口本。
姓王是確切的,我們村基本都姓王。我就當是王利民老師了,發(fā)音確實就是這樣。
他語文和算術都教。
小學校是夯土的一座長長的屋子,分四大間。西邊一間大的用作教室;隔壁一間小點的,隔成前后間,是王老師家的起居室,老夫妻倆的臥室好像都在這里;再往東也是一間教室,供本村的“紅兒班”使用;最東邊是雜物房,和王老師兩個兒子的臥室。
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這個教室留給我的最深的記憶,就是冷。
幾個對開的木頭窗,沒有玻璃。夏天是不見得涼爽的,冬天卻一定冷。
從深秋開始,教室和外面已經(jīng)毫無區(qū)別了。
冬天的時候,大家都自發(fā)地找家長要些透明的塑料薄膜,帶來蒙在窗戶上釘好。擋風且透光。
可是還是冷,我們基本都會帶上火缽子上學。
我上一年級時,剛5周歲。
王老師本來是不愿意收的??墒且驗槲視?shù)數(shù)——從1數(shù)到100,再從100倒數(shù)回來——王老師又覺得:這孩子收下倒也并不會“跟不上班”。
于是我就上了一年級。
這對于我媽來說是極其光榮的事,她一直都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