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如何深度思考與學習
- 單華偉
- 1679字
- 2021-07-09 15:46:46
抱歉,你需要知識來喂養自己——是什么在刺激著我們探尋和成長?
| 自我探索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嗎
自我探索,心智的成長和升級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嗎?拿這個問題去問任何一個教育從業者,你得到的答案必定的肯定的:是的,我們都應該在向往進步,并且能夠進步。
但在心底里,他們都知道,有一些人,確實是『不可教』的(注意,是不可教,強調的是老師教不了,不是這個人沒有用),很多中小學老師都會發現,某些學生不需要老師反而學得很好,還有的人卻會不可避免的脫離讀書這條路,經商成功的占少數,踏實工作的占一部分,成為社會閑雜人員的,又占一部分。
在這里我們涉及了兩個問題,一是對現代教育試圖培養均等化人才,要將所有人削成相同的螺絲釘的批判,這屬于另一個話題,會在另一篇文章中講;在本文中我主要想談談第二點,那便是由這個事實延展出來的話題:一個人能夠接受教育(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自我教育,比如不斷讀書學習精進),能夠被知識滋養的慧根,或者說潛質,到底來自于哪里?
或者,換一個問法,像一位讀者向我提出的問題一樣:學習、自我探索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嗎?如果不是,那擁有什么特質或者經歷的人會有自我探索的渴望及需求?
| 蘋果樹上長出蘋果是因為這是一棵蘋果樹
對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而問到條件,他們多半都會以人生的痛苦或災難作答,能想到的例子,也不過就是些哲人和思想家的人生經歷。
但他們把因果和先后關系搞反了,這就像你看到游泳運動員身材好,便以為游泳能幫助塑形,但實際上是因為這些人身材好,在水中阻力小,游泳游得快,才成為了專業運動員。
同樣的,在不斷的精進的人,思想家與哲人們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在苦難中奮發』,苦難是人所不能控制的,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的苦難,喪妻喪子,家國破碎對人人都是平等的,除了這些哲人,蒼生大眾也在一起經歷。
你不能說哲人是『因為苦難』才有了那些思想,哲人有這些思想,首先是因為他們有反思的能力,有這種慧根,苦難在哲人身上并沒有什么特殊性,他們也是在均勻的接受世界的掃射。
所以,苦難并不是促進我們反思和成長的第一性原因,它最多最多,可以算作催化劑,你給蘋果樹施了肥,但這并不影響它結出的果實的本質,蘋果樹上長出蘋果而不是梨子是因為這是一顆蘋果樹,而不是因為你施了肥。
那種說什么人生困頓才選擇遁入書本,或者奮發成長的,不過是一種偏見,一種意淫。
| 別問我為什么烏龜不長犀牛角
在《哲學是強者的思維苦旅》這篇文章中,筆者也談到過類似的問題,選擇哲學的人,往往都是把人生處理得不錯了,因為有更多的閑暇、精力和智力,才投身于艱澀的哲學學習。
那到底是什么東西在刺激哲人們去探尋,在刺激人群中一部分在不斷精進,是什么東西決定了一棵樹是蘋果樹?
我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必有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問題』。
它有點像問『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產生科學』一樣,科學本就是西方的特殊文化之下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科學是只有西方才有的,問這個問題,就像問為什么烏龜不長犀牛角一樣愚蠢。
所以你能看到,對于什么在刺激我們去探尋,我認為存在一種原因,我并不否認它的存在,但我認為這種所謂的原因是『內生』的(注意,是內生的,這個詞很重要,是內生,而不是先天)。
這并不是說能反思的人更高級還是怎樣,我想說的是,能反思的人是個蘋果,反思能力沒那么強,沒有那么大欲求的人是個梨子,你一個梨子就就不要去問為什么蘋果是蘋果的味道了,沒有意義。
因為反思,思想,并不是什么高級東西,你的生活有它沒它,并沒有很大的區別,哲學與思辨是強者是思維苦旅,這些問題想與不想,并不影響你掙錢,不影響你的家庭和人際關系。相反的,智慧不夠,在這些問題做些三腳貓的反思,反而會讓你在世俗生活中處處碰壁。
所以,對『學習、自我探索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嗎?如果不是,那擁有什么特質或者經歷的人會有自我探索的渴望及需求?』這個問題,我的最終回答是:不是,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如果你認為這些東西很有吸引力,那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是你保持自己的生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抱歉,你是一個蘋果,抱歉,你需要思想來喂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