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
- (德)申克·阿倫斯
- 3106字
- 2021-07-05 14:10:32
推薦序一 像盧曼一樣寫卡片
我是一名重度卡片寫作愛好者。我寫作時,手邊會放著紙質的卡片。我一般會先在卡片上寫下一些靈感,然后再用卡片寫作軟件將它們正式整合成文章。同樣,在閱讀時,我也會不斷地使用紙質卡片盒與卡片寫作軟件寫下讀書心得。
這樣的一套流程,我已經堅持使用了20多年。2015年,我應《離線·黑客》雜志邀請,在該期刊物上發表了《納博科夫的卡片》一文,從認知科學角度,介紹了卡片寫作背后的原理,得到了較多卡片寫作愛好者的關注。身為一名重度卡片寫作愛好者,我甚至設計了自己的紙質卡片盒,也就是“開智大卡”,并且帶隊研發了卡片寫作軟件,也就是人工智能寫作軟件寫匠(AI Writer)。
卡片寫作,有很多代表性流派。之前我設計的“開智大卡”,參照的是日本知名學者梅棹忠夫在《智識的生產技術》中提到的“京大卡”,他認為卡片要大一些,大概是B6開本大小,更容易保存寫作靈感。而我帶隊研發的“寫匠”,更多地參考了美國知名作家納博科夫的卡片寫作法——使用索引卡,通過任意打亂卡片次序完成自己的寫作。
這些方法我已踐行多年,而本書展示的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卡片寫作流派——“盧曼卡片盒”,還是給了我新的啟發,讓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如何優化卡片寫作方法。
盧曼是誰?
尼克拉斯·盧曼是20世紀德國重要的社會學家,而且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了社會學領域。對我來說,盧曼不僅僅是一位社會學家,更是一位“自創生理論”專家。他將認知科學家F·瓦雷拉(F.Varela)開創的“自創生理論”率先應用到法律中,去解釋法律和社會的交互關系,出版了經典的《法社會學》。盧曼在他長達30多年的研究中,以學術高產著稱,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數百篇文章。他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
2013年,德國社會學家約翰內斯·F.K.施密特在做了大量研究后發現:盧曼的生產力源于他的卡片盒寫作法。
我之前在《納博科夫的卡片》等文章中,曾介紹過納博科夫等人的卡片寫作法。那么,盧曼與他們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呢?
——多了一個盒子。
傳統的卡片寫作法,像納博科夫,是只使用一個盒子,用一個盒子來保存自己寫作的內容。而盧曼多了一個盒子,對自己卡片寫作的內容進行索引和整理。如果說納博科夫的卡片寫作法特別合適創意寫作,比如寫小說、詩歌、散文等等;那么盧曼卡片盒寫作法則尤其合適學術寫作與信息密度大的寫作,比如論文、學術專著與長篇科普等。
從認知科學角度來講,盧曼的這種做法是極其聰明的。認知科學家將人的信息加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一階操作,也就是“認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記憶的、你學習的、你思考的。第二類是二階操作,稱之為“元認知”,即對自己當前的認知進行監控:“我當前感知到了什么?我當前在記憶什么?我當前在學習什么?我當前在思考什么?”這就是元感知、元記憶、元學習、元思考等?!霸J知”也就是認知的認知。
盧曼卡片盒寫作法通過新增加的這個盒子,能夠更好地對“元認知”的內容進行保存和加工。一個盒子用于保存內容本身;一個盒子用于監控內容。
盧曼卡片盒寫作法的高明之處還不僅于此。更重要的是,他讓卡片與卡片通過各種索引關聯起來,從而提高了記憶提取的效率。
為什么寫卡片更容易提升記憶?有什么特別需要注意的?在這里,需要介紹一個超出多數人常識的原理:必要難度(Desirable Difficulty)。這是認知科學最新研究成果,是認知科學家比約克夫婦(Robert A.Bjork & Elizabeth Ligon Bjork)在近30年前提出的,之后歷經了兩代認知科學家、數十個認知科學實驗室發展,目前已成為認知科學中關于學習與記憶的主流理論。
什么是必要難度理論?人類記憶存在廣泛且普遍的元認知錯覺,會誤將“記住了”當成“學會了”。如果將人的大腦粗陋地比作一塊硬盤,假設你的每次記憶都是往這塊硬盤中寫入內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將記憶想象成無限的內容,但硬盤上的這些信息會相互爭奪空間。
人的記憶有兩種基本機制:存儲與提取。比約克率先區分了記憶競爭的兩種不同類型:存儲強度(storage strength)與提取強度(retrieval strength)。以前,人們習慣性地認為,記得越快,學習效果越好。簡言之,存儲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他的實驗發現了與常識相反的結論:“存儲與提取負相關”,也就是說,存入記憶越容易,提取出來越困難;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識提取會更方便。
比如,我們的常識是應該在課堂上記筆記。但是必要難度原理建議,別在課堂上記筆記,邊聽老師講課邊記筆記,你會聽得太明白,寫入太容易,但大腦這塊硬盤未來會不易提取出來。過些日子,多數內容會被遺忘。反之,如果我們略微增加寫入難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寫筆記,這樣未來提取會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難地存入,會記得更好并真正學會。
納博科夫、梅棹忠夫、姚雪垠這類卡片寫作愛好者,無不是通過自我修煉,無意中掌握了必要難度原理。而盧曼比他們更精細,針對不同記憶提取場景,做了很多優化。盧曼經常使用的索引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主題索引。當某個主題的內容積累得足夠豐富,盧曼就會做一張主題索引卡,對這個主題進行概覽。主題索引卡上會匯集所有相關筆記的編碼或鏈接,每條筆記會用一兩個詞或一個短句簡要說明核心內容。這類索引,相當于給了你一個進入某一主題的入口。
第二類與主題索引類似,只不過不是對某一主題的概覽,而是針對盒子里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的所有不同主題進行概覽。
第三類是在當前卡片上做索引,標明這條筆記邏輯上的前一條是什么、后一條是什么(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著)。
第四類,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簡單的“筆記-筆記”連接。兩條筆記可能完全沒有關系,把它們關聯在一起,往往會產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
通過這些關聯操作,我們能更好地對卡片內容進行組合、拼接、提取,從而產生更高質量的內容。
最近三年,原本只在德國流行的盧曼的思想在英語世界中越來越普及。2019年,卡片寫作世界出現了一個新的爆款軟件——Roam Research,其背后的原理正是盧曼卡片盒寫作法。可惜這是一個商業付費軟件,且在中國使用不便。所以,我經常推薦的是德國科學家丹尼爾·盧德克(Daniel Lüdecke)開發的開源軟件——卡片盒筆記(Zettelkasten)??梢哉f,這是一款真正實現了盧曼卡片盒寫作法原理的卡片寫作軟件,而且免費、易用、跨平臺,強烈推薦大家使用。
像Room research、卡片盒筆記這類軟件,在吸納盧曼卡片盒寫作法思想的基礎上,做出了兩個核心貢獻。
一是將文本的顆粒度拆分得更細。組塊(block)是認知科學上的一個常用概念,文本組塊正是這個概念的具象化。我們都知道,當你記憶一個手機號碼時,比如,13912345678,很難直接記住。當你把它拆成139-1234-5678這樣三個組塊時,就更容易記憶。同樣,我們在寫作時,以大的單位很難記住,拆分成小的單位就更容易記住。寫作時,用大腦直接記住的東西越多,寫作就越不容易被打斷,節省的腦力就越多。
二是建立了一個“雙向引用”關系。什么是“雙向引用”?比如我在寫當前文本組塊的時候,輸入一個相應關鍵詞,就能自動搜索到有哪些文本組塊引用過這個關鍵詞;同樣,在另一個文檔中打開另一個文本組塊,我也能知道這個文本組塊被誰引用。
這幾年,我設計的卡片盒與卡片寫作軟件也在吸納盧曼的思想精髓,融合其他流派的卡片寫作方法優點,做下一輪迭代。比如,“開智大卡”嘗試增加一個新的卡片盒,以及更豐富的索引卡。再如,“寫匠”通過無限層級的卡片、大綱、項目、圖標等功能,實現了顆粒度更細的寫作單元。目前寫匠借助萬能插入的方法,建立了一種新的寫作網狀結構;未來還將直接支持“雙向引用”。
可以說,無論你是使用紙質卡片寫作,還是使用卡片寫作軟件寫作,盧曼卡片盒寫作法都能大大改善你的寫作效率。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介紹如何將盧曼盒卡片法應用到寫作中的圖書,值得向讀者推薦。期待你從此成為一名卡片寫作愛好者,享受寫作的樂趣。
陽志平
安人心智董事長,心智工具箱公眾號作者
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