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變與挑戰:FinTech 2017-2018年度報告
- 王詠靜 歐陽曉紅主編
- 5125字
- 2021-07-08 12:13:06
專家視點:FinTech的本源——科技回歸實體
楊濤
黨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強調了下一步金融發展與改革的大方向,也就是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強化金融監管與協調、防范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以此為契機,恰好可以跳出對互聯網金融“過渡模式”的依賴,真正推動金融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金融科技的創新邏輯
所謂金融科技,強調的是科技與金融的全面融合與互動,大致包括兩大類:一是純粹給金融業提供支撐的科技業務;二是利用科技從事金融和類金融業務的活動。
(一)新技術影響金融的主要路徑
1.從新經濟到新金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年初答記者問時指出,“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是很廣泛的,它涉及一、二、三產業”。雖然新經濟的范疇和邊界并不涇渭分明,但其本質上與新技術變革密不可分。首先是新的資源配置模式。進入新世紀之后,當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經濟與社會組織結構,并且影響信息采集、處理、交換時,便帶來了新的資源配置模式。其次,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新技術是重要的源泉,并且通過促進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再次,信息化帶來產業結構轉型,可能會逐漸改變原有的生產架構與企業邊界,從大規模生產時代轉向小規模、網絡分工、智能便捷的經濟形態。此外,新技術通過促進共享經濟模式的創新探索,可以帶來全新的消費與就業場景,間接增進國民福利。最后,技術變革與制度摩擦調整融合在一起,公開透明的信息化趨勢,也有助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規則的不斷完善。
我們看到,實體部門與金融部門始終彼此依托,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然從需求層面給金融發展與演變帶來深刻影響。例如,與大工業時代的金融需求相稱,需要有大銀行、資本市場大規模IPO的有效支持;而當分工模式變得日益多元化,“小而美”的產業與企業成為主流之時,也需要金融服務變得更加靈活多樣。
2.對金融要素的直接沖擊
除了從新經濟傳導至金融的外生動力,新技術也可能直接給金融帶來變革的內生動力。無論是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移動互聯網這些信息技術,還是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燒腦”的綜合技術,都可能直接影響金融活動的實現過程。例如傳統金融部門需要專業化的中介服務,解決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費用、規模經濟等問題。而各類新技術不僅可以更有效地解決這些制約,還可以提高效率并使風險可控,帶來分布式交易機制的新挑戰。
實際上,分布式技術經過多年探索,也體現出一些比較優勢:
①經濟性。微處理機提供了比大型主機更好的性能價格比。
②速度。分布式系統中的計算能力比單個大型主機更強。
③固有的分布性。一些應用涉及空間上分散的機器。
④可靠性。如果一個機器崩潰,整個系統還可以運轉。
⑤漸增式的增長方式。計算能力可以逐漸有所增加。
可以發現,類似于區塊鏈的分布式技術在金融領域有所應用,并非憑空發生的,而是經歷了長期的技術積累,有可能重構現有金融體系。
歸納來看,形成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要素,包括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市場、金融制度、金融文化等。可以發現,新技術與這些要素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融合,很多目前看到的金融創新熱點,實際上自20世紀末的信息經濟飛躍時代就已經開始萌芽。網絡銀行、智能投顧、高頻交易、科技監管、信息化支撐的共享經濟理念等,無一不體現出新金融已不可否認的技術驅動型創新特征。
(二)從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的演變
1.科技金融的邏輯思路
所謂產融結合,也就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在互聯網時代逐漸呈現新特點,既有大規模的新產融集團,也有小規模產融結合帶來的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如產業鏈金融。
就傳統科技金融來看,主要是指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眾所周知,經濟的發展依靠科技推動,而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的強力助推。由于高科技企業通常是高風險產業,同時融資需求比較大,因此,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業尋求融資的過程。由此來看,過去在看待科技與金融的關系時,更多考慮的是金融對科技的支持,而且對科技融資活動更加關注。之所以強調科技金融的特殊性,無非是因為與其他產業金融有一定差異性,不僅大規模的科技創新需要金融資本的特殊支持,而且由于中小科技企業缺乏抵押品、科技創新風險高等,更需要多層次金融市場的保障。就廣義看,科技金融一是強調政府主導建立基金或者母基金,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企業,二是多樣化的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包括科技貸款、科技擔保、股權投資、科技股權融資、科技保險及科技租賃等。
可以看到,科技金融的局限性在于尚未真正發掘技術的內在特質,也沒有把科技與金融真正融合在一起。金融在支持科技產業發展中,對于科技本身的介入十分有限,更多是在項目評價和風險評估方面有所考慮。
2.金融科技的功能重構
金融科技在更高層面上實現了科技與金融的產融結合,一方面強調了科技全面應用于金融功能的實現;另一方面則是科技自身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全新金融模式的探索。
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包括貨幣、資金融通與資源配置、支付清算、風險管理、信息提供、激勵約束等。其中,新技術對于這些功能都帶來不容忽視的沖擊和影響。在貨幣層面,電子貨幣自20世紀中后期以來,已經成為宏觀經濟理論和新貨幣經濟學的難點和焦點,基于分布式規則的數字貨幣,更是與原有貨幣體系產生了兼容困境。在資金融通與資源配置層面,傳統金融組織的互聯網+迅速推進,不斷實現便捷、智能的極致,例如2016年4月上線的Atom,是英國第一家基于手機App的數字銀行,完全沒有物理網點和PC網站,并且獲得了英國審慎監管局的銀行全牌照,其間也經歷了P2P網貸、網絡眾籌等新金融中介的風雨波折。基于支付清算層面看,移動支付已經成為金融功能重整、網絡經濟架構的重要載體,清算結算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改善GDP內涵。從風險管理層面看,無論是監管層面、行業層面還是金融機構內部管理層面,新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在信息管理層面,大數據征信的興起直接改變了金融交易的格局,而且對市場定價機制帶來深遠的影響。
由此來看,從金融科技視角出發,新技術已經貫穿于整個金融產業鏈之中,不僅帶來了全新的金融運作模式,而且反過來也為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應用場景和試驗田,從而有助于同步推進科技產業發展與科技金融創新。
二、金融科技的前景與方向
第一,必須把握風險可控的原則,不給金融穩定“添麻煩”。就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來看,主要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相對此前的金融工作會而言,金融風險的排序提前到了第二位,也說明當前面臨特殊的國內外環境壓力,金融安全與穩定成為政策關注的重中之重。
那么對于金融科技創新探索來說,需要關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當金融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帶來更多的產品、組織、市場創新時,也必然面臨更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因為創新的源泉是追求高風險對應的高收益。由此,在金融發展的效率與安全蹺蹺板偏向后者的未來幾年,應該避免過度追求高風險型的金融創新活動,更加偏重于穩健創新。另一方面,不管是直接或間接介入到金融領域,金融科技創新活動都必須充分明確和牢牢把握風險底線,避免非系統性風險積累帶來系統性的影響,以及眾多風險的負外部性。
第二,未來一段時間,金融科技發展將成藍海,風險將是各方當前最擔憂的,而且預計針對金融安全與風險防范的服務市場規模會迅速增長,那么在這些領域的科技應用自然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就金融功能的基本內涵來看,包括投融資、資源配置、支付清算、信息管理、風險管理等。過去人們更關注前面幾項,現在則需充分發掘金融科技的風險管理創新。
實際上,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給資本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早已引起各方重視,如美國資本市場的高頻交易就屬于典型的“雙刃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多金融規則缺損的市場中,金融技術更可能成為逃避監管和助推泡沫的手段。
對此,需要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可能帶來的風險變化,從模糊拍腦袋到量化分析與精準定位,其中根據新技術對不同金融功能的融入,分析哪些是傳統風險的延續?哪些是新型風險的體現?當然,從風險影響程度來看,過去的系統性風險關注更多是大而不倒的機構,而在互聯網時代,考慮到互聯網金融活動的網絡效應,也要考慮“網而不倒”問題。就非系統性風險來看,需關注不同參與者制造的風險,以及各方面對的風險。其中包括面向個人的金融消費者保護,面向金融科技平臺的風險識別,如對KYC(了解你的客戶)和AML(反洗錢)的監管關注,面向企業層面的風險防范,如非法集資、財務管理風險等。
就集團而言,一是從監管層面看,充分引入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來及時掌控和監測、監督、應對風險;二是從行業看,可利用新技術實現信息透明,優化機構或平臺的全面風險管理機制;三是從產品看,可以在保險、擔保等風險管理產品中積極引入技術支撐。需要強調的是,新技術可以應用于各類互聯網時代金融風險短期治理,但是更需要構建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內在穩定器。
第三,高度重視以金融科技支持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在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李克強總理也指出“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近年來,以銀行為代表的大型金融機構發展迅速,而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金融機構等則面臨政策與市場的多方挑戰。長遠來看,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金融機構要實現差異化競爭、積極抱團取暖,都離不開對金融科技的運用。
例如,金融科技支持中小銀行發展直銷銀行,這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對規模擴張的制約。由于存在地域限制,中小銀行只能深耕當地金融市場,導致中小銀行“長不大”。事實上,歷史上中小銀行曾經出現過突破地域限制的機遇窗口。一方面,對中小銀行跨區域經營的限制在2013年之前曾經有所松動,但2013年“兩會”后由于種種原因又被嚴格執行。另一方面,中小銀行原本可以通過村鎮銀行繞道實現跨地域經營,但由于種種原因又被限制。把握住機遇窗口的中小銀行在規模增長方面均獲得進展。當前,互聯網發展沒有邊界,中小銀行完全可以抓住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發展直銷銀行的歷史性機遇,實現線上業務的跨區域發展。總體來看,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支持更加突出的背景下,中小金融機構將成為金融科技落地實踐的重要對象。
第四,真正發揮科技對金融的優化與促進作用。根據中央的政策精神,未來金融科技創新的著眼點,應該是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與此同時,科技類企業、互聯網企業做金融,將遭受更加嚴格的監管,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長袖善舞”。應該說,金融科技的真正藍海,一方面是為現有金融體系提供新技術外包,而不涉及金融業務自營,如IT基礎設施、大數據風控、客戶分析等;另一方面,則是著眼于利用金融科技進行基礎設施改造,為金融活動提供開放型平臺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無論如何,需要真正推動金融科技行業轉向技術驅動。一是面臨新技術時代的重要轉折期,無論金融還是類金融機構,都要減少對制度紅利和套利的迷戀,而真正把科技作為服務創新的驅動力,強化金融科技的正外部性;二是消除金融科技騰飛幻覺,例如,支付工具創新雖然看似眼花繚亂、趕英超美,但是在基礎技術研發、技術標準化等層面還存在不足;三是金融科技可能使金融與非金融的邊界進一步模糊,但金融運行的底線不能突破,相應的穿透式、功能式監管體系也須進一步完善。
第五,無論是純粹做技術,還是以技術來做“小而美”金融,金融科技創新都要在安全穩健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效支撐國家戰略,滿足居民與實體的多元化需求。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金融工作的表述,與2017年7月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一脈相承。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并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具體而言,金融創新是否真正服務實體和具有價值,關鍵看是否彌補了現有短板和不足,是否有助于改善效率和效益。
以當前火爆的智能投顧為例,從需求角度看,國內真正缺乏的是大量優秀的投資顧問,智能投顧的意義在于通過大數據獲得用戶個性化的風險偏好及其變化規律;根據用戶個性化的風險偏好結合算法模型定制個性化的資產配置方案;利用互聯網對用戶個性化的資產配置方案進行實時跟蹤調整;不追求不顧風險的高收益,在用戶可以承受的風險范圍內實現收益最大化。由此來看,許多打著智能投顧幌子推出的產品,很可能距離實體需求非常遙遠,只是換了一副“馬甲”。
總之,回顧歷史,人們一直在努力利用新技術來解決金融活動中的“百慕大三角”,也有人試圖運用技術優勢或“技術幻覺”來獲取超額利潤。展望未來,只有理性、謹慎、客觀地認識和應對金融科技變革,才能使金融科技成為實現美好社會的普羅米修斯之火,而非潘多拉之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