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制創造人才
- 彭劍鋒 尚艷玲主編
- 2244字
- 2021-07-07 16:42:26
(三)機制創新:組織變革和人才激活
從建議的角度,未來國有企業如何進行管理變革,首先是要打造具有充分活力和創造力的組織化管理平臺。
國有企業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組織太復雜,“官本位”現象嚴重。大概存在以下六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是組織運行呈現為行政權力導向,而非客戶價值導向,存在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員工天天琢磨領導在想什么,很少關注客戶在想什么。未來的企業一定要打造客戶化組織,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
二是組織離客戶太遠,決策重心過高,程序多、審批環節過多,機構臃腫,信息不暢。未來的國有企業,要“瘦身”,程序要簡化,機構要合并,組織要扁平化。現在國有企業的層級太多(有七八個層級),未來網格化、信息對稱以后,一個企業有三個層級就夠了。層級過多,反應速度就慢,機構就臃腫。
三是現在人太多,人均效能低。國有企業一直在進行“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改革,其中最難的還是人員能進能出。現在國有企業最大的問題是人均效能偏低,突出的現象是忙閑不均。國有企業家也很累,也很辛苦。但是很多人在“制造工作”,很多人占著位置不作為,人均效率低下。
美的從17萬人減到11萬人,銷售收入翻了一倍,從1200億元做到2600億元。海爾通過組織扁平化,將8000名中層干部充實到生產一線,8000名中層干部下崗。華為搞簡政增效,減了26000多人,但不是排除了,而是充實到了生產一線。
四是中層過大,程序過多,組織封閉不開放。未來的企業一定是“平臺+小前端+生態”。國企組織結構最大的問題就是“腰”部太肥,即中層干部太多。未來信息對稱了,全部是平臺化管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中層干部。我們提出“生態化的組織變革”,一方面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改革將來都要走向生態布局、網狀結構、扁平化組織;另一方面未來的企業一定是數據驅動,平臺化管理,不再是人盯人、點對點的管理。為什么現在不需要那么多的中層干部?所有的信息對稱都是數據驅動,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中層干部。你有數據驅動、平臺化管理,責任就可以下沉,權力就可以下放。這時候,領導就不是官,就是賦能,企業內部就要按照任務自動協同,每個經營單元未來是獨立核算、分布式經營。最后做到共事、共擔、共創、共享,這是很多大型企業推進改革很重要的方面。
五是組織強調職能,而沒有平臺。在組織結構方面,國企的問題是組織結構里面只有職能,沒有平臺。集團下面的各個單位要么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要么就是集團管控過死。所謂“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就是因為沒有平臺。現在很多優秀的企業除了強大的職能管控體系外,一定要構建支持這些事業群體的平臺體系。要放權給各個事業部,讓各個事業群體獨立去面對市場、面對客戶,同時集團要為這些事業部打仗提供各種資源支持。
人們常說國有企業控制得過死,其實民營企業控制得更死。在華為,你要買包紙都是“全球行政統一”,必須通過全球行政服務體系平臺購買。華為的全球采購系統、全球物流系統、全球供應鏈系統,都是平臺。
六是人力資源管理不是依據信息和數據,導致該放的沒放,該控的沒控。華為18萬人每天在干什么,人力資源部都知道,不僅是靜態數據,所有的業務數據都要回到公司總部。很多國有企業看起來對人才控制得很嚴格,又是工資總額控制,又是這個、那個控制,恰恰是信息上沒控制、業務活動沒控制,很多集團都搞不清楚員工到底有多少。而華為18萬人每天干什么,業績怎么樣,做得怎么樣,今天拜訪了哪些客戶,怎么拜訪的,所有的經驗、優秀做法集團都知道,這叫數據上移、權力下放。韓都衣舍完全是個扁平化組織,就沒有中層干部,整個集團就是12個部門,面對幾百個小組,每個小組獨立面對市場、面對客戶,內部全部是數據化驅動。
總的來說,國有企業的組織變革要面對未來,要用“五去”“二化”思維。“五去”是去中介、去邊界、去戒律、去威權、去中心化;“二化”就是組織走向扁平化、網絡化,也就是削減中間層,壓平組織。集團變成一個資源配置的平臺和賦能組織,各個經營體獨立面對市場、面對客戶,這樣既能有效管控,又能激活。
國有企業目前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問題很多,比如市場化配置不足、組織程序過多、人才短缺和忙閑不均共存、價值分配缺乏依據、沒有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激勵形態單一、人力資源跟戰略脫節、薪酬水平不具有市場競爭力,等等。但最核心的問題是:高層核心人才缺乏長期激勵安排,基層缺乏持續激勵手段,即高的不高、低的不低。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些問題,主要在于思維變革。
我們提出,人力資源管理要從原子思維到量子思維。比如對人性的假設,就不能是“黑白假設”,二元對立,不能非好即壞。其實人的好壞,按照量子理論來講是“態疊加”的,有缺點的人不一定就不是好人,偶爾犯點兒錯誤的人并不意味著是一個壞人。
對人的需求也不再是層序性結構,即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是按層次遞進的,其實不然。物質需求跟精神需求是并行的,沒有高低之分。不是追求物質需求就是低層次的,追求精神需求就是高層次的;不是有精神追求的就不需要物質激勵,有物質需求的就沒有精神追求。其實,兩者始終是并存并行的。同理,組織與人的關系也不全是建立在交易上的雇傭關系,也可以是合作伙伴關系,等等。
未來是一個相互破界融合的時代,要從工業文明的二元對立思維走向互聯網時代的開放、破界、融合的思維。總之,面向未來我一直持樂觀的態度,只要緊扣時代的脈搏,從思維到行動與時俱進,堅定信心,不斷強化自己,中國一定有美好的未來,未來國有企業也一定能夠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