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三大流量互通,社群是增強連接

到底是利用社群構建商業的小圈子,還是利用社群連通商業大世界?這是從社群的角度看商業世界的格局問題。

到底是利用社群漏斗篩選客戶,還是利用社群的增強連接功能賦能、放大原有商業系統?這是社群商業利用中到底是“抱西瓜”還是“撿芝麻”的選擇問題。

社群即線上社會關系

社群,特指互聯網社群,包括微信、QQ、釘釘、FACEBOOK等,是線下關系在線上的延伸和擴大。

社群是社會關系的線上鏡像。

有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就有什么樣的社群。社群,是線下關系在線上的反映。社群是線下關系的鏡像。

只要有影響力,哪怕一直在社群潛水,只要活躍一次,必然受關注。社群相比線下,沒有改變關系的強度,但由于社群交互“只占用時間,不占用空間”,所以,社群交互的頻次遠遠高于線下。

社群黏性最重要的兩個指標:一是關系強度;二是交互頻次。符合這兩個條件,商業價值就比較大。按社群的形成,可以分為三類:

(1)自然社群

比如家庭群、工作群、朋友群、愛好群、社區群、同學群、家長群、寶媽群等。這類社群可以稱之為生態群,是生活和工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態群。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強關系,交互頻次也比較高。

(2)商業群

比如社交電商群,為了某個特定的目標,大量并不相識的人進入社群。因為缺乏強關系,所以要持續通過的紅包、分享等方式活躍社群,增加交互頻次,從而增加熟悉程度。不過,熟悉程度并不等于關系強度?,F在有的社群為了增加關系強度,通過線下活動強化關系。當然,這類活動總是有限的。

(3)商業生態群

比如店主群。店主群具有前兩類社群的特點。一是因為商業而熟悉,即“熟人即熟客”;二是生活半徑與商業半徑相對重疊,相互熟悉是自然的過程。

商業生態群,小店反而比KA[24]有優勢。近期不斷傳出一些大型商超要求員工做微商遭遇抵制或反感,就在于KA營業員的流動性,與客戶缺乏持續而穩定的關系。KA的會員制是弱關系,除了交易,缺乏持續的互動,不能與用戶形成強關系。

社群商業即關系商業

社群商業化,就是線上關系的商業化,即人的社交關系的商業化。

社群應用于商業,“人即渠道”是典型的中國特色。把關系商業化做到極致,過去是直銷,現在是微商、社交電商或私域流量。

但是,“人即渠道”成為主流商業,反而是傳統線下渠道。深度分銷即渠道驅動,就是典型的“人鏈即渠道”。很多快消品頭部品牌,用數千人完成了渠道連接,直到終端。所以,中國銷售人員的首要功夫就是“搞客情”。好的門店,除了地段好外,還是因為老板會搞客情。

在社交電商搞“社群渠道化”時,傳統渠道也在搞“渠道社群化”。兩者都是“關系即渠道”的不同應用場景。

深度分銷,實際是兩對客情的讓渡:一是廠商與終端店主的客情;二是熟客與店主的客情。深度分銷,就是“熟客與店主的關系”讓渡給“廠商與終端店主的關系”。

中國渠道是碎片化的,那么渠道靠什么連接呢?渠道即人鏈。只不過深度分銷的客情,終端即終點。

社群商業化把原來廠商的2B客情延伸到2C,把原來店主的客情讓渡,通過社群變成廠商的嵌入式客情,一步到位。這是從“線下到社群”邏輯成立的基礎。

小程序的廣泛使用,以及小程序的便利推送,讓社交關系變交易關系更容易了。同時,交易關系通過社群變成持續的社交關系成為可能。

社群是流量互通的橋梁

社群商業化有兩大路徑:

一是“社群TO社群”,即社群渠道化,多層次社群,其商業表現形式是微商(社交電商、私域流量)。

二是“線下TO社群TO網絡”,社群是線下和網絡空間的增強連接,即打通三度空間,流量互通。

當今流量形式表現為三類:

公域流量。主要在線下傳統渠道,如商超、小店。雖然進入線下店有門檻,有些門店也需要繳納費用,但總體看是同臺競爭,故被稱為公域流量。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統計,線下零售占比74.2%。

商域流量。這是需要繳納流量費的流量,故稱為商域流量。主要在網絡平臺,如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團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統計,全網零售(含社交流量)占比25.8%。

私域流量。人即渠道,渠道即人,故被稱為私域流量,如各類社交電商,預估社交電商的份額為3%~5%。

目前,三大流量的格局大致是:

公域流量:商域流量:私域流量=74:22:4

私域流量雖然近期被熱炒,但始終處于主流商業的邊緣。純粹的社交電商,支持數千萬、數億的銷量還可以,更大的銷量就極其困難。

困難在何處?私域流量,人即渠道。私域流量的規模即人的連接規模,即便是借助社群,也只是增加了交互頻次,很難改變鄧巴數。

以人為渠道,鄧巴數是社交幅度,那么要增加人數就需要增加人鏈的層次。但社交電商在增加人員層次上遇到兩個困難:一是管理系統不支持多級連接(不超過3級);二是多級社群本來是弱連接,盡管有的社群拼盡力量做分享、活躍,但改變不了弱連接的現實。

如果社交電商的天花板過低,那么社群在商業中最大的價值是什么呢?我們認為是打通線上、社群和網絡三度空間,實現三大流量互通,并在流量互通中降低流量成本。

三度空間打通有三大路徑,如圖3-3所示。

圖3-3 打通三度空間的三大路徑

無論哪條連接路徑,社群都居于連接的中間位置,即社群是三度空間、三大流量互通的連接器。

社群在三大流量中的價值是什么呢?

一是視社群為主渠道,認知、交易和關系,主要發生在社群。社交電商就是如此。我不反對社交電商,但社交電商只是對社群的低效率的濫用。

二是視社群為連接器、催化劑。催化劑本身不發生化學反應,但能夠增強化學反應。

既然社群是三大流量的連接器,那么連接過程就有遞弱連接(越來越弱)和增強連接(越來越強)之分。

KOC社群,增強連接

KOL是中心化的,有媒體屬性。KOC是分布式的,有渠道屬性。如果說KOL對于傳播有價值,那么KOC對于增強三度空間的連接有重要作用。

KOL的價值是因為有影響力,KOC的價值是因為有強關系。強關系加持認知,能夠快速完成交易。所以,增強三度空間的連接,關鍵是找到KOC。

KOC不是培養出來的,KOC是現實存在的,只是需要廠商去發現。

請注意,KOC的核心是強關系,與用戶之間的強關系。

比如傳統門店都有熟客,但熟客數量有限。我們現在強調門店要從“商店”變成“店商”,除了線下流量,還要有“云店”流量。那么,KOC的價值就呈現出來了。只要店主發現了KOC,并且利用了KOC,原來的“店主→用戶”的關系體系就變成了“店主→KOC→用戶”。KOC社群在新客戶體系中就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所以稱之為增強連接。

廠商在應用社群時,有兩類KOC社群要特別注意:一是店主群天然是KOC社群,深度分銷就是利用店主的KOC價值;二是從用戶中發現KOC。要注意,各類自然社群的群主天然是KOC。

KOC的價值不在于影響力的廣度,而在于關系的強度。KOC的影響力不一定通過社群體現,有可能是通過線下體現的。

上述兩類KOC可以相互轉化。利用好了店主KOC,就容易發現用戶KOC;利用好了用戶KOC,反過來又會激活店主KOC。

強認知,關系讓渡

KOC憑什么把強關系讓渡給廠商?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是與KOC有強關系;二是KOC對產品或品牌有強認知。

廠商做深度分銷,就是要與終端店主建立強關系。但是,當所有的廠商都希望建關系時,所謂的強關系不過是見面熟的“熟關系”。

為了面向數百萬終端做好深度分銷,快消品頭部企業的銷售人員已經達數千或數萬,還不算代理商的業務員。如果用KOC增強連接,KOC的數量將是終端門店的十倍量級,那么是否同樣需要十倍量級的銷售隊伍呢?當然不是。

KOC的使用有兩種模式:一是關系讓渡,即終端店讓渡KOC給廠商;二是通過強認知快速強化關系。這是認知、交易和關系相互轉換的又一利用方式。

在打通三度空間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體驗是起手式”,就是場景體驗相對于傳播(品牌、IP)等認知模式具有不可覆蓋性,是最強的認知模式。通過共同體驗,不僅能快速強化認知,還有助于快速形成強關系。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體驗形成強認知,與社群有何關系?因為好的場景體驗往往有參與感、儀式感、娛樂感,特別符合KOC通過社群傳播認知。這個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關系的讓渡。

通過體驗,形成強認知;通過強認知,KOC完成關系讓渡;通過關系讓渡,形成了三度空間的增強連接,打通了三度空間。

渠道與社群互通

無論多么厲害的社交電商,都沒有快消品頭部品牌的渠道組織體系嚴密而穩定。

如果實現線下渠道到KOC的連接,那么銷量將是千億或萬億級的放大。這種增強連接的價值難以估量。

前面講過,店主是天然KOC,因此,對店主的客情在繼續升級。不能再是“見面熟”的熟關系,而是通過梳理店主的KOC用戶,幫助店主利用KOC用戶。通過KOC進入云店體系,通過KOC用戶和云店體系做增量,從而完成門店存量的讓渡。

上述過程叫BC一體化。深度分銷到終端,這是2B過程。通過店主到KOC用戶,這是2C過程。

2B過程是基礎,沒有深度分銷的基礎,增強連接無根。2C是放大過程,用戶群放大,進入云店,都是實現增量的過程。只要實現了增量,2B的根基會更牢固。

網絡與社群互通

青島啤酒的社區團購是典型案例。青島啤酒通過網絡小程序進入C端,在小程序推廣過程中,發現了KOC用戶。KOC用戶既是用戶,也是青島啤酒的推薦者,具有雙重身份。

只要發現了KOC用戶,就可以通過線下、社群與KOC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比如通過線下體驗,讓KOC用戶的認知更強烈。

統一企業的新品,自熱米飯系列開小灶也是這個推廣邏輯。開小灶2018年上市,不做線下,只通過各類平臺小程序銷售,獲得大量KOC用戶力挺。2020年疫情期間,開小灶的需求爆發,然后進入線下。因為有前期的C端積累,線下迅速爆發。統一把這個過程,稱之為CB一體化。先進入C端,再進入B端。

三只松鼠的“聯盟小店”也是這個模式?!奥撁诵〉辍眻绦须pIP策略,加盟商必須是KOC(社區小IP)?!奥撁诵〉辍彪m然是線下店,但三大流量全部收割。

線下與網絡互通

線下與網絡難以直接互通。因此,要借助社群為橋梁。

線下與社群互通,社群再與網絡互通。經過社群中間環節,就完成了線下與網絡的互通。比如門店的雙貨架(線下店+云店),就是借助社群路徑完成首次推送。

可能有人質疑,通過小程序搜索,照樣可以找到云店。這是誤解。

通過搜索,可以找到微商城、電商平臺、App等,這些是中心化的線上店,但云店是分布式的,無法通過搜索找到,只有借助社群路徑推送。

社群商業價值極大化

目前,商業體系有三條路徑依賴,成為流量互通的障礙。

傳統營銷人跳不出B端思維。在面向C端時,仍然是B端邏輯、思路和方法。這是傳統營銷人的困境。

電商平臺的人跳不出C端思維。在面向B端或BC一體化時,滿腦子C端邏輯、思路和方法。這是早期互聯網營銷人的困境。

做社群的跳不出微商思維。自建社群、多層次社群,各種群活躍、群互動,在社群的小圈子里跳不出來。這是整個社會的社群應用困境。

微商之所以做不大,就是因為它是垂直社群,可以深挖,難以橫向擴展,結局是多層級2C。社群與傳統渠道結合,恰恰是橫向拓展,邊界無限,結局是BC一體化。

新流量紅利減少,流量枯竭,無論線上線下,單一維度的流量費用持續走高。因此,傳統渠道、網絡渠道的流量互通,勢在必行。

流量互通,破壁的工具就是人人都有的社群。正因為社群人人都有,社群的應用才更有專業性。自然狀態的社群應用是人的本能反應。被微商異化的社群應用,因為太過深入人心,所以不論怎么進化,都逃不了微商的陰影。

既然流量互通必經社群路徑,社群是流量互通的中間環節,那么,社群的商業價值已經不再是“社群即渠道”,而是社群作為流量互通的連接器,同時兼有流量放大的作用。當流量放大位數確定時,它所放大的商業主體的規模有多大,它的價值就有多大。

社群可以放大創業者的小流量,也可以放大頭部企業的千億級流量。

(文|牛恩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泽县| 南开区| 察雅县| 五原县| 三江| 长春市| 巴中市| 海晏县| 仁布县| 岳池县| 洪洞县| 谷城县| 渭南市| 河源市| 疏勒县| 佛冈县| 镶黄旗| 临武县| 饶阳县| 兴义市| 浦县| 枣庄市| SHOW| 中山市| 姚安县| 滦南县| 桂林市| 台中县| 深圳市| 神农架林区| 衡东县| 平乐县| 和静县| 蓝田县| 枣庄市| 南召县| 海门市| 开鲁县| 蛟河市| 渝中区|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