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戰全勝:給企業家讀的孫子兵法
- 王吉坤 楊偉霞
- 3132字
- 2021-07-07 16:46:17
二、如何實現不戰而勝
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商業上,不戰而勝都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結果。其實,從古時的將領到現在的企業家,他們都希望消耗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勝利,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是為什么呢?
前文中我們已經明確《孫子兵法》的理想目標是不戰而勝。我們用一個邏輯圖來理解什么是不戰而勝。
不戰而勝的戰爭邏輯,如圖1-3所示。

圖1-3 不戰而勝的戰爭邏輯
《孫子兵法》中經常提到善戰者,善戰者往往在戰爭還未開始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取勝。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知勝”,“知勝”就是要時刻掌握勝利的標準和規律,結合自身情況做出判斷,審視自己是否具備全勝的資源和條件。如果具備,可以做戰爭決策;如果不具備,就得“修道保法”,不斷積累實力,明確自己具備制勝的條件時,再做出作戰的決策。開戰之后我們還要通過制定策略為自己制造勝利的優勢,實現“先勝”。最后通過制訂作戰計劃打敗對手,取得全勝的結果。這就完成了一次作戰的模式。
當取得勝利后,得到了想要的城池,統治了城中的百姓,是不是就此結束?并不是,這個過程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但是我們還需要為下一次發動戰爭做準備,這樣才真正實現了“勝敵而益強”。
在對邏輯圖有了整體的概念后,接下來我們詳細看一看以下這些環節。
(一)從“知勝”開始,奠定勝局
“知勝”就是充分利用敵我雙方已知的有形和無形條件進行對比和分析,從而判斷自己是否已經具備勝利的條件。即便現在不具備應有的條件,但也知道該如何準備才能取得勝利。我們只有具備了“知勝”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準備,通過“修道保法”來獲取勝利的先決條件,在戰場上打造碾軋式的勝勢。由此來看,“知勝”是不戰而勝的根本能力。
《孫子兵法》中的第一章便是我們熟知的計篇。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這里的“計”是計算的“計”。我們在沒有上戰場之前就要提前做好計算,看自己是否能贏,在確定能贏的情況下再做打仗的決策,否則就不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
第二章作戰篇和第三章謀攻篇是在幫助我們分析戰爭的成本有多大。在這兩章中孫武告訴我們戰爭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我們真的要打仗,就必須取勝,還要贏得徹底,最好是不戰而勝。
孫武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每一方面都有詳細的標準,做到“知勝”是不容易的,如果我們能做到“知勝”,就可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二)堅定地“修道保法”,內修己之不可勝,外備敵之可勝
做到“知勝”,我們就可以通過對比全勝的標準了解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彌補差距,讓自己具備實力,這里我們要明確一點,孫武認為所有的勝利基礎都是“以強勝弱”,只有強大者才有贏的可能,但是我們知道想要以強勝弱,就必須保證自己就是那個強者。
可能很多讀者會想歷史上有不少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案例,包括前面講到的李靖平定蕭銑之亂的案例不也是以少勝多嗎?其實,我們都知道,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并不容易,所以才會被記錄下來,如果我們認真地統計一下,我們已知的那些以少勝多的戰例,不外乎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之類,數量之少,恐怕用十個手指就可以數出來。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有記錄的戰爭可以達到百萬數量級。按這個比例計算,這種以少勝多或以弱勝強的戰例僅占所有戰役的數十萬分之一,基本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所以,我們在作戰的過程中不能抱有這樣的僥幸心理。
如何才能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修道保法”,我們平時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修道保法”,“修道保法”也是一個彌補不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自己逐步變得強大。
《孫子兵法》形篇原文:
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平時要潛心研究制勝之道,修明政治,堅持制勝的法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比對手更多的有形力量,比如兵馬和糧草,我們的城池才能比對手更堅固,我們的作戰能力才能比對手更強。如此,我們才具備勝利的先決條件。
孫武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保證自己不會被打敗,再等敵人出現紕漏,抓住時機戰勝敵人,采取穩扎穩打的方式才靠譜。但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這是因為他們急于成功,孫武又說:“兵貴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好好準備,夯實基礎,才能在打仗的時候做到速戰速決,取巧的人不會長久受益,《孫子兵法》體現了古人令人嘆為觀止的大智慧。
(三)先勝才能保證不戰全勝
“修道保法”讓我們具備了全勝的條件,這時只要我們做出決策可以打仗,既然確定打仗,是不是可以直奔戰場?不行,還得做好“先勝”的準備。很多人認為既然具備打仗的條件,接下來就應該直接上戰場拼殺,但是這樣草率行事,結果往往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先勝”這一關鍵環節。
我們要做好“先勝”的準備,才能應戰。
在《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很好地描述了一個懂得“先勝”道理的將領該有的狀態。
《孫子兵法》原文: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于其謀劃、措施能夠保證他所戰勝的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所以他的勝利順理成章,這才是一個擅長作戰的人該有的狀態。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一般都注重“先勝”,只有當你具備了勝利的條件后,才能在耗費最少成本的情況下,輕松地取得勝利。因此,我們強調不戰而勝的核心是“先勝”,是以多勝少,是以強勝弱。
并不是說戰爭開始以后才會決定勝負,而是在戰爭開始之前,甚至可以說我們日常的行為就決定了能否取勝。作為一個將領,你需要每天為你的勝利積累條件,否則真的到了戰場上不會有好的結果,正如人們常說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日常的修煉和積累其實都是在為最后的勝利做準備。
《孫子兵法》全書共有十三章,這本書所闡述的一個核心原理就是“贏了再打”。
《孫子兵法》原文:
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夠率領軍隊不戰而勝的將領,其實并不是到了戰場之后才思考如何打敗對手,而是要先確定自己已經具備勝利的條件,通過周密的籌劃,擁有制勝的方法,同時,確保在戰場上完全處于勝利的狀態,才會與對手戰斗,而此時的戰斗其實只不過是這位將領去領取勝利的成果。
其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熟悉斯諾克臺球規則的朋友都知道在斯諾克臺球圈內有這樣一句話:“位不好,準來找。”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如果球停的位置不好,選手需要想辦法利用準度把球打進球洞。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會打球的人總是先考慮把母球的位置找好,這樣用它擊打其他球的時候就可以輕松進洞,同時也可以為下一次擊打布好位置。
所以,如果我們想全勝,必須做到“先勝”,做充足的準備才能保證勝利。
我們還要具備軟性條件,就是要在戰場上擁有必勝的狀態,這也是《孫子兵法》中勢篇中所強調的“造勢”,通過制造出來的勢態驅使團隊努力戰斗。如何造勢?孫武在虛實篇中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避實擊虛。簡單地說就是避開敵方主力,而攻擊其防御薄弱的部分,形成有利的“勢”,從而獲得勝利。
(四)在每一次戰爭中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其實是指我們在作戰前必須要做好準備工作,而《孫子兵法》中的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及用間篇主要是教我們如何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具備“先勝”的條件后就可以開戰,取得勝利是水到渠成的事。
每次不戰而勝的戰爭都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接下來就步入“知勝”階段,在每一次戰爭中我們面對的敵人不同,對我們的要求就不同,通過不斷地總結經驗,我們就能建成一個強大的國家。這就是《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勝”的邏輯,如果我們想在戰爭中取勝,沒有一蹴而就的巧計,必須踏踏實實地做事,周密計劃,穩扎穩打地朝著勝利的方向努力。